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

2024-03-27 02:40吉,栩,
科技和产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湘南地区湘南红色旅游

罗 吉, 赵 栩, 陈 睿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到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乡村景观的形态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受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新、人口迁移和耕作方式转变等的影响,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境遇[2]。红色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村落的特殊形式,主要是指依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共产党优秀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聚落,其历史意义重大,在开展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教育功能突出。红色村落作为乡村空间系统的表现类型与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点)在地理空间尺度、生存发育条件、基本功能特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同[3]。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大部分乡村红色旅游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乡村红色文化景观不仅面临传承保护窘境,有些甚至还遭到破坏。红色村落重点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产业,是有力推进“老少边穷”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课堂。在全面振兴乡村描绘的新时代美丽画卷下,探究红色村落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构建和保护红色旅游景观、传承红色文化至关重要,是一项不仅具有高度现实意义更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

红色村落作为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独特地理单元,探究其景观空间分布格局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红色村落旅游资源是合理规划的关键一环,其评价方法和结论对推动区域红色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国内关于红色村落研究不多,而涉及“红色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有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红色旅游市场以及红色旅游效应3个方向的研究。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本文密切相关的研究主题为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涵盖了人文地理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主要以某个特定红色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多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4],研究视角涉及多个视角:从供给侧看,主要有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布局[5-8]、互联网+[9-12]等;从需求侧看,主要是红色旅游市场相关研究,包括游客满意度[13-14]、客源市场分布特征[15]等。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定量两者相结合,具体有模型构建、数理统计、地理空间分析法等,研究对象范围涵盖了全国、省、市等多个尺度。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的应用实际来看,学术界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对红色村落这一独特地理单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红色资源评价研究方向主题来看,已有研究主要是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以及评价研究,而将红色村落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鲜见。此外,相较于传统热点红色景区旅游资源,较少有学者关注到跨联合市域红色资源空间分布,具体到以湘南这一特定区域的红色村落空间布局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上述考虑,本文以湘南红色旅游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在识别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旅游竞争力,揭示其内在特征,并对区域协同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实现红色村落的全面振兴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湘南,即湖南南部地区,一般泛指湖南省南部的衡阳、郴州和永州3个地级市,地理坐标位于北纬24°39′~26°51′,东经111°06′~114°14′,土地总面积约为4.18万km2。湘南地区是湘江流域的核心地带,水系发达,是湖南传统的流域文明中心。这片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多为半山半田的丘壑与山岗地区,气候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湿热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25 ℃,总体上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点。

湖南省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发生地,散布着数量颇多的红色人文景观遗产,遍布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湘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中有着辉煌的篇章,创造了“湘南这边红一片”的壮观革命景象,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截至2022年,湘南地区拥有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点)2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5处,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15处。 以郴州为例,2020年,共接待各类游客6 89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4.1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位居全省第2位, 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左右。作为湖南省红色旅游规划精品线路之一,湘南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目前已成为湖南省旅游重点培育市场。

1.2 数据来源

基于对红色村落与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点) 的关系分析,重点选取位于广大乡村腹地或城乡过渡地带的红色旅游景区(点) 对红色村落进行近似“点状”抽象表达。基础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 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郴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首先筛选确认红色旅游景区(点)所处的行政村名称,进而运用 Maplocation 软件进行坐标转换,再通过 ArcGIS10.7软件平台将筛选保留的85处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点)地理坐标转换为空间矢量数据,并叠加到湘南地区行政区划矢量文件上,最终得到湘南地区红色村落景观空间分布。

2 研究方法

2.1 最邻近点指数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对湘南红色村落点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计算。最邻近点指数表示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表示点状事物的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16],一般有均匀型、随机型、集聚型,最邻近距离依次递减。若最邻近点指数R=1时或R>1时,点状要素分布分别为随机型和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趋于集聚分布;R=0则表示完全集中,计算公式为

(1)

2.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反映某事物分布均衡程度的重要地理分布指标,利用该指标对湘南地区红色村落分布进行研究,可反映红色乡村点的集聚情况,计算公式为

(2)

式中:G为红色旅游点的地理集中指数;k为地区总数,共3个;Xi为第i个区域红色村落的分布数量;T为红色村落总数,共85个。G值越大,表示红色村落空间分布越集中。

2.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计方法是现代非参数统计方法的代表,核密度估计值能够根据输入要素计算整个区域的数据聚集状况,重点反映一个核对周边的影响强度。核密度估计值越大,表示点越密集,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越高。

(3)

3 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3.1 区域分布特征

图1 湖南地区红色村落最邻近比率

3.2 密度特征

对湘南红色旅游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按照自然断点法(Jenks)将各密度值分为 9个等级,生成湘南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图,如图2所示。湘南红色村落景观空间分布存在2个高密度核心区和多个微型核心区。高密度核心区为郴州市东部的桂东县和南部的宜章县;微型核心区有郴州—永州交界区、郴州的汝城县、衡阳北部的衡阳县和永州的中西部的道县。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郴州市境内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衡阳和永州交界区分布密度较低,湘南红色村落分布大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

