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现状、成因与优化建议

2024-03-26 11:07蔡迎旗崔财艳资明贵张春艳
学前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优化建议空间布局高质量发展

蔡迎旗 崔财艳 资明贵 张春艳

[摘 要] 供需适配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是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能有效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主城区759所幼儿园为例,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工具中的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别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维度对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存在错配的核心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该市部分幼儿园空间分布存在欠适配现象,且形成了空间与结构错配的问題,其主要原因是资源投入层面的财政失衡、需求提出层面的逐优心理和城市规划层面的建设滞后。本文建议通过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化供需对接机制、加强配套园治理、加大治薄扶弱补缺的力度等措施,推动幼儿园空间布局从错配到适配的转换,从而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空间布局;供需适配;高质量发展;优化建议

一、问题提出

供需适配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达到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基础条件与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调整和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与办园结构。2018年和2021年国务院、教育部分别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意见》和《行动计划》),均提出了“优化布局”和“调整办园结构”的要求。随着各项政策的引领和贯彻落实,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在提高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分布、小区配套园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但也存在普惠性幼儿园总量不足、内部失衡、分布疏密不均等问题。本研究以中部地区省会城市X为研究对象,X市的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虹吸效应等较一般城市更为复杂,使得其公共服务在区域层面的均等化实践任务更为艰巨,而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新生儿出生率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关注省会城市幼儿园的空间布局及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对于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关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的内涵研究。宏观上指幼儿园布局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际、园际差异;微观上指政府在地理空间上以学前适龄人口作为需求端,将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为最优,使供需程度达到较科学的契合状态,[1]布局时应遵循教育公平、系统发展和强化效益等原则。[2]二是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供需匹配。其研究重点从规模、均衡与供给转向公平、质量与供需平衡,使适龄幼儿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3]姜勇等分别从城市和县域的尺度出发,采用核密度、覆盖度、加权分析等可视化方法,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规模、班额的空间特征和均衡程度[4][5]进行分析,并在二孩、三孩全面放开的基础上,利用Leslie模型等对学前适龄人口进行了倒“V”形的预测,进一步预测未来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需求,[6]推测学位供给量是否与之匹配。[7]冯婉桢依据配置效率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在学前教育资源中的角色错配,在明确管理职责和“保基本、广覆盖”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所有制幼儿园是未来重要的发展形势,[8]为幼儿园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三是优化幼儿园空间布局的适配性路径。随着幼儿园激增引发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幼儿园空间布局从增容扩量向优化与调整的路径转变。为确保幼儿园在空间层面上的公平分配,[9]有学者对街道单元的幼儿密度与新增幼儿密度进行模拟供需叠加分析,以提升学位供给的精准性和适配性,[10][11]并从“人居要素”角度提出学前教育普惠供给的必要性,[12]依据时间可达性确保幼儿入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13][14]四是适配幼儿家长需求的不同规模园的高质量发展。雷迪(Ready)等认为规模效益与公平效益相平衡的规模适度的集团化办学等有助于提高办园质量。[15]杨钋等人采用多水平增值模型对幼儿园规模与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适度降低幼儿园规模和班级规模能有效提升学前教育结构性质量和幼儿发展水平。[16]符太胜在相关研究中也提到小规模园发展具有必然的合理性,[17]应高度关注其“发展价值和机制”,推动学前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增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适配性。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空间层面具体解析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并对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聚焦幼儿园空间布局的适配性,并深入剖析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价值。现有借助位置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和统计数据的空间布局研究较为普遍,但聚焦幼儿园在空间上的规模差异、疏密差异、质量差异、服务半径差异、人园匹配差异等引发的区域性和结构性资源错配问题的相关研究稍显不足,该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协调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障碍,且当前研究对幼儿园地理位置的静态关注较多,忽视了学前适龄人口与新增幼儿园的动态演变。鉴于此,本研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可视化技术,以省会城市X为例,在多元性且时效性较强的数据基础上构建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分析框架,探索研究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存在区域性和结构性欠适配问题,并挖掘其空间布局特征的影响机理,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我国省会城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和决策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在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适配性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从空间视角探索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适配性,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旨在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达到适配的状态,存在哪些空间欠适配的问题?(2)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情况是哪些原因导致的?(3)如何解决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问题,以达到空间布局适配的良好状态?为了更好地思考并回应上述议题,本研究提出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概念,即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是衡量幼儿园在数量、质量与可达性等层面与空间交互匹配至良好状态的程度性概念,可以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层面评价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以对接学前教育更公平、更便利、更优质与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18]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分析框架(见图1)。

