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运光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痹证经验*

2024-03-26 07:52彭记棚杨孝余宋云云黄春霞龙运光姚血明
中医药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痹证侗族类药物

彭记棚,罗 丰,杨孝余,宋云云,李 丹,黄春霞,龙运光,姚血明,2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3.黔东南天晶康复民族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关键字] 痹证;藤类药物;侗族医药;民族医药;龙运光;名医经验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不通,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麻木、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均属于“痹证”范畴[1]。痹证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入里,损及脏腑,就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中医药治疗痹证疗效显著,其中藤类为侗医常用药物,具有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和疏通经络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痹证的治疗[4-5]。

龙运光教授,贵州省名中医,中国侗族医药学术带头人,其精研侗族医学学术思想,擅用侗族医药治疗各类疾病,在长期的诊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独到的藤类药物治疗痹证的理论思想。龙运光教授通过侗族医药的“三性六味分类法”,结合中医药理论,根据功效将藤类药物分为祛风除湿止痛、温经散寒通痹、清热利湿通络、养血补虚行滞及活血祛瘀通经五大类,分别对应痹证的风湿停聚、寒湿痹阻、湿热阻络、血虚经滞、痰阻血瘀5种证型。其辨证时善用“三出三转诊脉法”,且注重“察外象,审内体”“辨病症,寻病因,求本质”等基本原则,将痹证的治疗过程分为未病先防、已病即治和病后调理3个阶段。整个过程均涉及藤类药物,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龙运光教授学习,现将其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痹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侗医药物学理论思想

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及同疾病的斗争中经过历代侗医创新、充实和发展,到近代时期基本形成了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侗族药物学[6]。侗医善用酒(米酒、甜酒或酒糟)调配药物。他们认为酒既能活血散瘀,又可祛除寒湿邪气,与药物相配,还可增强药物功效。侗医常用药鱼、药衣、打刀烟、活动物、药物佩戴等独具侗族医药特色的疗法,为患者治疗疾病。侗族的“药匠”认识到侗族药物有温热、冷寒、平和3种药性之分,按药味可分为酸、甜、苦、麻(辣)、香、涩六味。

侗族药物是在侗族医药学理论(医疗经验)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药物加工制品,具有悠久的传承性、突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也是侗族人民在同疾病斗争中,用于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的宝贵财富。侗族民间长期的医疗实践证实侗族药物是安全有效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2 侗医对藤类药物的应用研究概述

侗族医学把藤类药物归属于“教(藤)类”药物。它是侗族对藤本植物及具有弯曲卷扎性状植物的称谓,包括了藤本植物和蔓生植物,如“教盖盼”(鸡血藤)、“教腊印”(黑骨藤)、“教糖”(鸡矢藤)等[7]。侗医用药有冬春用根茎、夏秋用枝叶的习惯。有医者为使用方便采取冬药冬用、夏药夏用,随时可得,找也不难[8]。侗医用药常使用新鲜药物,采取“就近取药”的原则。部分藤类药生长分布于侗族村落,长于大树、石头或房梁上。侗医常就近取之用于手足关节疼痛的治疗。中医典籍对藤类药物的功效也有详细记载。如《本草纲目》载:“藤类药物以其轻灵,易通利关节而达四肢。”[9]《本草便读》亦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10]可见诸多典籍关于藤类药物的描述,均阐释了其犹如络脉纵横交错,无所不至,能够通利全身内外上下之痹,这与藤类药物本身的药性和功效有关。中医认为,药性即药物的中药性质和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有无毒性等[11-14]。中药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15-16]。而侗族医学则把药物分为冷寒、温热、平和3种药性,把药味分为酸、甜、苦、麻(辣)、涩、香6种。药性是侗族先民和侗医根据生活中的体会,在临床应用实践中反复验证和总结归纳所得,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药味则是侗族先民和侗医通过品尝而总结,从而发现各种药物具有不同的滋味,以及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故药味的概念,不但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也反映了药物的实际功效。

2.1 侗族药物的三性 侗医把药物分为冷寒、温热及平和3种药性。其中,冷寒与温热属于不同的性质,而冷与寒、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同性。冷次于寒,温次于热,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平和药不偏寒、热之性。药物的冷寒、温热及平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缓解或消除热火邪毒的药物,一般属于冷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冷湿寒邪毒气的药与物,一般属于温热性;能够治疗一般冷病或温病的药物,多属于平和性。平和性药物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概念。故侗医有“冷寒病证用温热药,热火病证用冷寒药,病症不很重不很虚用平和药”的理论。

2.2 侗族药物的六味 侗族医学把药味分为酸、甜、苦、麻(辣)、涩、香六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味相同的药物有相同或相近的功效。侗医根据用药经验对药物六味的作用分述如下。(1)酸味:有柔和、收止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体虚出汗、腹泻、肚腹或肝区隐痛等。(2)甜(甘)味:有补益滋养、促进气血生新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体虚多病、久病气血亏损等。(3)苦味:有通泄、降火退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内结、大便干燥、肺热上逆,以及冷寒水湿所致积热等。(4)麻(辣)味:有打散瘀血、通经脉、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阻肿胀疼痛等。(5)涩味:有收敛止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体虚出汗、腹泻、多尿、出血、滑精等。(6)香味:有发散、通气、顺气、消积化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伤风着凉、气滞、气逆、食积饱胀等。侗族医药的三性六味分类法,为侗族医药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龙运光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痹证的见解

