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为何应译为“loong”,而不是“dragon”?

2024-03-25 07:21徐春伟谢蓉蓉
世界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注音音译发音

徐春伟 谢蓉蓉

传说中国的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海怪)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 九種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它能飞却没有翅膀,能爬而不能直立, 充满着神奇的力量。图为南宋画家陈容创作的《九龙图》局部。

甲辰龙年到来,掀起了一场龙到底应翻译为“dragon”还是“loong”的热议。龙之所以不能翻译成“dragon”,是因为两者的外在形象、精神内核都不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海内外华人都发现了这个误会,并开始逐渐纠正。

龙:东方神兽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瑞兽。早在《礼记·礼运》中,龙就和鳞、凤、龟一起被称作“四灵”。龙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从《左传》提到“豢龙氏”(董父,擅养龙)和“御龙氏”(刘累,学养龙于“豢龙氏”)两个氏族来看,龙的原型很可能是扬子鳄、蜥蜴、蛇等水生动物。先秦文献称,龙和水有关,《左传》记载:“龙,水物也。”

既然龙是水物,自然就被赋予了降雨的本领,成为古人崇拜的重要瑞兽。现今出土的商代文物玉珑,就曾被用于大旱求雨,上面刻有龙形花纹。东汉《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珑,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殷墟甲骨卜辞中的“作龙于田”,是一种造龙求雨法:用泥土、沙石等材料做一条龙,置于田里,借以求雨。

从形象而言,中国的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它能飞却没有翅膀,能爬而不能直立,充满着神奇的力量。

传统上,龙象征着强大和吉祥的力量,受古人崇拜,并把英雄比作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刘邦长相因此“隆准而龙颜”。《说文解字》中提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段文字后来被《三国演义》扩写,曹操将自己和刘备比作龙,说了一段广为人知的名句:“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许多成语也提到了龙,例如“望子成龙”“人中龙凤”“龙马精神”。可以说,龙是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在中华文化里,龙还是喜庆的象征。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舞龙灯、划龙舟等与龙有关的体育活动,集竞赛、娱乐、娱神、禳灾、庆典为一体,其核心精神都是对龙的喜爱和崇拜。

除了中国,另一东方文明古国印度也有与龙有关的文化。中国的龙起初是作为神而被尊崇,并没有“王”的头衔。“龙王”这个概念是古印度佛教东传产生的。“龙”是中华文化固有概念,“龙王”则是佛经翻译首创。佛经称,天上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梵语中的“龙”其实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职责与中国龙相仿,形态又相似,故被佛经翻译者译成了“龙”。印度神话中,以龙众与天众为首的神物,被合称为“天龙八部。”因此,在印度,龙也是神圣的善兽。

Dragon:西方恶魔

英语中的“dragon”是欧洲神话生物之一,音译为“杜拉贡”。其外形与中国的龙完全不一样,是长有巨大翅膀的巨蜥或蛇。它喜欢吃人,擅长喷火攻击。“dragon”一词最早来自古希腊语“drákōn”,意思为巨大的蛇,“drákōn”则来自“dérkomai”,该词有“看”的意思,后世语言学家认为是取义“致命一瞥”,因为蛇的眼睛似乎总是睁着。

在古希腊神话中,杜拉贡作为凶恶的怪物以及宝物的看守者出现。如果有人能成功杀死它,就会被视为英雄。古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绩中的第十一件“盗取金苹果”的故事里,守护金苹果的正是杜拉贡。《圣经·新约》出现了吃小孩的杜拉贡,是撒旦的化身。古希腊、古中东文化混合在一起后,杜拉贡的形象逐渐邪恶。

古英语记载的最古老传说《贝奥武夫》中出现了今人熟悉的欧洲杜拉贡形象。喷火巨龙占据了一处充满着各种奇珍的宝藏。一个人类偶然发现宝藏,并偷走了一个杯子。巨龙醒来后,发现杯子丢了,就喷火大肆摧毁城镇、村庄和人类。这条恶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史矛革的原型,托尔金在撰写《霍比特人》系列小说时,明显借鉴了《贝奥武夫》,从此奠定了当代西方龙的形象。