具体而言,结合国家对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引,借鉴范先佐的中小学合理布局指标体系、[19]季琳的服务设施供给指标,[20]提取幼儿园规模、类型、等级、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等相关指标对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进行评价。以“有园上”层面为例,在单一评价方面,通过师幼比、幼儿园与适龄幼儿比值来进行研判;在复合评价方面,以幼儿园数量与空间的交互特征,即幼儿园密度来解析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囿于篇幅,其他层面指标的操作性过程在下文现状解析部分予以呈现。本研究在收集省会城市X的幼儿园地理位置、规模、类型、等级等多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核密度分析、多环缓冲区与平均最近邻等空间分析,揭示该区域幼儿园的空间布局适配性多维特征,并审视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空间配置的均衡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选取中部地区省会城市X,X市属于典型的人口流入型、区域规模较大、通勤时间较长、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该市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就业的高聚集地,其主城区包含除位置偏离市中心S区外的Z区、E区、G区、J区、H区。其中,三环外功能新区系列产业链的入驻带动了城市迅速向外围扩张,导致学前适龄人口激增,其特殊性将在文中分别阐述。主城区常住人口近684万人,占地面积约1 017 km2,人口密度大,学前教育资源丰富,是承载并发挥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符合代表性和一般性特征。

(三)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空间、统计和实地调研数据。首先,空间数据主要为X市主城区幼儿园数据和区域行政边界、交通路网等矢量数据。其中,幼儿园数据通过在高德地图平台上使用网络爬虫的方法获取,共980个POI①点,包括名称、经纬度等字段,将点与教育部门提供的幼儿园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对比筛选、清洗、坐标统一、格式转换等,最终确定759个点(截至2022年12月),并通过官方权威网站、实地调研等方式采集补充幼儿园规模、等级、类型、园龄等属性。其次,统计数据是从《X统计年鉴》中抽选的2002—2022年的出生人口、城镇化率、GDP、教育经费等面板数据。最后,本研究根据教育部门管理者和幼儿园园长的访谈材料进行了辅助分析。

三、现状解析:幼儿园布局适配性的空间审视

X市是否存在幼儿园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幼儿园规模、等级、类型等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与空间的交互是否体现“中心与外围”或“区际之间”的公平?下面笔者将依据前文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维度展开深层次分析。

(一)空间审视之“有园上”

“有园上”即让每名适龄幼儿都可以在幼儿园入学,体现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为衡量“有园上”,本研究对幼儿园的数量属性、数量与空间交互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从幼儿园的数量属性来看,主要体现为幼儿园的师幼比(见表1)。根据X市所在省颁布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全日制师幼比规定為1 ∶ 5~1 ∶ 7,而研究区中各区的师幼比为1 ∶ 8.53~1 ∶ 10.71,距离省示范幼儿园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说明该研究区在幼儿园专任教师配比上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其次,从数量与空间交互,即幼儿园在空间的分布情况来看,依托抓取的幼儿园地理位置的矢量数据及自身属性数据,可从不附加属性和不同类型两种情形下深入分析幼儿园空间分布特征。一方面,仅从不附加属性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来看(见图2-1),整体呈现“三环内为核心,次中心多点环绕,且三环内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幼儿园空间分布预期平均距离DE(598.05 m)大于平均距离DO(388.79 m),说明研究区的幼儿园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状态。通过核密度分析呈现的空间可视化图(见图2-2),可知研究区三环内的幼儿园密度显著高于三环外,且各行政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区域人口密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发现高密度区因幼儿园间的激烈竞争与“扎堆”现象,导致了学位大量剩余,尤以E区为甚;而三环外由于幼儿园建设速度缓于区域人口流入,特别是学前适龄人口的新增数量较多,使得学位数量不足,作为城市的新兴功能区,未来三环外的学前教育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仍需避免盲目建设引起的学前教育资源集聚与不均衡现象。

