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生成、实践与启示

2024-03-27 13:36刘真豪张嘉友
关键词: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苏联

刘真豪 张嘉友

【摘要】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在同苏联及共产国际、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压迫民族和地区具体的统战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独立自主,适时调整政策:以战止战,以斗争谋团结;爱国为基,践行国际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经验。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汲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经验,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外交工作,全球化国际合作发展,巩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借鉴,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注入中国式理念。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1-0076-08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606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贯穿始终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统一战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统一战线理论集成的基础上,与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优秀思想融合所衍生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探索对建设当今和谐世界、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式和平外交事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局部抗战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由“反帝反蒋”到帝国主义之间有矛盾可“为我所用”,再到愿意同反侵略国家建成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初步形成。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了原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不完善观点并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使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成熟。

(一)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初步形成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正式爆发。苏联在1932年底采取了集体安全政策,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察觉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彼此利益矛盾,有“为我所用”的可能性。1933年1月26日,中共駐共产国际代表团在给满洲全体党员和党部的信中提到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强盗间的矛盾和冲突”[2]50,这一信件正是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观察国际动态,洞悉到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反制日本的侵略扩张。1934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对中华民族“同情援助或守善意的中立的国家和民族”[3]370即为朋友,这也表示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政策。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转变,并且呼吁建立国内外抗日统一战线。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汇报统一战线“是必要的,也是唯一正确的”[4]31。同年12月17日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与八一宣言的精神,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共中央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做了正确判断,明确提出利用其矛盾,与英美结成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提出“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5]161表示中国并不排斥国际援助,当然争取国际援助的首要对象是苏联,也为后来获得英美等国家的援助敞开大门。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5]152由此可见,此时中国共产党已有较为丰富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

1936年3月20—27日,中共中央在晋西地区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晋西会议),研判了国内形势,分析了不同势力的情况,明确建立抗日的人民统一战线是目前的关键。晋西会议确定了统一战线实施原则,贯彻了瓦窑堡会议精神,为东进抗日起了重要作用。1936年5月15日,毛泽东就国际与国内统一战线问题提出:“日本侵略中国,也侵犯了各国在中国的利益。”[6]541一针见血地阐明中国与各国利益之间的联系,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可能性。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的统一战线思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与到访延安的国际友人交流中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共产党的敌友之分。同年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5]25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走向成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深刻认识到建立国际统一战线迫在眉睫。同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呼吁国民政府“立刻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7]391。同年8月22—25日召开的中共洛川会议指出:“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与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7]476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分析了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式指出,苏联“对中国抗战依然取积极援助政策”[1]744,英美等国仍处于观战状态。同年年底,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了在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不完善思想并给予纠正。1945年4月30日,周恩来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统一战线》的发言,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经验并指出:“我们是要胜利——彻底的胜利,要民主——新民主主义的民主,要团结——民主的团结,不但要国内的团结而且要国际的团结。”[8]206朱德注重研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分析各国建立统一战线的不同形式,动态联系、统筹思考,倡议“东方反法西斯阵线”与“西方反法西斯阵线”联合起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内容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与国家(地区)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出发,在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实践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能够与之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国家(地区)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取得了重大成功。具体来说,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与组织、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组织、对被压迫国家、地区和民族各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红色外交”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推动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

(一)对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与组织的统一战线实践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国际有着深厚的渊源,一方面苏联和共产国际总体上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希望通过联合中国共产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但另一方面又不顾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多方面的决策,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统战实践将“既团结又斗争”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以斗争谋团结。

一是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在王明带来苏联和共产国际错误的“国际路线”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据理力争,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央的领导,反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苏联和共产国际从自身利益出发,数次要求中国共产党退而求其次,牺牲利益来避免国共内战的爆发。中國共产党在采纳其有益建议的同时也对错误建议作出了委婉地拒绝,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建议或指示采取听取但不盲从的策略,独立自主地解决了皖南事变。1942年2月20日,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9]812,摒弃教条主义、洋八股,真正地摆脱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决策的干预。1943年5月25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事业面临严峻形势,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同日,中国共产党支持共产国际解散,并针对其解散带来的影响,毛泽东在《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中强调共产国际的解散“使各国共产党更加民族化”[10]326,更适合战争需要。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抗战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在有些方面也限制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决策。中国共产党顺时而变,终于结束了与共产国际的从属关系,进一步实现了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

