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万家 龙年看“龙”

2024-03-25 08:28魏浩浩
走向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青岛博物馆

魏浩浩

辞旧岁玉兔载誉返天宇,迎新春金龙携福降人间。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从古代的建筑、器物、艺术作品,到现代的影视、动漫、游戏……龙的身影随处可见。青岛的各大博物馆汇聚各类祥龙主题展品,在春节期间奉展于公众,让人们一饱眼福。

青岛市博物馆:文物里的“中国龙”

潜龙腾跃而起,便是人间春色万里。甲辰龙年新春到,青岛市博物馆为人们打造一场美丽的“邂逅”,度过一个“龙味”十足、古色古香的新年,深入了解文物里的“中国龙”。

青岛市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始建于1965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藏文物24万余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玉器等30多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北魏“双丈八佛”石造像、宋代钧窑乳钉鼓式洗和明正统十年纂辑本《道藏》为三大镇馆之宝。

青岛市博物馆以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文化生活需要为己任,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使命,每年举办10余个临时展览,开展数百场社会教育活动,藏品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成果显著,已成为展示青岛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馆内展出的商夔龙纹青铜鼎,直口、方唇、双立耳、深腹圆底、柱形足,口沿下饰一周兽面夔龙纹,腹内有铭文,器制稳重。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商代就已经出现。古代传说中夔龙是一种奇异动物,仅有一足的类似龙的形象,在古代器物上出现的这种类似龙的纹饰都被称之为夔龙纹或龙纹。

除此之外,馆内展出的唐白釉弦纹双龙柄尊也具有“中国龙”的特征。尊是一种用来盛酒的器具。这件唐代瓷尊盘状开口,长颈,颈部饰有几道弦纹,圆腹、平底。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龙首形耳。两条龙身姿矫健从下而上爬向壶口,龙口衔于壶口,神态活泼,妙趣横生。这两条龙既是瓷尊上的装饰品,也是瓷尊的把手,可谓实用和美观兼备。双龙尊器型与装饰工艺收到南方青瓷与西方工艺的影响,彰显大唐帝国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大气磅礴的盛世韵。

明嘉靖剔红双龙戏珠纹盘,器物雕刻双龙图案,龙形灵活矫健,须发飞舞,上下追逐火珠,龙的下面装饰海水江崖,盘壁处环雕松枝,其间六条仙鹤飞舞,寓意“六合同春”。盘底刻“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剔红,又称雕红漆,要先在木胎或金属胎上刷朱漆百余层,然后在漆層半干的时候,在上面绘制花纹图案,再用刀具进行雕刻。剔红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且耗时,要历经100多道工序,因此剔红漆器价十分珍贵。

除了传统的精品文物展出之外,青岛是博物馆还推出了部分“龙年”主题文物。比如,明代苍龙教子玉带钩。其长12.7厘米、宽2.6厘米、高2.6厘米,以和田白玉制作,玉质纯净温润。钩作龙首形,凸眼,粗眉翻卷,双角沿额顶伸向颈后,阔嘴微张。钩身镂雕一只螭龙,嘴衔灵芝,背部脊骨凸起,四肢攀于钩身,刻划有力,尾部分成多股缠绕钩身末端。大小两条龙,相对而视,表现的是“苍龙教子”的内容,比喻父亲对孩子言传身教的过程,借以赞美无私的父爱,也表达望子成龙的寓意,是明清时期带钩中最为常见的题材。

另外,明万历戗金彩漆双龙戏珠纹倭角方盒也让人印象深刻。由李汝宽家族于2010年捐赠。明万历官造标准器。口径18×18厘米、高9厘米。木胎,子母口,倭角,平顶弧沿,直壁。通体髹朱漆,底及盒内髹黑漆,戗金彩漆绘纹饰。盒盖外顶部绘双龙戏珠纹,饰海水江崖纹与云纹,盒壁开光内填红黄缠枝牡丹。此器纹饰线条流畅,疏密得当,色泽秀丽,雍容华贵。盒体底部上方刀刻填金楷书横款“大明万历己未年制”。