另一方面,从不同类型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来看(见图3),并结合研究区的功能区划,发现公办园在各行政区的核心商圈附近形成若干个聚集中心;而民办园与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南部较北部聚集、内环聚集外环稀疏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交通条件较好、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三环内,除公办幼儿园存在多中心外,其他类型的幼儿园在空间上的“中心外围”差异性十分显著。基于获取的统计数据可知,公办幼儿园数量仅占16.47%,但其在园幼儿数量则达到了28.82%,显然与《行动计划》中提及的公办在园幼儿50%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而民办园的占比达到了76.15%,且51.78%为民办普惠幼儿园,可见民办园是构成研究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空间布局却表现出“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园多生少”的不匹配特征。此外,研究区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68.25%,同样未达到《行动计划》中要求的85%的目标,尤其是J区和H区覆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适龄幼儿入学机会的均等性。

(二)空间审视之“入园近”

“入园近”指使每名适龄幼儿能够就近入学,瞄准的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便利性。本研究通过配套园的发展情况与幼儿园服务半径和空间交互两个层面,衡量研究区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入园近”的维度。从配套园分布来看(见图4),小区配套园属于最具区位优势的幼儿园类型。因为小区配套园具有高可达度的独特优势,比如,地理区位上距离近和通行时间短,降低家长接送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接送安全性,便于治理和普及。另外,政府战略部署也是调控幼儿园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比如,201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后,2019年和2020年X市小区配套园分别增加了44和43所,占配套园总数的30.41%,其中公办小区配套园占到83.91%。数据显示J区共90所配套园,在2019年新增的44所小区配套园中有22所属于与J区接壤的D区,调查发现该区是一个出生人口持续增长的新区(出生人口2010—2016年均4 471人,2017—2021年均8 178人),为满足人口持续增长和幼儿“上学近”的需求,如何合理配置普惠性的配套幼儿园显得格外重要。

从三环内外的服务半径来看(见图5),三环内重叠严重,三环外存在盲区。依据幼儿园区位、幼儿居住区位與交通设施的位置相关性与匹配状态,判断幼儿园区位合理程度,本研究采用缓冲区工具对幼儿园之间服务范围的重合状态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对高密度区来说,以规定值300米作为服务半径时,出现大片的服务盲区且有部分重叠现象,显然,300米服务半径与城市空间可达性不符,服务半径在800米较恰当。对低密度区来说,服务半径定位在1 500米较适宜,以便为居民合理择园提供参考,并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降低家长接送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总之,三环外小区配套园与服务半径在学前适龄人口、交通设施方面存在区位结构不均衡的欠适配问题,可通过酌情加长服务半径来解决。[21]

(三)空间审视之“上好园”

“上好园”是在满足可以入学和入学便利基础之上,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班额的幼儿园以同类型的示范性幼儿园为标杆,发展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同时避免高等级幼儿园与幼儿园的规模、班额的绑定现象,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问题。为衡量“上好园”维度,本研究在厘清幼儿园总体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幼儿园规模与等级、班级规模与等级的交互情况。

从不同等级幼儿园的空间布局来看(见图6),依据平均最近邻方法计算可知,不同等级幼儿园的预期平均距离均大于平均距离,即整体分布呈现集聚特征,高等级幼儿园大多分布在内环核心区域,三环外幼儿园的等级均偏低。具体而言,高等级幼儿园仅占17.13%,集中分布于Z区、E区和J区三个区域;中等级幼儿园的集聚现象更为鲜明,主要分布于E区;低等级幼儿园在布局上相对分散且分布较为广泛,数量上占幼儿园总数的56.39%,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过于集聚的问题。对于H区和G区的适龄幼儿而言,“上好园”存在一定难度,既包括行政区隔的边界问题,也存在上学时间、空间距离延长,与国家要求的就近入园相违背的问题。这说明X市区域间“上好园”的机会欠均衡,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供给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研判幼儿园规模、班级规模与其等级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其背后的均衡、适配状态,本研究搜集了幼儿园规模、班级规模及其对应的等级相关数据。一方面,由表2可知,研究区出现了大规模园[22]与公办园、高等级园高度绑定或重叠的现象。在三环内人口密集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区域,“学位难求”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三环外仅有2所大规模园且无等级。中等规模园以58.76%的比例成为幼儿园规模中最为普遍的类型,与国家《幼儿园建设标准》对于幼儿园班级数量的建设标准相符,其中民办园类型占比高达83.41%,近50%无等级。民办资本在进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应强调办学质量的提升,避免因无序竞争而导致学前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小规模园在数量上占比为33.07%,其虽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23]但由于办园规模较小,在资源投入与教育吸引力上相对不足,幼儿园在质量评估等级上难以达到评审标准,80.02%的无等级幼儿园与适龄幼儿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匹配,因而家长会优先选择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优质中大规模园,而导致小规模园学位剩余现象突出,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由表3可以发现,研究区也出现了大班额园与公办园、高等级幼儿园绑定的现象。大班额园的数据显示公办园、高等级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遥遥领先,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5.37%,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三环内。虽然大班额园数量稀少,但其“价平质优”的优势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导致大班额园出现学位紧张问题。中班额园的平均班级人数与国家《幼儿园建设标准》对班级幼儿数量的建议相符,是最为普遍的幼儿园类型,在研究区分布较为广泛、覆盖率较高,在办学性质上以民办园为主要类型,占比为83.01%。小班额园在数量上仍占据一定优势,其中民办园的比例高达66.51%,但民办在园幼儿数量仅占40%,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三环外,与三环内的优质办园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部分家长宁愿花较多的时间将孩子送往远距离的高质量幼儿园,而不选择就近入园,进一步导致了三环外小班额园学位的盈余问题。综上,大班额园学位紧缺和小班额园学位盈余的现象共存,会加剧学前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普惠性共享的学前教育发展理念相悖。

