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的本草考证*

2024-03-26 07:52郭思妤孙婉萍
中医药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品名历代荠菜

郭思妤,孙婉萍,谢 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荠菜是一味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早在《诗经》中就有对其味道的描述,作为药材首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其他本草古籍中也记载其别名为荠、靡草、护生草、芊菜、鸡心菜、净肠草、地菜,各地方也称其为上巳菜、地地菜、菱角菜、清明菜、香田芥、地米菜、鸡脚菜、地米菜等。现代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的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全国各个省份均产,尚无国家标准,属于地方标准品种,有天津、上海、浙江等10个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因此,中药荠菜存在品种混淆、释名错误、标准混乱等问题,但现代学者并没有对荠菜古今基原进行考证[1]。笔者通过系统查阅、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对荠类植物名称、基原进行考证,以期为荠菜正本清源及相关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1 品名考证

1.1 荠菜 荠菜最早以“荠”出现在周朝《诗经·邶风·谷风》中,其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2]荠菜最开始因其味道甘甜而被人知晓。西汉时期的《礼记·月令》中又云:“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3]146郑玄注:“旧说云靡草,荠、葶苈之属。”[3]146孔颖达疏:“以其枝叶靡细,古云靡草。”[3]146《礼记·玉藻第十三》也有“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3]95的描述。其中“齐”是“荠”的通假字。可见《礼记》称“荠”为“靡草”。

药用名称中,荠菜以“薺”首次出现在《名医别录》[4]中,被列为上品。以荠菜为名首次出现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5]中,此后唐宋时期的本草古籍中均以“荠”和“荠菜”命名,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云:“荠菜,取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蚊蛾,谓之护生草。”[6]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第二卷》中记载荠菜的别名为荠菜花[7]。明代皇甫嵩的《本草发明》云:“荠,苦菜也。”[8]221首次出现苦菜这一别名,但苦菜在《神农本草经》[9]便当做一味药单独列出,其别名为荼草,由此可知皇甫嵩是受到《诗经》中对二者味道描述的影响,误把荼当作荠,因此苦菜并非荠菜的别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荠生济济,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蚊、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10]故有护生草的别名。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在菥蓂子词条下记载荠菜就是菥蓂,并引用《本草发明》所言“菥蓂即荠之大而有毛者,与荠之性不甚相远”[8]92。然《神农本草经》中菥蓂子已经当做一味中药单独记载,称其“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9]。其性味主治均与荠菜不同,因此荠菜与菥蓂子并非同一物。清代的《医林纂要·药性》中荠菜又叫做芊菜、鸡心菜。清代章穆的《调疾饮食辨》中云其“俗称地菜”[11]。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荠,湖南候暖……肉食者可以荡涤肠胃。俗亦谓之净肠草。”[12]80故其有另一别名净肠草。但《植物名实图考》中另一中药“荞麦”词条下记载:“南方春秋皆种,性能消积。俗呼净肠草,又能发百病云。”[12]24可见荠菜和荞麦都有净肠草一名。近现代《中药大辞典》在荠菜别名中称清代赵学敏的《陆川本草》[13]中记载的“假水菜”亦是荠菜,但《陆川本草》该词条下并没有提到其原植物名称,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荠菜作为一种田间野菜,在现代地方药物志中,也有很多俗名,各俗名中除地菜在《调疾饮食辨》中出现,其余均为首次出现。荠菜历代品名的具体演变情况见表1。

表1 荠菜在历代本草中品名的演变情况表

荠菜的种子“荠菜子”的药用品名也颇有参差。首次出现在《名医别录》“荠”条中言:“其实,主明目,目痛。”[4]后又在隋唐时期甄权的《药性论》[14]中单独作一味药“荠子”被列出,而后五代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谓“荠实一名菥蓂也”。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中称荠菜子为蒫食,其中“食”字译为荠菜果实,故应为“实”。明代皇甫嵩的《本草发明》中也将荠实称为“菥蓂子”[8]92,同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荠菜子为“蒫实”[10],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荠菜条中云:“子,名蒫实,又名菥蓂子。”[15]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称荠菜子为蒫、荠实。荠菜子为荠菜的种子,魏晋时期《吴普本草》中记载一味药为“荠实”[16],但它是中药菥蓂的种子,此书中并没有记载荠或荠菜。现代荠菜子多归为荠菜中共同入药,也有部分本草文献将其分开收载。由上可见,五代以前的本草多延用《名医别录》的命名,即“荠菜子”,五代以后的本草多将荠菜子称作“蒫实”“菥蓂子”,现代都称之为“荠菜子”。荠菜子历代品名具体的演变情况见表2。