春节期间,青岛市博物馆还开展了“龙行龘龘——春节到”博物馆里过大年主题系列活动,从神秘探宝的“寻龙记”,到“锦绣前程”“鱼跃龙门”的非遗体验,再到“龙的传人”绘画征集和探秘考古修复工作的“国宝小卫士2024线上冬令营”。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探索中国龙文化的奥秘,在龙腾盛世里话吉祥,以龙行大运的美好寓意开启红红火火新的一年。

青岛贝壳博物馆:海洋里的“龙文化”

多年来,青岛贝壳博物馆始终致力于贝壳研究、收藏、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而在龙年到来之际,其镇馆之宝——龙宫翁戎螺,也极具“龙”的特色,极富看点。

据了解,生物学家们通过对“翁戎螺”化石的研究,确认这种海螺是5.7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由于一直没有发现过“翁戎螺”的活体和新鲜的螺壳,科学家们一度认为“翁戎螺”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灭绝。实际上,“翁戎螺”并没有灭绝,它不过是从浅海移居到了人类潜水难以到达的深海,就像一群有高度耐心的“隐士”,在黑暗的大海深处隐居了极其漫长的岁月之后,才向人类显露出它的真面目。生物学家们研究这只“翁戎螺”时发现,它的外形很像世人想象中的海龙王宫殿,便将它命名为“龙宫翁戎螺”,又称之为“龙宫贝”,它有“贝类之王”的美誉,是世界上最珍稀最名贵的海螺品种。

生物学家们拿“龙宫翁戎螺”的标本与过去发现的化石相比较,发现它与5.7亿年前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绝大部分物种不是灭绝就是变种,而“龙宫翁戎螺”却保持着原样,足见它有其独特之处,才能历经数亿年时光而不灭绝和变种。生物学家们将“龙宫翁戎螺”誉为海洋贝类中的“活化石”,认为其科研价值不亚于陆地上的“大熊猫”。

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的龙宫翁戎螺,直径约22厘米,外壳的颜色红黄相间,花纹如同一簇簇向上窜起的火苗,闪烁着珍珠般晶莹的光泽,晃眼望去,仿佛是一座熊熊燃烧着的火焰山,又像是沐浴在晚霞中的金字塔,抑或是一座镀了赤金的雄伟宫殿,艳丽得令人惊叹。

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别样的“龙”

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市市北区馆陶路49号,是1910年形成的中国最早汽车站雏形——馆陶路汽车站。道路交通博物馆是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十佳文博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

在这里展出的一面德占时期的鲁绣锦旗,是一位德国军官在1907年至1910年服役于青岛俾斯麦第三军营(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附近)的纪念品。绣品上绣有龙和鹰以及马匹等。绣品上的马象征着他是一个运输兵,肩牌的绣样象征着他的海军身份,也代表着他的官级,下面的军舰正是他来青岛时所乘坐的军舰。这名军官在服役期间刚好驻扎在馆陶路上,刚好见证了1907年全国第一条城市客运公交线的诞生,以及1910年全国第一个车站的诞生。因为他的官级比较高,因此在他退役之后他所在的部队给他颁发了这么一面鲁绣作为纪念。

青岛市南针路航海博物馆:由“龙”看历史

青岛市南针路航海博物馆是青岛首个航海主题博物馆,馆内以“航海”为主题,“博物”为基础,涵盖展品收藏、研学教育、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等功能,馆藏航海展品近600件,最远可追溯到宋代,拥有古老的航海天文钟、罗盘、船灯、沉船瓷器等一批珍贵展品。其中,极具“龙”特色的展品——海船龙纹铜镜,也极具代表性。

博物馆馆藏的宋辽金时期的海船龙纹铜镜,又叫船舶镜,直径17厘米、厚0.4厘米,镜背纹清晰,文饰十分精美,为宋金时代最具特色的镜型之一。此类铜镜在国内出土数量虽然不多,但分布比较广泛,从北方到南方,从沿海到内陆,足以说明该镜在宋辽金时期比较流行,宋辽金时期的航海已经深入人心,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其文化深入内陆地区。