(四)空间审视之“园幼共生”

“园幼共生”是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理想状态,是幼儿园与适龄幼儿即供给与需求在动态发展中达到良好匹配的状态。本研究通过动态的幼儿出生数量与研究区幼儿园的建设过程,剖析区域“园幼共生”可能面临的难题与障碍。首先,从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见图7),幼儿园数量随出生人口变化而增减,但生育新政、城镇化进程等多变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素[24]增加了预测学前适龄人口的难度。比如,该省统计年鉴的横截面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X市出生人口经历了两次明显增加和两次减少。第一次明显增加是2010年。在2016年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出生人口出现了第二次明显增加,且在2017年和2018年仍呈稳步递增趋势,但在2019年有回落趋势,2020年未有上升迹象。尽管2021年全面放开三孩政策,但实际上出生人口数量不增反减。另外,对人口稳居第一的J区来说,2010年其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该年在J区边缘地带规划建设了新区D,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吸引大量的青年人口流入,并增加了幼儿园的需求;而作为具有稳定居住人口的老城区,Z区在2018年人口出现上升波动,说明出生人口变动存在后移现象。因此,学前适龄人口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导致幼儿园供需[25]难以有效适配的重要原因。

从新增幼儿园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见图8),依据幼儿园的园龄呈现该市七十余年以来新增幼儿园的变化趋势,发现随着幼儿出生人数的增减,增园数量呈现从少到多、开园速度从慢到快、开办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办园品质从以中低质量民办为主逐渐走向以高质量公办为主的动态演变趋势。比如,2012年幼儿园新增114所,达到新增幼儿园数量的峰值,增速快的原因在于当年该省出台《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要求根据人口变化对幼儿园进行设点布局;2016年新增数量再次加速,与出生人口激增相呼应,新增园40所;2018年有锐减现象,2019—2020年新建幼儿园数量因《通知》和《行动计划》政策出台又一次增速。由此可见,政府政策和出生人口是影响幼儿园规划与布局的关键。但由于幼儿园快速增加,学前适龄人口预测和布局规划不足,导致幼儿园数量过剩和幼儿园之间距离不合理,人口密集的核心区域出现恶性竞争、公办园班额大、民办学位空缺多等欠适配现象,以及边缘区域出现班额大和上学远等问题。据调研,目前不断有幼儿园关停的现象发生,这充分说明出生人口与幼儿园布局息息相关,间接影响“园幼共生”。

上述分析表明,研究区在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四个维度层面存在一定的欠适配现象。此外,该市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办高等级幼儿园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未能实现区域间的均衡覆盖。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部各成分不协调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并存,这必定阻碍区域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为实现幼儿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助力幼儿园质量从低质普惠向优质普惠均衡转变,从根源上消除影响幼儿园空间布局不适配的壁垒。

四、机理挖掘: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的成因洞悉

幼儿园空间布局的区域性与结构性欠适配现象为何会发生?影响其发生的成因是什么?对该问题的回应与思考,有利于揭示幼儿园空间布局核心症结的背后逻辑,深层分析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问题形成之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以再塑学前教育发展的空间公平。