表2 荠菜子在历代本草中品名的演变情况表

1.2 大荠 大荠最早在《尔雅》中被提出,其云:“菥蓂,大荠。”[17]其称大荠为菥蓂的别名。郭璞注:“似荠,细叶,俗呼约老荠。”[17]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菥蓂条下称“菥蓂子一名大荠”[4]。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按:大荠,即葶苈,非菥蓂也。”[18]其认为大荠与菥蓂并非一物,称大荠是葶苈,此后的《蜀本草》《政和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等本草均将大荠列为菥蓂子的一个别名。明代《本草纲目》将大荠与菥蓂视为一物,将菥蓂与荠也视为一物,称“荠与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种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菥蓂有毛。故其子功用相同”[10]。现归纳大荠历代品名的演变情况见表3。

表3 大荠在历代本草中品名的演变情况表

1.3 小结 荠菜作为中药,始见于《名医别录》,古代本草多以“荠”“荠菜”为药用正名,其别名有靡草、护生草、荠菜花、苦菜、芊菜、鸡心菜、地菜、净肠草;现代本草均以“荠菜”为药用正名,别名除了上述别名之外,还有上巳菜、地地菜、菱角菜、清明菜、香田芥、地米菜、鸡脚菜、地米菜、班心菜、荷包菜、三角菜、鸡缘菜、只只菜、荠只菜。其种子荠菜子在《药性论》首次单药列出,名为“荠子”,从五代时期《食性本草》开始与菥蓂子名称混用,致使古代本草典籍中,荠与菥蓂、葶苈的名称发生混乱,可能出现品种混用的情况。因此荠的药用植物来源,仍需要通过基原进一步考证。

2 基原考证

由品名考证可见,荠与菥蓂、葶苈存在交叉释名的现象。《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者是也。”[2]《尔雅》中注云:“荠叶细,俗呼之曰老荠。葶苈,实、叶皆似荠,一名狗荠。”[17]师旷云:“岁欲甘,甘草先生,荠是也。菥、葶苈皆是荠类。”[17]可见春秋时期将荠、菥蓂和葶苈归为一类。

魏晋时期吴氏曰:“荠生野中,处处有之,其类有大小二种。小者,茎扁花叶亦小,味美。其最细者名沙荠也。大者,根茎皆大而味稍苦。”[16]可见《吴普本草》将荠类进行了细分,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和味道,将荠类分为大荠、小荠、沙荠。其中“沙荠”有学者认为其应是小荠[19],因古文对其描述极其简略,并且无任何图片描绘,只知本种可作野蔬,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唐代《新修本草》中云“菥蓂是大荠”,谨按云:“大荠,乃验其味甘而不辛。”[20]可见苏恭验证大荠味甘而菥蓂味辛,认为大荠与菥蓂味道不同,非同一物。同期《本草拾遗》云:“大荠应是葶苈,非菥蓂,菥蓂大而扁,葶苈细而圆,二物殊也。”[18]陈藏器认为大荠就是葶苈。《食疗本草》中首次对荠菜的植物形态进行了绘制(见图1A),图中可以看出荠菜叶片呈羽状分裂,果实呈倒三角形。通过唐代的本草对荠、葶苈和菥蓂的外观形态、味道的记载,认为大荠与菥蓂不是同一药物,与葶苈为同一药物。

图1 荠历代本草图谱

五代时期《蜀本草》云:“葶苈,苗似荠,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21]《日华子本草》云:“菥蓂子,似荠菜而细,俗呼为老荠。”[22]这一时期认为荠、葶苈、菥蓂子均不是同一药物。

宋代《绍兴本草》(见图2A)与《政和本草》(见图2B)中收载的菥蓂图与荠菜都为直立茎,叶片近全缘,果实均为倒心形。因此可知宋代与上述两本本草古籍中误将荠菜称为菥蓂。《本草图经》中详细描述了葶苈与菥蓂。葶苈“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23]248;“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23]248。(见图3A)菥蓂“菥蓂与葶苈,大抵二物皆荠类,故人多不能细分,乃尔质疑也”[23]108。而苏颂认为菥蓂与大荠并非葶苈,因其均属荠类,不易辨别,容易产生混淆。