二是声援卫国战争,分析战略转折。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以闪电战的战术三线进攻苏联,致使苏联红军全线溃败,甚至苏联首都莫斯科也面临着失守的困境。苏德战争的结果会是如何?苏联能否战胜德国?日本趁机北进,苏联能否招架?英美是否援苏?这些都是时人关注的焦点。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社转载新闻,《解放日报》发表社评,追踪报道苏德战争的形势,声援苏联的卫国战争。毛泽东直接指导胡乔木执笔的《苏必胜,德必败》[11]的社论发表于1941年6月29日的《解放日报》头条,庄严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告苏联与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其反响强烈。在德军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时,如果莫斯科沦陷,那么意味着日本北进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中国共产党巧妙地转化苏德战争劣势所带来的影响,积极地分析着战局,声援苏联卫国战争。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着苏联卫国战争,如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以社论的名义分别在1942年10月11日发表《德寇放弃正面攻势,工业区红军突破敌防线》、1942年10月14日发表《历史教训》、1942年10月16日发表《评柏林声明》三篇文章,毛泽东认为苏德两军攻防身份的转换是此次战役的转折点,坚信苏联必胜。

三是婉拒过度要求,战略策应苏军。苏德战争爆发之日,共产国际向各国共产党下发了“保卫”苏联的指示,这无异于将苏联凌驾于各国共产党之上,甚至于各国利益之上。1941年6月23日,毛泽东接到共产国际指示后,起草了《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明确提出援助苏联,只字不提“保卫”,严正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本身的利益为主,将本国抗战与革命、解放任务摆在首位,婉拒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过度要求。对于日本在中国东北举行的“特大军演”,苏联判断日本随时可能北上突袭,建议中共军队以大规模军事行动阻击日军集合点,扰乱其北上的计划。在充分分析敌我装备技术、人力物力、弹药军械等差距后,中共中央采取了相应的军事部署,在婉拒苏联大规模进攻的同时,基于当前条件下给予苏联战略上的策应。在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在战略上更好地策应苏军。毛泽东深入地分析了国共关系的好坏与苏德战争状况的密切联系:苏方取得优势,则国共关系“融洽”;反之,则国共关系“尖锐”。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同蒋介石顽固派采取了孤立、团结和斗争的多种统战策略。

(二)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组织的统一战线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对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组织的统战实践中,争取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批判绥靖政策,反对东方慕尼黑;巧结国际友人,冲破国民党封锁;邀请美军观察组,争取国际援助。国际统一战实践顺应着抗日战争发展进程,对中国共产党抗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批判绥靖政策,反对东方慕尼黑。英美等国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并不愿意与日本彻底翻脸,而是想方设法与日本进行妥协谈判,企图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他们在远东的既得利益。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等国绥靖政策的批判经历了由委婉到直接,由私下到公开的过程。英美等国虽然在表面上不满日本的侵略行径,但始终没有采取行动制止,更没有给予中国帮助。1937年10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记者贝特兰时说:“英美的政策实际上帮助了法西斯侵略者。”[12]109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默许了法西斯的侵略恶行,毛泽东对英美等国绥靖政策做了一个“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1]581的总结评价。实然,绥靖政策并没有取得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想要的结果,反而刺激了法西斯野心,也加速了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蔓延到了东方,国民党始终存在对日本妥协投降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必是反共阴谋。1939年6月30日,毛泽东谴责帝国主义妄图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我们坚决地斥责那些认为太平洋会议并非东方慕尼黑的无稽之谈。”[1]5721939年7月24日,英日签订协定,承认日本侵华现状,是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典型表现。同年爆发的天津租界危机让美国意识到对日本的妥协实则是养虎为患。7月26日,美国通知日本半年后废止《美日通商航海条约》,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策略中不再将美国纳为批判对象。