镜体是八瓣菱花形,半球形钮,镜背浮雕一艘海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波峰和波谷落差较大,突出了波涛的汹涌;海浪为龙纹形状,其浪花形似龙头和龙尾,并有一条蛟龙和2只大鲛,以及一只露出水面的鱼头怪兽出没浪中;单桅帆高出人身体的数倍,衬托出海船的宏伟,大海的浩瀚;船身两侧有四道篷索从不同方向对桅杆加以固定;船身部分,只用两道简约线条,便将整个船身形象地勾勒出来;船头站有6人,其中1人举剑朝天,船尾有5人在操舵,船舱窗口可见3人。船头前方海面上,一蛟龙张牙舞爪,张开大口朝向船头;船头右前方,两只大鲛在水中翻腾,船尾右侧是一只鱼头怪兽露出头部,并张开大口。

至于其描述画面业界有多种意见。有说描述的是人们不畏艰险,漂洋过海的情景;也有说该图案为史料记载中的关于秦始皇或汉武帝在海中斩杀大鲛的情景;还有说寓意为祈福保佑航海远行顺利平安;亦有专家考证,该镜与“海上之盟”有关。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政权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东北,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展开了进攻。而长期受辽欺压的北宋,也为了从辽手中夺回被侵占的燕云十六州,于公元1118年派遣使者自山东蓬莱、掖县到金控制的辽东地区,商讨联合灭辽事宜。双方使臣频繁接触,公元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由于双方地理上受辽阻隔无法在陆上接触,需要航海经渤海往来磋商,故而稱为“海上之盟”。盟约签定后,弱小的金政权获得了富裕的北宋帮助,如虎添翼,一步步崛起,最终在灭辽以后,又将北宋灭亡,成为12世纪东北亚唯一的强大帝国。

钮上方有四字阳文篆体铭书“煌丕昌基”。此前查考文物书籍和古镜图录,都将此四字篆体读为“煌丕昌天”,其意为“上苍保佑,天下兴盛”,并说“铭文内容和铜镜纹饰是相互呼应的,是希望保佑航海顺利”。后有专家论证指出,四字铭为“煌丕昌基”,其意为“辉煌昌盛的伟大基业” ,其上的图案描绘了金国使者为商谈盟约,劈波斩蛟,不畏艰险乘船赴宋的情景。“煌丕昌基”一词,语气气魄极大,是官方皇家的口吻。此镜应为金国官方机构为纪念海上之盟给国家奠定兴盛根基而铸造的纪念品。

青岛海右博物馆:龙年话龙

要知道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和崇拜,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灵性。龙,作为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具有强大的神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动物,拥有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超自然的能力。龙也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袍上绣有龙纹,龙椅上雕刻着龙形。在民间,龙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龙的出现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和器物之中,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龙舟竞渡等。

现如今,青岛海右博物馆馆藏有数十件与龙相关的藏品,这些龙的形象有的来自于距今6000余年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有的来自于清朝晚期创作的皮影画。在春节期间推出的“龙年话龙”主题,配合着文物的展出,为人们丰富了关于“龙”的知识。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它既是神圣的,又是吉祥的;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是民间的信仰。龙的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的形象是如何演变而来的?龙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与猪和马的形象很像,与后世龙的形象有很大差异。到了商周时期,龙的形象逐渐定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经常可以看到龙的纹饰。这些龙的形象,大多是兽面人身,有角、有爪、有鳞,威猛无比。再到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形象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龙的形象,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还出现在玉器、漆器、陶器等器物之上。龙的形象,也开始变得更加抽象和写意。到了汉代,龙的形象基本定型。汉代的龙,大多是四足、有角、有鱗,身体修长,威风凛凛。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对后世龙的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龙,如应龙、角龙、翼龙、虺龙、虬龙、蟠龙、金龙、螭龙、蛟龙、蜃龙等。这些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丰富了龙的形象体系。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继续发展,但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龙的形象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龙的形象,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和吉祥。龙的形象,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Museums Welcomed Families with Exhibits Celebrating Year of Loong

As the Year of Rabbit bade farewell to us, the Year of Loong comes with the Golden Loong bringing new blessings. The Loong has long been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s image permeates Chinese culture, from ancient architecture, artifacts and artworks to modern film, animations and games. Qingdaos major museums are showcasing a variety of auspicious Loong-themed exhibits, including the diverse Loong-themed lunar new year activities at the Qingdao Museum, the treasures on display at the Qingdao Shell Museum, and the exhibition of Loong-themed artifacts at various museums, all of which provide people with a delightful experienc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rough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belief as well as history and tradition.

猜你喜欢
青岛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开启空中看青岛航线
青岛东方影都落成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