(一)财政失衡: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的基础成因

为满足民众对优质园的需求,财政部门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与资助必不可少。而实际上,由于不同性质、类型的幼儿园保教费差异大与资金消耗大的特殊性以及幼儿园经营的复杂性,优质园的供给在经济与政策的影响下,产生了政府与市场“自上而下”调控出现双重失灵的现象,导致空间分布走向不适配甚至错配。尤其是在经济基础、居民收入、地理区位等处于劣势地位的区域,薄弱园得到的平均分配或偏少的财政资金支援无法保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财政经费使用效率低下,财政经费在区际间与园际间的失衡直接造成了区域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间接影响了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与高质量发展。因社会本底特征(经济、区位、资源等的差异)与城市规划的复杂性(考量因素的多重性)而导致的财政经费在区际与园际间的失衡,具体表现在经济资本投入与宏观政策倾斜两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资本投入来看,经济资本是学前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学前适龄人口能体现区域学前教育的需求程度。如E区的GDP总量仅有784亿元,学前适龄人口为28 819人,在研究区中排序均为倒数第二。然而,该区幼儿园总量和民办园数量却均为正数第二,以及高等级园数量排第三,这表明有限的经济基础和学前教育需求,使得区域幼儿园缺乏充足的动力进行提质升级,进一步导致了区域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同时产生大量学位盈余现象。细分至教育财政投入与资助层面,依据调研获取的相关材料,可以发现J区和Z区的“教育经费支出”是“教育事业收入”的近两倍,两个区建设的高等级园数量在研究区中位于前列,而财政投入与资助力度最低的H区,高等级幼儿园数量屈指可数。

其次,从宏观政策倾斜来看,城市中心区域或核心功能区域较城市外围区域更能得到城市发展政策的支持,这也是大部分城市的共同特征。研究区三环内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与办园质量明显优于三环外的地区,且三环内外在幼儿园性质、普惠类型、等级等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政策的倾斜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集中。就具体政策而言,《X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了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新区地理空间的扩容以及城市产业链条的扩大等空间发展战略,带来了大量就业人口就近居住的需求,加之《通知》为幼儿园的扩增提供了快速通道,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资本的投入,促成了部分区域配套园和高等级园数量的激增,说明幼儿园空间布局的差异受政策与规划的影响较大。此外,公办园、大规模园、高等级园等较之其他类型与等级幼儿园,更容易获得财政支持。长此以往,优的更优,弱的更弱,幼儿园分布与结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因此,区域财政失衡是影响幼儿园供需欠适配的直接因素,其凸显出的是政策与规划的科学性和方向指引的重要性。在不断优化幼儿园空间布局过程中,要使优质幼儿园“广覆盖”满足民众的需求,除政府的投入与资助外,幼儿园可尝试筹集社会资本,例如,推动学前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将薄弱园转化为有质量园,有质量园转化为一批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的示范性幼儿园。

(二)逐优心理: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的關键成因

在不同办园结构的学前教育资源存在重复投入或缺失投入的基础上,民众的逐优心理加剧了幼儿园供给与需求的欠适配,造成了学位紧缺、学位盈余现象并存的问题,制约了X市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公平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幼儿家长的普遍心愿,“赢在起跑线,从幼儿园抓起”更是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逐优和攀比心理驱使下,部分幼儿家长舍近求远,跨区将孩子送入核心区域的大型高等级公办园,从而加剧了幼儿园学位供给的空间与结构错位,造成了大规模、高等级幼儿园学位的紧缺与小规模、低等级幼儿园学位的盈余,而两者现象的共存,则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阻碍。

具体来看,研究区大规模、高等级的幼儿园分别占机构总数的8.17%、17.13%,集中在交通可达性和连通性高的三环内,而小规模、低等级的幼儿园分别占33.07%、56.39%,遍布在可达度低的整个区域的多个位置,以三环外为主。据前文可知,大规模和高等级幼儿园扎堆的择园行为,使得低层次的幼儿园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源,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足够的资本投入,不利于区域薄弱园向优质园转变。此外,研究区学位空缺的小班额园共206所,民办园占66.51%,低等级园达84.13%,形成该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幼儿园布局结构不合理和空间距离过近,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上的空间范围重复或叠加,即同一类型或性质的园所在空间上重复布局;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家长对高质量教育、高水平师资、较低保教费等的入园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导致该类幼儿园被择园率低,学位相对充足但未被充分利用,甚至有幼儿园的教室长期闲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家长们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追逐引发了“公办园、大班额与高等级”和“民办园、小班额与低等级”的高度绑定问题。