二是巧结国际友人,冲破国民党封锁。国民党一度组织惩办共匪委员会[13]来抵制中国共产党,并对革命根据地长期实行经济封锁,对红军实行军事封锁。中国共产党为打破被全面封锁的局面,使“红色声音”走出去,制定了具体的对策,相继成立了对外联络和宣传机构,广泛邀请国际友人到访延安,欢迎任何喜欢到抗日根据地来的国际友人。1936年6月初,埃德加·斯诺与马海德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来到了延安,在实地走访陕甘宁边区和根据地后,与红军战士同吃同住,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在切实的考察下,《西行漫记》的出版打破了国民党长期实施的封锁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友人到延安考察与参观、采访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采访内容向世界公布,大量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的战斗品质、革命根据地的清廉团结等情况,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国民党的污蔑不攻自破,一定程度改变了国民党完全封锁共产党的状况。国际友人对外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巨大成绩与主张,使中国共产党国内外影响力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联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是邀美军观察组,争取国际援助。《西行漫记》被西方推崇为“报道中国共产主义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也有进一步的联系,如美军军事情报人员卡尔逊就曾到访过根据地,也是美国派遣美军观察组进入延安的前奏。1944年7月22日至8月7日,随着美军观察组包瑞德上校率领的第一批观察组成员与观察组秘书兼翻译卢登率领的第二批观察组成员到访延安,宣告着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第一次正式官方外交的开展。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欢迎旧金山联合国代表大会”[9]1085,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参加了旧金山会议,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出席了联合国成立大会。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美国在华的巨大影响力牵制国民党,并在军事行动中与美军有了一些合作,总体上对中国抗战是有帮助的。国际友人通过手中真实且有力量的笔记录并宣传着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艰辛,同时也尽可能能地在国际社会做着宣传、演讲,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外援。其中,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史沫特莱与斯特朗等国际友人作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的抗战争取了国际援助。如斯诺与艾黎共同创办的“工合”,依靠吸收国际捐款,支持着国内抗战。据统计,工合共获得国际贷款折合法币约为1.8亿元[14]184。1938年4月5日,为了帮助在山西的中国游击队,史沫特莱亲自搜集衣服、鞋袜、遮风眼镜等物品,穿着中国的军服在文艺及爱国集会时演讲,讲述关于中国游击队的经历[15]。中国共产党医疗条件简陋,缺乏大量的医疗器械,药品也是捉襟见肘。史沫特莱动用自己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国际上的医生和器械,同时她邀请大量记者朋友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事实,白求恩的援华应部分归功于她[16]251。1940年4月27日,史沫特莱向国际妇女俱乐部的成员们讲述了中国游击队如何对付日本人,高度赞扬了中国抗战[17]。斯特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著名的中国八路军在行军》的文章,介绍了八路军的抗战贡献[18]。斯特朗始终坚信中国抗战一定会胜利,在报纸上分析中国必胜的原因。总之,国际友人积极地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国际援助,印證了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正确性。

(三)对被压迫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一战线实践

针对被压迫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战问题,毛泽东认为:“我们把它们看作自己的朋友,请它们同我们合作。”[19]391此外,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中国经验对其他被压迫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一战线指导作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

一是发展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年9月21日,朱德在东方民族友人座谈会上提出:“在延安的各东方民族友人首先团结起来,组织一个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同盟。”[20]1078同年10月26日,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在延安召开,各国13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朱德在会上作了相关报告,并指出:“东方各民族的情况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受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和威胁”[20]1082,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打倒法西斯的有力武器。1941年12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建立与开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广泛统一战线。”[21]732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东方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有效成果。

二是关注其他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进展。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朝鲜、南洋各国、印度等被压迫国家的民族问题。1941年10月26日,武亭作为在华外国抗日领袖出席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共同商讨反法西斯同盟与民族解放等问题。在开罗会议之后,毛泽东提出:“我们认为开罗会议关于朝鲜独立的决定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应当帮助朝鲜人民获得解放。”[9]1086对于南洋各国,毛泽东提出:“我们希望这些国家的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以后,能够得到建立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制度的权利。”[9]1086毛泽东多次对印度援华表示感谢。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等五位大夫,询问了关于印度民族解放的事情,借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强调革命“以暴制暴”的必要性,同时强调印度在面对最狡诈的英国帝国主义,要准备好做长期且艰难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准备。朱德十分关注朝鲜的民族解放事业,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论解放区战场》中还特别感谢朝鲜独立同盟。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着其他被压迫民族和地区的民族解放事业,希望他们获得民族独立。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国际统一战线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给予中国共产党财政、医疗设备等多方面的援助。在《蒋介石日记》中写道:“美国受共党宣传蛊惑更甚,其政府心理援华政策几乎动摇。”从侧面印证中国共产党对美统一战线工作的成效。其实在“史迪威事件”前,美国还是采取“容共”的政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趋于明朗,美国不再需要利用中国共产党,换下了同情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后来伴随着赫尔利推动“扶蒋反共”,颠覆了原有的政策。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经验,对新发展阶段下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有着深刻启示。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广泛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与抗战胜利营造了有利环境,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经验:

一是独立自主,适时调整政策。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始终以独立自主为根本出发点,自力更生才是争取援助的基础。既在一定程度上联合美国制衡蒋介石,又坚决抵制美国扶蒋反共;既在统战总体战略中与苏联同进退,又婉拒苏联凌驾他国利益之上对中国共产党的错误指挥。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统一战线实践中切实做到了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大国,不为他国决策所左右,始终以独立自主为践行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利益。194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强调要在站稳民族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外交工作,“要学习人家长处,并善于与人家合作,但绝不是惧外媚外”[22]47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9]1085。独立自主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际统一战线工作、国际事务最基本的实践经验之一。