藤类药物种类繁多,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龙运光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用药思路,其强调诊病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病情的缓急轻重及其兼证制定选药方案。根据痹证不同的临床表现,龙运光教授把痹证分为风湿停聚、寒湿痹阻、湿热阻络、血虚经滞、痰阻血瘀5个证型。同时其通过多年的痹证临床诊疗经验结合侗医的三性六味分类法将藤类药物概括为5个大类。(1)祛风除湿止痛类:代表药有“教蛮隋”(雷公藤)、“教糖”(鸡矢藤)等。其中,“教蛮隋”性冷寒、味麻,功效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龙运光教授使用该药的频率较高。现代研究也表明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17-19]。(2)温经散寒通痹类:代表药有“教腊印”(黑骨藤)、“教荡岑”(巴岩香)等。其中,“教腊印”性温热、味苦,功效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有研究表明黑骨藤具有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20-22]。(3)清热利湿通络类:代表药有“教金钩”(钩藤)、“教应玛”(络石藤)等。其中,“教应玛”性冷寒、味苦,具为祛风通络、清热消肿之效,常用于湿热阻络型痹证的治疗。(4)养血补虚行滞类:代表药有“教盖盼”(鸡血藤)、“教门野”(首乌藤)。其中,“教盖盼”性平和、味甜,功效为活血补血、舒筋通络。龙运光教授常用于治疗血虚经滞型痹证。(5)活血祛瘀通经类:代表药有“教盼马”(大血藤)、“教荡播盘”(小血藤)等。其中,“教盼马”性温热、味酸,功效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对痰阻血瘀型痹证效果较好。龙运光教授对藤类药物的分类为藤类药物的临床运用提供了参考。(见表1)

表1 藤类药物的三性六味分类法

4 独具特色的侗医临床诊断方式

侗医诊断方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临床医疗实践中,对常见疾病的各种性质及其致病原因的了解与认识,经侗族医药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23]。它以“天、地、水、气、人”五位一体、辨病证、立药方等侗族医药学术思想为理论基础,是整个侗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奠基部分,主要包括“看诊、划诊、摸诊、算(卦)诊、问诊”[24]。龙运光教授认为,临证时要做到“察外象,审内体”,“辨病证,寻病因,求本质”等基本原则要求,从而达到对疾病的综合分析及全面察审。此外,龙运光教授指出痹证日久会致人体正气亏虚,从而引发“脏腑痹”,故痹证日久的病位定位尤为重要。在对疾病全面审查的基础之上,摸脉在痹证的诊治过程中临床价值极高。龙运光教授最为常用的诊脉法当属“三出三转诊脉法”,操作部位为腕横纹上三指的位置,即中医切脉的“尺脉”处,确定出脉、中脉和转脉的部位。示指按之处,谓之“出脉”;中指按之处,谓之“中脉”;无名指按之处,谓之“转脉”。三脉合称,谓之“三出三转脉”,为临床诊察疾病及收集疾病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依据来源。(见表2)

表2 三出三转诊脉法

5 侗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痹证诊治

侗族人民对痹证最早的认识即为关节痛,其侗文音译为“ids moux”“给某”。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医学将痹证归属于“风湿骨痛”范畴,又称为“寒湿风”“风气痛”“节骨痛”等[25],并认为痹证的病因为外感邪气,病久致正气亏虚,最终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龙运光教授认为“遭受邪风毒气”是痹证病机的关键,选药及治疗应当综合审查和整体分析,不可拘泥于一证一药。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痹证的治疗应分为3个阶段,即未病先防、已病即治和病后调理。

5.1 未病先防 侗医在长期艰苦生活历程中,通过与疾病斗争实践,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应。侗族聚居地多为高寒山区,寒湿邪气较重,易客于人体致痹,故侗民建造居所时很注重防寒潮湿。其正面朝向阳面,保持足够日照时间,以达到散寒祛湿的目的。龙运光教授根据侗医特色的内病外治法——“背药包”,采用新鲜藤本药物做成小药包,固定于患者关节处的衣物内面,不仅具有良好的痹证预防作用,且对于痹证的治疗效果显著。龙运光教授认为人与自然为一体,须注重“天人相应,人气合一”,以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否则就会发生疾病[26]。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表明侗医预防医学思想与之是相符合的。