(三)建设滞后:幼儿园空间布局欠适配的重要成因

从城市的规划建设来看,城市工商业区、公共交通建设会带来大量的人流。工厂搬迁、住宅小区的拆迁与兴建等因素也必然带来学前教育资源和学前适龄人口的聚集、分散与流动,加之生育新政、城镇化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学前适龄人口预测不精准,造成各区域学前适龄人口入园需求的跌宕起伏,而幼儿园规划和建设具有周期性,易出现迟滞反应。具体而言,三环内的学前适龄人口在数量上明显多于三环外,与幼儿园分布呈“中心集聚外围分散”的空间特征保持一致。但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三环外功能新区因产业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进而使功能新区学前适龄人口快速增加,导致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压力激增,倒逼三环外幼儿园扩充学位或新建幼儿园,这一定程度上成为近些年三环外民办园和低等级幼儿园数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此外,当前在幼儿园建设方面较少考量学前适龄人口流动和生育意愿的变化等复杂因素,导致原有的幼儿园供给难以契合动态变化的需求。由此可知,建设滞后是幼儿园空间不均衡的重要成因,精准预测学前适龄人口变化趋势有利于不同区域中不同规模园的动态适配,促进分类管理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调整。

五、建议凝练:幼儿园布局的空间再适配

上文在对我国中部地区X市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进行分析后发现,幼儿园在“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维度均存在欠适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财政失衡、逐优心理和建设相对滞后。故下文将以空间布局再适配为目标,从管理体系、市场布局、服务提升和治薄扶弱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一)政府与市场合作,构建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体系

加大政府与市场的空间管治与合作力度,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的共同协调下,凭借高位的顶层设计和调控平台,加强密度、等级的空间结构调节,促进区际协调发展。基于此,建立幼儿园空间布局的宏观规划与调控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测绘优势,推进幼儿园布局设点和各类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与决策科学化,提升布局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现代化监测体系,有利于精准化调节幼儿园密度和等级的空间结构。政府应建立专业的幼儿园空间布局管理平台,以动态调控已有幼儿园,并严格调控幼儿园准入管理体系。空间布局管理团队应由城市规划管理干部、教育部门学前教育专干、幼儿园园长、社区工作人员、幼儿家长等组成,以达到上下联动、横向合作的效果。管理项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将已有的不同类型幼儿园定位于地图中,选中任何一个园即可测量出该园与其他园的距离、规模、等级、密度、可达度等相关信息;二是自动筛选可新建园的位置,按幼儿园密度、交通环境、区域或街道学前适龄人口数、商圈优势、产业优势等排序,在服务盲区选址布点,增设优质园;三是自主手动选择布点位置,在明晰周边幼儿园空间布局和学前适龄人口情况下,自动测量和分析其可行性,从多维度判断此位置布局的优势和劣势,以适时精准地确定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四是进行监督评价,能有效判断平台提供信息的精准度和可行性。政府决策者可在布局平台控制规划的方向和审批新建园,使监督评价指导一体化,以公平为基线促进幼儿园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应对不同核密度等级的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实行分层分类管理,运用差异化指导、控制和协调等途径高效利用学前教育资源,并加快推进幼儿园等级评定。而教育投资者也可在此平台上科学地选择新建园地址,通过系统平台测算使投资者办园选址有据可依。此外,加强空间密度与等级的结构调节,可以提高地理空间利用率和幼儿园空间布局的精准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优化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坚持动态调控,提高适配性