二是以战止战,以斗争谋团结。中国共产党巧用既斗争又团结的方式与苏联、共产国际斡旋,化解不合理的蛮劲,并多次对英美绥靖政策提出公开批评,坚决与之斗争,希望以斗争的方式维持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以美国来制衡国民党,以维持国共关系的恐怖平衡,对美国在抗战后期扶蒋反共做出严厉批评。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建立更好的国际统一战线,火候拿捏非常关键。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中时刻把握团结与斗争两种矛盾,在斗争中寻求团结,则团结固;以妥协乞求之,则消散而亡,以斗争为手段达到团结的目的。此外,团结与斗争的时间、分寸、尺度都必须掌握恰到好处的度,不多不少。统一战线本身就是求同存异,是异与同的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没有异,就没必要建立统一战线;反之,只有异没有同,则不可能建立起统一战线。异同之间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作用,才能建立更长久、更牢固的统一战线。

三是爱国为基,践行国际主义。毛泽东就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问题在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问答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19]484国际主义要以爱国主义为基础,既要避免盲目排外的狭隘爱国主义,也要避免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人民利益之上的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与苏联及共产国际的“互动”中展现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标准范式。如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一方面与日本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日苏中立条约》,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共产党军队开赴东北抗日的无理要求。中国共产党本着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在声援苏联并向苏联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的同时,毛泽东还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游击战为主对日阻擊,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而无法“北上”。中国共产党在战略策应苏联的同时,婉拒了苏联民族利己主义要求。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总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经验基础上,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外交工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化国际合作发展等方面提供现实启示。

一是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和平外交工作提供经验性启迪。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着重强调对话、协作解决争端,并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外交政策制定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既要避免狭隘的爱国主义,也要反对将本国利益高于他国利益的大国沙文主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和平外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范例和借鉴,有利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是为新发展阶段全球化国家合作发展提供启发性路径。在抗战时期的国际统一战线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曾尝试跨越意识形态鸿沟,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互通、合作发展。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后疫情时期,全球范围内合作有着“再次统战”的机遇,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实践能够为新发展阶段全球合作提供启发性思考。中国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推动世界开放型经济发展。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加强与美经贸关系来勾画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蓝图,并努力推动中美合作。今日中美关系跌入低谷,拜登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远大的格局妥善处理中美关系。

三是为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注入中国式理念。“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23]4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比作是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源头活水,那么中国智慧则是文化根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传统“和而不同”“中庸”等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交相融合,熔铸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并闪耀出强大生命力。习近平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24]30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危机、新挑战,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各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提出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将中国式理念注入马克思主义国际大统战思想中,推进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国际大统战思想在新发展阶段焕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特色,展示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总之,中国的抗战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离不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合力的胜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大内力的基础上,国际统一战线这一外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也得到了美、苏等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对华友好人士的支援、声援和帮助。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增强了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战胜法西斯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正是在错综复杂的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能够获得胜利的坚实基础,也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和平外交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范式。

注释

① 参见《蒋中正日记》: 1941年2月1日,“上星期反省录”,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十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十一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4] 陈云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5]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上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7]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十四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8] 周恩来选集: 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9]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二十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1] 苏必胜, 德必败[N]. 解放日报, 1941-06-29(01).

[12] 贝特兰·詹姆斯. 华北前线[M]. 林淡秋, 林淙, 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6.

[13] 赣垣严缉共产党组织惩办共匪委员会[N]. 新闻报, 1927-09-23(07).

[14] 朱健. 工合历程[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1997.

[15] 史沫特莱女士在汉活动[N]. 时报, 1938-04-05(01).

[16] 简·麦金农, 斯·麦金农. 史沫特莱传[M]. 江枫, 郑德鑫, 等译. 辽宁: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17] SMEDLEY A. Agnes Smedley tells Chungking women of guerilla activities[N]. The China Press, 1940-04-28(03).

[18] STRONG L A, The march of the famous eighth route army in China[N]. New York Times, 1938-07-10(71).

[19] 毛泽东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0] 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中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1]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十八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22]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二十一册[M]. 北京: 中文献出版社, 2011.

[23] 譚嗣同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2.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Generation,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LIU Zhenhao, ZHANG Jiayo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basis. During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gradually formed and matur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e specific united front practice wi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oppressed nations, and regions. In exploring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and practice, it has accumulated independence and timely adjustment of policies to stop the war with war, to fight for unity, taking patriotism as the foundation and practicing the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China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for a hundred of years. Drawing on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during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t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carry out Chinese-style diplomatic work, globaliz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solidate the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inject Chinese-style ideas into the Marxist united front thought.

Keywords: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苏联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