“宋韵雅器”走进寻常百姓家

2024-03-25 06:37李存信
世界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笔架银盘茶盏

李存信

2023年1月2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还原了宋代风行的点茶场景。

在宋代,无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不仅蕴含在门槛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中,更体现在寻常生活的一事一物里。

山形笔架

笔架是文房四宝之外较早出现的文房用具之一,是文人墨客案上的常客。在笔架中,有一种形似波澜起伏的山形笔架颇受宋代文人的喜爱,如宋末的鲁应龙在志怪小说集《闲窗括异志》中所言:“远峰列如笔架”。这种形制的笔架也被称为“笔山”。

浙江衢州南宋著名易学家史绳祖墓出土了一件水晶“笔山”,现由衢州博物馆收藏。笔山长12.5厘米,宽2.1厘米,高6厘米,由透明水晶制成——这也是南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材质。水晶笔山被雕作五峰山形,中央主峰最高,侧峰对称地向左右递减,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

两宋时期,在“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下,文房用具得到了迅速发展。宋代笔架的材质逐渐丰富,铜、瓷、石、水晶等材质易于保存,因此宋代笔架的传世品和出土量也相较前朝多了许多。

宋代笔架形制多为以下三种:一种大体呈长方形但上窄下宽,上面有几个圆形凹孔;第二种同样也是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面除了几个圆形凹孔之外,还多了一个长方形的凹孔用来放墨;而第三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山形笔架,也称“笔山”,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为什么古人如此偏爱山呢?

对于古人来说,山的另一边意味着未知,令人心驰神往。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在《书斋十咏》中如此描绘笔架:“刻画峰峦势,尸功翰墨余。锁窗闲昼永,高卧数中书。”他所描写的就是一件山形的笔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数文人墨客将心中的“山”作为远离喧嚣、世俗的一个符号。

宋人爱山,对山的喜爱也代入到文房用具中。文房之物虽然小,但是精致又易于把玩,是实用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笔山”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加之两宋时期对于奇石的赏玩盛极一时,用天生奇石雕刻而成的笔山流行起来在当时可以说是“几无可避”。或许文人们在选用自己偏爱的笔山时,将自己对山的无限遐想与向往,也倾注到了这件小小的物件身上吧。

宋人“斗茶”趣味多

宋人爱茶,可谓是“爱到痴狂”。诗人陆游曾写过:“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这便是宋人爱茶之缩影。

除了对好茶情有独钟以外,宋人对茶器的追求也是至精至美。茶道兴起于汉唐而鼎盛于宋,所用的器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代喝茶的器具叫作“茶碗”,是人們对大口、矮足的喝茶器皿的统称,形制类似我们现在的敞口大碗。

到了宋代,对“茶碗”的称呼变成了“茶盏”。“盏”的本义是盛液体的小杯子,宋代的茶盏较唐代的茶碗尺寸更小,一种盏口和盏沿相对较直,微微收口;一种则延续了茶碗的敞口,并将敞口做得更大,形似喇叭。

笠式盏是敞口茶盏的重要代表,也是宋代茶盏中独具特色的一类。顾名思义,笠式盏的形状像一个倒扣的斗笠,口大足短,腹部不深。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定窑旋纹笠式盏,高3.8厘米,口径12.2厘米。在这件笠式盏内部,有许多从茶盏中心向口沿方向划出的S形线条,每条线的形状都有所不同,整体呈顺时针旋转,形如菊花花瓣,又如太阳,颇具异域风情。这种纹样源自西域地区,但到了宋代已经很常见。在辽代和南宋的墓中出土了许多类似纹样的器皿,同期的耀州窑瓷器的纹饰中也有旋转式的荷叶、龟等图案。

宋人究竟为何要将茶盏做成这种敞口形状呢?这就要说到宋代流行的饮茶方法了。唐人饮茶,用的是“煎茶法”。煎茶法需要把茶叶炙烤、冷却之后碾碎成末,加入沸水中煎煮,并加入大量的调料。宋人则更注重品味茶叶本身的香气,因此发明了“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茶饼焙烤过后研磨成末,再将茶末放入茶盏之中,先加入少量的沸水,调制成浓稠的糊状;再将大量的沸水注入茶盏,使用特制的工具——茶筅不断地击打水面,同时转动茶盏。这时茶盏中的茶汤会泛起朵朵雪白的“汤花”。宋人为之取了个名字“战雪涛”,极具风雅之味。同时盏中的茶末也会上浮,形成“粥面”,饮用时随茶汤一起喝下。这就是点茶法的程序。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一诗中写到的“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中,所谓的“三昧手”指的就是点茶大师。在宋代,上至朝廷官场,下至市民茶坊,都在使用点茶法饮茶。宋徽宗赵佶还专门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记述了当时的茶文化。

宋代《斗茶图》,人们通过烹茶、饮茶、品茶来比试茶道的高低。

方便茶筅于茶盏中击打茶汤表面,这是宋代茶盏设计为敞口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茶盏的设计还和“茶界”的比赛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比赛称为“斗茶”,唐代就已经出现,称为“茗战”,到了宋代在各个阶层都非常流行。斗茶的评判,主要是从茶汤、汤花的颜色和水痕出现的时间三个方面来看。茶汤以纯白为最好,青白、灰白、黄白则相对劣势;汤花的颜色也是鲜白最好。点茶之后,茶盏内的汤花在停留一段时间后会消失,茶汤重新出现在表面,这就是“水痕”。因此,谁的水痕出现得晚,谁就能够获胜。斗茶的场所一般选在比较知名或规模较大的茶叶店,有些人家也会在自家内室或庭院斗茶,总之是需要一处环境清雅的场所。斗茶者一般两人或多人共斗,由参加斗茶的人轮流品尝来判定胜负,一般是三斗两胜。斗茶对于茶叶的品类、质量,点茶的技艺,使用的茶器等各个方面都有极为苛刻的要求。茶盏这种敞口的茶器,便于人们观察茶汤、汤花及水痕,因此在斗茶活动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在点茶过程中,运用高超的技巧,能够通过点茶,在茶面上画出各种图案花纹,有点类似于咖啡师在制作拿铁咖啡时用牛奶在咖啡表面拉花的样子。这种游艺被称为“茶百戏”“水丹青”“汤戏”等,又称“分茶”,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诗中的名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所指的就是这种游艺。敞口的茶盏也为这种技艺的实现提供了便利。