图2 菥蓂历代本草图谱

图3 葶苈历代本草图谱

明代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云:“荠,春生,最先于诸菜,似菠菜,小而著地散生,叶有锯齿,而青绿有毛。其根色白。二月抽薹,高尺许,茎有小叶。三月开细白花,结三尖荚子,四月成实。其叶霜后则微赤,而经冬不调也。”[24]1216其首次详细描述了荠菜的特征并对其原植物进行了绘制(见图1B)。其又云:“菥蓂子,名大荠,类葶苈而偏大,淡黄色。”[24]234又云:“葶苈,名狗荠,靡草荠等,类车前子,色赤黄。”[24]442可见荠菜与菥蓂、葶苈均不为一物。《本草纲目》曰:“荠有大、小数种。小荠叶花茎扁,味美。其最细小者,名沙荠也。大荠科、叶皆大,而味不及。其茎硬有毛者,名菥,味不甚佳。开细白花,整整如一。结荚如小萍,而有三角。荚内细子,如葶苈子。”[10]《本草纲目》中称大荠就是菥蓂,茎硬而有毛,且味道不佳,与元代刘文泰的描述相违背。该描述与《吴普本草》基本一致,李时珍认为:一是荠分为大荠、小荠和沙荠;二是菥属于荠类,菥蓂为大荠;三是葶苈非荠类。明代《本草发明》曰:“荠,苦菜也。”[8]221其又云:“菥蓂乃荠之大而有毛者,与荠之性不甚相远。”[8]92这里将小荠称为荠,荠称为苦菜,大荠称为菥蓂,延续李时珍的说法,认为大荠、菥蓂有毛。明代《食物本草》曰:“荠与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两种。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蓂。菥蓂有毛,其子功用相同。……菥蓂味甘、花白。”[25]姚可成认为大荠就是菥蓂且有毛,荠菜与菥蓂均味甘,开白花,且他们的种子功效主治相同。由此可见,明代本草对于荠菜的记载较为混乱,部分本草将荠菜与菥蓂正确区分,而《本草纲目》和《本草发明》认为荠主要分为大小两种且菥蓂属于大荠,《食物本草》认为菥蓂与荠性味与主治均相同,为同一物。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12]中分别记载了荠、菥蓂与葶苈。然荠与菥蓂的图片果实呈倒心形,叶片有浅裂,近似一物(见图1C、2C),葶苈图中叶片全缘,与葶苈的图不同(见图3B)。从图谱1中可以看出《绍兴本草》(见图2A)、《政和本草》(见图2B)、《植物名实图考》(见图2C)描绘的菥蓂果实呈倒心形或倒三角形,可见两时期认为的菥蓂为一物。而《陆川本草》中描述假水菜的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一尺左右。单叶互生,花片卵形,基部有一至二对深裂,冬天开花,黄色,花片四瓣,呈十字形,花序总至状。果实为细长荚果,种子细小”[13]。其中开花时间、果实形状与荠菜的形态不一致,因此《陆川本草》中的假水菜并非荠菜。荠与菥蓂在历代本草中的形态描述见表4。

表4 荠与菥蓂在历代本草中形态描述情况表

现代《中华本草》[26]697所描绘的荠菜果实为心形(见图1D),菥蓂果实近似圆形(见图2D),由此可推断二者并非同一种植物。参照现代本草中对荠菜和菥蓂的描绘可知,《绍兴本草》《政和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中绘制的菥蓂有误,是现在所说的荠菜,并不是现代的菥蓂。现代学者对菥蓂考证称其为十字花科菥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菥属约60种,我国有6种,均不是荠菜[27]。《中华本草》中所绘的荠菜(见图1D)、菥蓂(见图2C)、葶苈(见图3C)图果实与叶片均不同,可见三者并非一物。