供需匹配精准化是确保幼儿园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必要路径。在日益追求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幼儿园单向盲目供给容易引致幼儿园在空间层面上的供需欠适配现象,故应基于幼儿园与幼儿的双向互动优化当前供需对接机制,提高幼儿园适配性和家长满意度。一是以需求导向治理欠适配现象,消除“自上而下”的行政观念。政府应充分重视家长和公众在幼儿园空间布局上的需求表达,破除形式化的政绩为上理念,避免功利性取向,完全还原于更公平、更优质、更便利、更合理的入園需求。同时,构建幼儿园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的中长期调查、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通过硬性的考核评价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满意度,针对性地提升供需适配性。二是按需配供,科学预测学前适龄人口发展动态,做到“超前规划、提早布局、适时建设、精准供给”。在人口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复杂性的双重挑战下,科学预测有助于高效估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需求,了解未来潜在的市场规模,提前筹备高质量学前教育资源,弥补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促进不同规模园的合理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应实时掌握学位数、学前适龄人口和幼儿园规模三者之间的供需匹配状态,将已有学位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确保供需平衡。三是满足不同类型园供需的多元化匹配,提高百姓满意度。各区域在促进幼儿园办学规模与质量总体提升的同时,应鼓励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幼儿园的优势和承载力,增强多元化的匹配动力,从而满足精准供给,逐步解决幼儿园供给与家长诉求的供需错位和结构欠适配问题,切实提高区域学前教育的供需适配度和百姓满意度。此外,考虑到近两年出现学前适龄人口大幅度下降的现象,需适量增加优质学位进而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缓解供需结构性矛盾和服务压力,避免后期造成大量的学前教育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配套园治理与公共交通建设,扩容提质增效

为确保民众享受到安全、高质、便利与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应通过建设配套园与完善公共交通网点等举措充分缩减时间成本。小区配套园作为最受民众欢迎且服务半径最短的幼儿园类型,理应是构建区域全覆盖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区域幼儿园普惠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首先,科学规划和进一步治理小区配套园,从而有效缩短幼儿园服务半径和提高其可达性,并解决就近入园难和资源不均衡的现实问题,鼓励在盲区新建小区配套园的供给持续向中等规模优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其次,提高小区配套园的幼儿园等级。加强对小区配套园教育质量的督导和治理力度,高效提升该类幼儿园的质量和稳定性,尤其是对新建小区配套园,要有效把控投资人资历,优先考虑高等级园的集团化办园,建设优质园并迅速打造至高等级水平,以满足幼儿家长对优质园的需求。最后,优化幼儿园服务区位的交通可达性。结合不同交通连通性与幼儿园、居民点位置适当调整和完善公共交通网点,减少浪费性通勤,有效提高可达性。结合政策规定、政府规划和居民意愿,酌情扩大服务半径,城市三环内基本达到800米的服务半径,三环外部分街道达到1 500米的服务半径。通过便捷和多样化的交通方式达到最短时间和最短距离是最优通勤的象征,由于上学、上班时间的交叠易导致车流高峰,加之地铁转站、高架等通行的复杂性,计算上学时间应以时间距离为主,空间距离为辅,经转换幼儿上学时间在15分钟内为宜。在一定空间距离内提高交通设施的连通性和出行方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交通成本,也为幼儿就近获得普惠的高质量教育提供了机会。因此,加强配套园治理与公共交通站点的适宜化调整和盲点增设,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半径和扩容提质增效,真正将幼儿园空间布局服务于家长和幼儿,回归教育初心。

(四)治薄扶弱补缺,促进学前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

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各区域需要查漏补缺,补短板、强弱项、填盲区。无等级园是区域学前教育中的“短板”,小规模非普惠性民辦园是区域学前教育中的“弱项”,无园地带是区域学前教育中的“盲区”。在人、财、物、房四类资源中,师资和财政投入是薄弱环节,应作为攻坚克难的关键。有效缩小区际差异和园际差异,推进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需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科学优化薄弱园的空间布局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与学位利用率。科学规划与有序调整薄弱园的空间布局结构,坚持老城区稳步提升幼儿园等级,新城区盲区精准布局优质园,坚定实现国家要求的公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占比目标,制定具有长效机制的提质标准,是推动区域间幼儿园空间合理布局和提升学位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二是逐步加大财政投入与资助力度,补足配齐薄弱区域和薄弱园各类学前教育资源,促进其等级和在园幼儿比例上调,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坚决扭转薄弱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形成满足民众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充分发挥优势区域和高等级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协助薄弱地区和薄弱园快速发展。可采用泰森多边形的“学前教育区域资源互助”模式、教师轮岗、线上教育和培训、共享全国名师名园名课资源等多元化途径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降低无等级幼儿园比例。四是建立并重视弱势群体充分参与规划与建设的决策机制,保障相关利益主体了解并参与规划—选址—建设—反馈—调整规划等整个供给流程的权益,切实实现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现实需求的适配。因此,“治薄扶弱补缺”是幼儿园空间布局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构建学前教育共同体和数字化社区,实现区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POI(Point of Interest)是指地理信息系统的兴趣点,即搜索到的点状数据,包括幼儿园的名称、地址、经纬度、电话等基本要素。

②百分比之和未等于100%,且只显示了部分等级,原因在于篇幅有限,只呈现解释力较强的数据。

参考文献:

[1]罗静,沙治慧.均等化视角下义务教育资源空间演化及适配度研究——以重庆市中小学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22(03):6-25.