茶盏除了这种笠式盏,还有兔毫盏、鹧鸪斑盏、油滴盏等多种款式。因为点茶后汤花为白色,所以黑色釉面的茶盏也盛极一时。宋代的茶文化可谓是将茶玩出了新花样。

鎏金双龙纹银盘

说到盘子,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盛菜、盛果的白色瓷盘。但是在追求至精至美的宋代,盘子在设计和用途上玩儿出了新花样。

1984年,在武汉市江夏区宁港乡东阳山的一处窖藏中,出土了一件宋代的直径16.5厘米,重108克的鎏金银盘。这件银盘通体以鎏金工艺打造,呈对称的六瓣葵花形。腹部较浅,圆心和外形一样呈六瓣葵花状,周围以细线刻有花叶的图案。银盘中间的两条龙最为突出,一左一右对称分布,龙头则一上一下,龙身蜿蜒盘旋,于云纹中翻飞,正在辗转腾挪、追逐嬉闹,此盘被称为鎏金双龙纹银盘。

在宋代,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发展,金银矿的开采量更大,一些地方的年产量甚至能超过唐代全国的年产量,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金银器逐渐商品化,且进入民间,成了普遍的日常用具。《东京梦华录》中就曾经记载,在宋代,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富商巨贾,下至秦楼楚馆、酒肆茶坊,都使用了大量的金银器,可见其普及的程度。金银器的工艺也更加完善,锤揲、浮雕、鎏金等技艺的进步降低了铸造成本,并为器形和纹样的设计保留了更大的空间。像这件鎏金双龙纹银盘,就采用了锤压、錾刻、鎏金等多种技法,将六瓣葵花形的器型与双龙纹饰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宋代金银器高超的制造工艺。

宋人用盘,除了日常餐饮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摆果闻香”。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在她的《念奴娇》词中写道“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这里的“冷香”指的就是花果的清香。除了焚香、插花闻香之外,宋人常常将一些香果摆在盘中用来闻香,所用的果大多是芸香科柑橘属的香橼、木瓜、橙子、柑橘之类。宋人还常常用它们为衣服和床帐熏香,宋词中对此的描写不少,比如“红绡帐里橙犹在”“曲屏深幔绿橙香”“梦回橙在屏风曲”等。后来宋人还专门培育了香橼中的佛手,佛手香气更加浓郁,而且可以久放,外形又很特别,深受宋人喜爱。宋代的《证类本草》就曾说佛手“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人爱其香气”。因此,盘子也成为宋人摆果闻香的载体,在餐饮之外发展出別样的用途。

这件鎏金双龙纹银盘,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双龙腾云的纹饰。《周易》中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意思是说龙出现的时候会有云相伴,老虎出现的时候有风相随,意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出现龙纹时,大多伴随着云纹。我们现在熟知的龙的图案也是在宋代定型的。

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龙纹自然只能由皇室成员使用。这件鎏金双龙纹银盘出土于窖藏,虽然不知道它的主人为什么要将如此精美的器物藏于窖内,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件银器历经八百余年,虽有部分氧化变黑,但整体却仍保留了最初清晰的纹理和华丽的色泽,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责编:马南迪)

水晶笔山

出土于南宋著名易学家史绳祖墓。

笔山长12.5厘米,宽2.1厘米,高6厘米,由透明水晶制成。

水晶笔山被雕作五峰山形,中央主峰最高,侧峰对称地向左右递减,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

现藏于衢州博物馆。

定窑旋纹笠式盏

这件笠式盏高3.8厘米,口径12.2厘米。

内部有许多从茶盏中心向口沿方向划出的曲线线条,每条线的形状都有所不同,整体呈顺时针旋转。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鎏金双龙纹银盘

1984年,出土于武汉市江夏区宁港乡东阳山的一处窖藏中。

龙的形象演变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萌芽,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特点。

商周时期的龙纹分为两种,一种是蛇身无爪,类似鳞虫形态;另一种则为兽体,眼大而圆,出现了四肢和爪子,尾巴卷曲。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兽形的龙成为主流,爪子有三个脚趾,龙嘴大张,龙角后卷。

秦汉时代,龙纹则变成了牛头大耳,龙角对称而细长,身体类蛇而四爪,出现了须子和翅膀。

隋唐时期的龙,龙角开始分叉,圆眼变成狭长的凤眼,鳞片从鱼鳞变成方格的网状鳞片,龙爪也从兽爪变成了鸟爪,整体气质开始变得雍容而威严。

到了宋代则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见的龙:龙头上龙角、龙发和胡须齐备,身体似蛇而从头至尾逐渐变细,脚趾有三到五个。

猜你喜欢
笔架银盘茶盏
白鸟与茶盏
微雨茶馆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架鱼肚制作技艺
低井控区沉积体系研究——以辽河西部凹陷葫芦岛-笔架岭东坡为例
中秋夜阑
可摇动出笔芯的自动铅笔
可折叠笔架的设计说明
两个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