可见历代本草中将荠按大小分为两种即大荠、小荠,多数本草将大荠称为菥蓂,小荠称为荠(菜),并将荠菜种子也称为菥蓂子,唐代《本草拾遗》将葶苈与大荠看为一物。《新修本草》阐述大荠与菥蓂味道不同但此差异点并没有被后人延续。图谱类本草中宋代的《绍兴本草》《政和本草》与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对菥蓂(子)的描绘类似于其他本草中对荠的描绘,与《中华本草》中对菥蓂的描绘不尽相同。由图片与文字描述可知,葶苈与荠并非一种植物。据本草文献描述,葶苈有狗荠一名,与荠菜、大荠、菥蓂均非一物,因此陈藏器所称“大荠应是葶苈”表述有误,本文后续将不予考证。现整理历代本草中对荠菜图谱(见图1)与菥蓂的图谱(见图2),以及部分葶苈图谱(见图3)。

据《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辽宁中药志》可知现代的荠菜为荠属,菥蓂为菥蓂属,二者均为十字花科植物。现代将荠菜分为板叶荠菜(俗称大叶荠菜)和散叶荠菜叶片呈羽状开裂,偶见小单毛,果呈倒三角形或心形;菥蓂叶片全缘或锯齿,全株无毛,果卵形或近圆形。但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菥蓂是大荠而有毛者,与现代植物描述相违背,故《本草纲目》及《食物本草》中记载的“大荠、菥蓂有毛”,并且认为大荠就是荠菜,表述错误。而本草古籍中被列为小荠的“荠”与“荠菜”就是现代药用植物荠菜。荠与菥蓂在《中国植物志》中的形态特征对比表见表5,以及《高等植物图鉴》中荠菜与菥蓂对比图(见图4)。

图4 《高等植物图鉴》荠菜与菥蓂图

表5 荠与菥蓂的形态特征比较表

1986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与同年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及1999年发行的《中华本草》中荠菜、荠菜子、荠菜花,菥蓂、菥蓂子均已被单独列出并与现代药用植物所描述的形态一致。

《辽宁中药志》《浙江丽水药物志》中记载:“荠菜为十字花科荠属植物荠的全草。”[32-33]荠菜、菥蓂为同科不同属的植物,已将其分开记载。《邹平中药志》《湖南药物志》中记载的荠菜也均为十字花科植物荠的全草。并将荠菜子与荠菜花单独列出。《江西常见中草药》《福建药物志》中的荠菜也是荠的全草。由此可见,近现代权威的本草文献中已经把荠菜与其混淆品种区分开。各地方志中对荠的绘制图(见图5)。

图5 各地方志中的荠菜图

截止至2022年7月,各省市、地区、直辖市的炮制规范中,也将荠菜与菥蓂分开收载,见表6。

表6 荠菜与菥蓂在各地方炮制规范中收载情况表

3 药用部位考证

荠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均有其药用价值,历代本草中对荠菜功能主治的记载也不仅局限于全草的功效,不少本草细化其不同入药部位的功效。现将荠菜在历代本草中药用部位进行汇总,见表7。

表7 荠菜药用部位在历代本草中的演变情况表

续表7:

4 小 结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发现荠的品名和基原发生混乱,通过对荠的考证,已经将其在本草古籍中出现的混乱现象进行梳理。据考证荠菜的别名有靡草、护生草、荠菜花、芊菜、鸡心菜、地菜、净肠草。形态为“叶片长卵圆形有锯齿,总状花序,细小白花,果实呈三角形或倒心形”。大荠是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小荠则是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唐代出现“大荠为葶苈,味甘”[18]的错误说法,五代将荠菜子误称为菥蓂子,导致后续部分本草将荠菜当做菥蓂,明代有本草误将苦菜称为荠菜,且有本草对荠菜和菥蓂的形态描述错误。清代出现的假水菜也并非荠菜,因此汇编类本草中称假水菜为荠菜的别名这一说法存在错误。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荠属植物种类繁多,且各类荠属植物药用记载不够明确。笔者仅对于荠菜与菥蓂两种植物进行了基原的考证,其他荠属植物并未提及,为了今后中医药的有效传承与临床用药安全,应继续研究荠属其他植物的基原考证与辨别方法。为了避免全国各地区出现药用荠属植物的错用现象,应将大荠与小荠、荠菜与菥蓂和其它荠属植物严格区分开,而不能相互混用。同时也为荠菜能够早日上升至国家标准奠定基础,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

猜你喜欢
品名历代荠菜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荠菜入饺春味鲜
荠菜的生存策略
荠 菜
荠菜青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水果行情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我爱冬天
点亮家的角落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