[2]李彬彬,葛文怡,吴玲.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原则及路径[J].教育研究,2017,38(4):72-77.

[3]王声平.三孩生育政策下我国城镇幼儿园布局调整的转向与变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5):24-28.

[4]郑楚楚,姜勇,王洁,等.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区域配置的空间特征与均衡程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02):17-26.

[5]赵琳,严仲连.教育公平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基于L省P县的GIS技术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3(01):145-153.

[6]王艺芳,姜勇,林瑜阳.“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基于Leslie模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3):59-66.

[7]李菁,黄大全.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现状与优化——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4(05):3-10+29.

[8]冯婉桢,吴建涛.政府和市场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角色错配与调整研究——基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6,32(4):1-6.

[9]徐莉君,陈叶龙.扬州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探讨[J].规划师,2012,28(8):43-47.

[10]王丽丹,谭许伟,刘治国,等.基于供需关系分析的沈阳市幼儿园优化布局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S1):43-49+68.

[11]WITTEN K, PEARCE J, DAY P. Neighbourhood 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 Index: a GIS tool for measuring infrastructure support for neighbourhood physical activit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2011,43(1):205-223.

[12]魏伟,唐媛媛,焦永利.“城市人”理论视角下大城市中心区幼儿园布局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0):6-13.

[13]HANLEY P F. Transportation cost changes with statewide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J]. Socio?鄄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7,41(2):163-179.

[14]罗翔,赖志勇,陈洁.基于时间可达性的上海内城幼儿园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策略——以浦东新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2(04):102-108.

[15]READY D D, LEE V E. Optimal context size in elementary schools: 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class size and school size[J]. Brookings Papers on Education Policy,2006(9):99-135.

[16]杨钋,刘永烨,梁净.幼儿园班级规模与儿童发展:来自县域追踪调查的证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3):60-85.

[17]符太胜,严仲连.论城镇化背景下小规模幼儿园的合理性——基于小规模幼儿园不合法性的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0):67-71.

[18]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42(4):11-24.

[19]范先佐.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20-224.

[20]季琳,吴晓,陆筱恬.武汉市中心区医疗设施供给水平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0(11):42-52.

[21]洪秀敏,马群,钟秉林.北京市幼儿园布局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基于GIS的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58-168.

[22]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01):18-22.

[23]熊春文,陈辉.人口变迁与教育变革——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研究,2021,42(11):27-35.

[24]容中逵,杜薇.新时代乡村学校建设与布局调整研究——论以人口出生率为基础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4):39-44.

[25]蔡迎旗,王佳悦,张亮.我国学前教育供给模式的演变历程与展望:1949—2019[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5):25-37.

Situation, Reasons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of Spatial

Layout Suitability of  Urban Kindergartens in China

CAI Yingqi1, CUI Caiyan1,2, ZI Minggui3, ZHANG Chunyan1

(1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2Faculty of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China;3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indergartens that matches supply and demand is a key measure for promoting a balanced alloc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鄄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is study provided insight into the primary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was a mismatch in the spatial layout of kindergartens by using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nearest?鄄neighbor index in ArcGIS, taking 759 kindergartens in urban areas of a capital city in central China as exampl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tial urban kindergartens presented partial mismatch of spatial and structural.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were the financial imbalance of resource inputs, the meritocracy mentality of demand, and the construction delay of urban planning. To promate the integration and high?鄄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s, the study suggeste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kindergarten spatial layout from mismatch to adaptation by building a digital management platform,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for matching supply and dem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ance of complementary kindergartens, and enhancing efforts to address weaknesses and fill gap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spatial layout;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tion; high?鄄quality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责任编辑:熊灿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AHA200010)

**通信作者:崔财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优化建议空间布局高质量发展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关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
浅谈金华EMS网运能力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