现代大部分欧洲语言词汇中的“dragon”,都来自拉丁语词汇“draco”,例如,法文的“dragon”、西班牙文的“dragón”、葡萄牙文的“dragào”。法文“dragon”在13世纪初由法语进入英语,成为英文词汇。这便是英文“dragon”的来源。

最早翻译中国龙的是意大利汉学家、耶稣会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两人于16世纪合著的《葡汉辞典》将龙直译为“bicha-serpens”(如蛇之大虫)。同时,《葡汉辞典》将“蛟”译为葡语的“dragào”。

1814 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出版了《中国言法》一书,其中把“龙”注音为“loong”,并意译为“dragon”。之后一年,另一个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他的《华英字典》中也沿用了“dragon”,注音为“lung”。由于《华英字典》影响广泛,导致西方人都采用了“dragon”这一错误译法。中国龙和杜拉贡从此被混为一谈。

《中国言法》可证明,至少从19世纪初,西方翻译界开始将“龙”音译为“loong”,这个译法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也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出来的。实际上,外国人音译中国特有事物的名称是常见现象。比如,“功夫”“道士”根据官话分别音译为“kongfu”“taoist”;“茶”则根据闽南语音译为“tea”。

Loong:英语音译

为何《中国言法》与《华英字典》将“龙”分别注音为“loong” 和“lung”,而不是我们现今常见的汉语拼音“long”呢?因为,普通话(及其前身北京官话)的韵母“ong”,其实际音值是[??],韵母元音更接近“u”的发音。如果像汉语拼音那样,“龙”注音成“long”,就不符合英语的发音习惯,在英语里,“long”的读音与汉语拼音“lang”类似,因此两书就没有采用“long”。

根据托尔金创作的长篇小说《霍比特人》改编而成的影片《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剧照。史矛革的原型来自《贝奥武夫》中守护宝藏的喷火巨龙。

不光马礼逊的《华英字典》,19世纪末成形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中,也是使用“ung”,甚至连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拉丁化新文字,也是设计为“ung”。一直到1958年,现代汉语拼音发布,“ong”这个拼写才被确定下来。

至于“loong”与“lung”的拼写差异,则是因为前者是基于英语母语人士发音习惯设计。自明代中期以来,欧洲的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等先后来到中国,根据他们母语的发音规则,对中国汉字进行拼写。“un”组合在英语中,一般发音为[?n],如“lunch”。所以,作为英国人,马希曼在给“龙”注音的时候,避免使用“ung”。从英国人的角度来说,[??]拼作“oong”,才最符合中世纪以来英语发音的规则。

海外华人的旅居地多通行英语。不少知名华人姓名里有“龙”字。他们没有将姓名中的“龙”译成“dragon”,而也是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音译为“loong”。著名武术家李小龙的英文姓名为“Lee Siu Loong”;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姓名的官方译法是“Lee Hsien Loong”。

笔者认为,龙的译名从“dragon”换成“loong”,是一种去污名化,传播正能量的好事。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也有不少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龙与杜拉贡的巨大区别,弃用“dragon”,使用“loong”。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中央微处理器集成电路芯片“龙芯”,原来的英文名是“Godson”,在2006年11月改为“Loongson”。2008年1月,腾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网络游戏《龙》,其英文名为“Loong”。

(责编:刘婕)

Dragon

英語中的“dragon”是欧洲神话生物之一,音译为“杜拉贡”。其外形与中国的龙完全不一样,是长有巨大翅膀的巨蜥或蛇。它喜欢吃人,擅长喷火攻击。图为13世纪时描绘的西方龙画像。

猜你喜欢
注音音译发音
I’m a Little Teapot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Playing with h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Playing with /eI/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