5.2 已病即治 侗医提倡有病早治,防止病情加重或变生它病。侗族先民发现患有“寒湿风”的患者患处被蜜蜂蛰伤后,患处疼痛随之减轻,后侗医即使用蜂针毒来治疗发作期的关节痛。侗医认为治病不可耽误,尤为注重疾病的早期治疗,用药以“即取即用”为原则,故用药多以新鲜药物为主。部分药物讲究“公母”相配(红色药物为公药,白色药物为母药)。临床应用时讲究等量相配药效才最强,并以最快的速度治疗疾病,防止传变。“公母”相配即中医学常言之“药对”。龙运光教授在临床使用藤类药物过程中,注重药对的使用,以达增强药物疗效的目的。如羌活与独活搭配藤类药物的使用,羌活擅治上部风湿痹痛,独活擅治下部寒湿痹痛。两药分别与藤类药物相须合用,可增强祛风胜湿止痛之功。针对风湿痹阻型痹证的上肢疼痛者,可选用海风藤配羌活或“宝鼎香”(姜黄);下肢疼痛者,可用雷公藤配独活。此外,龙运光教授指出痹证血虚经滞型当养血补血,血行则经通,以首乌藤配“靠扪”(金毛狗脊)。痹证痰阻血瘀型则以“教盼马”(大血藤)配“牛克膝”(土牛膝)。龙运光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些药对诊治痹证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为痹证的早期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

5.3 病后调理 侗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病急以药治,复后养而康”的治疗法则。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即可用饮食调养,如鸡蛋,鱼肉、瘦肉及药膳等,以达“药到病减,食到病除”的效果。龙运光教授指出,痹证经药物治疗后应继续用“泡脚除寒法”调养以巩固疗效,具体操作方法:取海风藤、雷公藤、枫香树果、马尾松树毛(针叶)、伸筋草、三角风、赶山鞭等药材煮水,趁热泡脚,1次/d,每次1 h左右,感觉到全身发热或微微出汗为止。侗族谚语常言“常动筋骨壮,久坐病缠身”。因此,龙运光教授提倡患者病后调理应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爬竹竿(爬树)、踩高脚(翘)、打花棍(练武术)等,以达舒筋活血、增强肌肉的目的。

6 病案举隅

患者,女,64岁,2021年8月30日初诊。主诉:患者10年前因淋雨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每日晨僵时间大于30 min,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减轻,无活动受限,患者未予重视。后逐渐累及左侧肩关节、双膝关节,尤以天气变化时为甚。外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间断口服“艾拉莫德片、来氟米特片、枸橼酸托法替布片”治疗,症状稍改善,但病情控制欠佳。刻下症见:双膝、双腕关节疼痛,左膝关节肿胀,关节活动稍受限,伴头痛,以头顶部为甚,偶有胸闷、咳嗽,咳黄白色痰,量少,纳食稍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辅助检查。(1)血沉:32 mm/h;(2)C反应蛋白:28.66 mg/L;(3)类风湿五项:类风湿因子IgA抗体25.02 RU/mL,类风湿因子IgM抗体288.85 RU/mL,类风湿因子IgP抗体210.80 RU/m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400 RU/mL。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顽痹);辨证:寒湿痹阻。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 g,桑寄生20 g,秦艽15 g,细辛10 g,鸡血藤20 g,徐长卿20 g,豨签草30 g,炒杜仲20 g,狗脊15 g,木瓜10 g,土鳖虫15 g,制乳香15 g,制没药15 g,黄芪30 g,当归6 g,伸筋草15 g,雷公藤15 g。30剂,1剂/d,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温服。

2诊:2021年10月1日,诉双膝、双腕关节疼痛较前减轻,左膝关节仍肿胀,头痛、胸闷、咳嗽等症状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予上方加黑骨藤10 g,络石藤10 g。30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11月3日,诉偶有双膝、双腕关节轻度疼痛,左膝关节稍肿胀,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五项均降至正常范围。效不更方,续服2诊方。30剂,煎服法同前。另嘱患者用药渣煮水泡脚,饮食上注意补充蛋白质,并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悦。

按语:龙运光教授认为,人之所以患病,是因为人与自然界天、地、水、气循环规律不相适应所致。本案患者遭受外来邪风毒气侵犯,闭阻经络,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关节疼痛;寒性收引凝滞,寒湿流注经络关节,故见关节活动受限、肿胀;寒湿阻络,清阳不升,故见头痛;寒湿阻肺,肺气不宣,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咳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均为寒湿痹阻之象。该病治疗当以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为治法,并注重调养肝肾。方中雷公藤、独活温经散寒,除湿通痹,两药相配,尤擅治寒湿疼痛;豨签草、伸筋草、木瓜共奏伸筋除湿通络之效;秦艽、细辛、徐长卿解表散寒,除湿止痛;鸡血藤、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行气活血,通痹止痛;桑寄生、炒杜仲、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2诊时患者症状较前减轻,左膝关节仍肿胀,故加用黑骨藤、络石藤通经活络。3诊时患者疼痛轻度,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龙运光教授建议患者服药后可用药渣煮水泡脚,饮食上注意补充蛋白质,并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悦,以达巩固疗程之效。

7 结 语

藤类药物对于痹证的治疗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对于痹证的诊治,龙运光教授在辨证时善于结合“三出三转诊脉法”,注重“察外象,审内体”及“辨病症,寻病因,求本质”等基本原则,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及全面察审,且藤类药物的使用贯穿整个过程,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痹证侗族类药物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