图2 湖南地区红色村落核密度

4 湘南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普遍将经济规模、交通区位、资源环境等因素作为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充分认识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社会文化和自然地貌对红色旅游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以红色人文背景为先决条件,结合可获得性的当地数据:农村交通公里数、人均GDP、旅游接待人次以及自然地貌高程4个变量来探究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

4.1 红色人文背景

红色文化是红色村落旅游之魂。红色人文背景因素是湘南地区红色村落景观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南起义、湘南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抗日战争时期的衡阳保卫战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1928年1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从粤北到达湘南[17],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宜章县委的协助下,发动农民在旧历年关举行起义,于1928年1月12日占领宜章县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1928年1月下旬,工农革命军在宜章南部和广东坪石地区击溃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6个团,歼敌2 000余人;接着,乘胜从宜章北上,发动湘南的全面起义。1928年2月4日占领郴县,随即分兵与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农军占领这几个县城,并在这些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安仁、茶陵、酃县、桂东、汝城、临武、嘉禾、桂阳、衡阳、常宁、衡山、零陵等地农民也纷纷起义。1928年3月中旬,在郴县成立湘南苏维埃政府。湘南起义形成了以宜章、汝城、桂东等地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景观。1944年,日寇开始了侵华以来在中国战场上最大规模的进攻。因衡阳地处粤汉铁路和湘桂黔铁路的交会点,是中国西南的门户和军事咽喉,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对衡阳发起了疯狂的进攻[18]。衡阳保卫战以少战多重创日本军,衡阳市也因此被誉为抗战纪念城,也是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俗话说“无湘不成军”,在我党的发展历史上,涌现出了大批我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在人民军队中,湖南籍将领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而湘南地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较多,革命家故居形成的红色文化景观呈散点状分布,遍布于各市县。

4.2 农村交通公里数

乡村的发展需要与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有效的资源要素流动和交换,乡村的交通条件和可达性日益重要,交通因素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19]。当前,湖南省高速公路成网、高速铁路成环、综合交通物流基本达到了现代化。选农村交通公里数作为变量因子,主要是考虑打通红色乡村旅游的“最后一公里”。将湘南地区综合交通路网叠加农村交通公里数和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空间分布矢量图得到图3(a),可以看出,农村交通公里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郴州、衡阳和永州,国道省道干线聚集多个红色旅游村落,红色旅游村落对交通有一定依赖性,而名人故居、纪念性旅游(景区)点随机分布,对交通敏感性不高。

图3 湖南地区红色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4.3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影响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及演变[20]。以2018—2022年,湘南地区各市人均GDP均值作为判别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图3(b)]。从表1可以看出,郴州、衡阳两地人均GDP相差不大,永州人均GDP较为落后。结果显示,红色旅游村落主要分布于人均GDP高的郴州和衡阳两地,红色旅游村落的建设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经济因素对红色旅游村落的景观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红色村落旅游地的发展应加强区间合作,充分实现优势互补。

表1 2018—2022年湘南地区各市人均GDP

4.4 旅游业发展

以红色村落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是乡村红色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红色文化是影响红色旅游村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湘南红色旅游村落呈现“近景”分布特征,表现在:一是红色旅游村落本身就是5A景区(如南岳镇延寿村忠烈祠,衡东南湾村罗荣桓故居),二是红色村落邻近知名旅游景区布局,凭借市场效应以及宣传推广的品牌效应不断发展,如郴州红色村落主要分布在东江湖景区以及莽山景区周边。进一步结合旅游业接待人次分析,将湘南地区2022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空间分布矢量图得到图3(c),可以看出,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差异与其依托市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4.5 高程因素

高程是影响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高程地区的日照、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都存在一定差异, 进而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农业生产方式, 对村落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21]。将湘南红色旅游村落矢量分布图与地形高程图叠加生成图3(d),并通过 ArcGIS10.7的 DEM(数字高程模型)工具提取红色旅游村落的海拔高度。分析可知,湘南红色旅游村落主要分布在低缓的平原丘陵地区,其中海拔>500 m 的红色村落占比27.05%且主要集中在高密度核心区(表2),说明湘南红色旅游村落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较强的相关性,呈现低海拔分散、高海拔集中特征。从地理环境来看,郴永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貌相对复杂,红色旅游村落分布集中;衡阳地形平坦开阔,红色旅游村落分布相对分散。

表2 不同高程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数量及占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运用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和地理集中指数和对湘南地区红色村落的景观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的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具有较为集中的高密度核心区和多个微型核心区。从地带分布来看,湘南地区红色村落大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

(2)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主要受红色人文背景、农村交通公里数、经济基础、旅游业发展和高程因素影响。其中红色人文背景因素是影响湘南地区红色旅游村落景观分布的主要因素。农村交通公里数、人均GDP和旅游业发展与红色旅游村落分布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

5.2 建议

湘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多民族聚集区,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具有优势。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全面推动湘南地区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不均的地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开辟“红色+精品传统村落”环线旅游线路,布局完整全域旅游体系,同时提高红色旅游村落的可达性和接待能力。

(2)培养又红又专的复合型旅游人才,组建人才队伍对红色旅游村落进行宣传和保护,提高村民对红色人文景观的认识,鼓励更多村民参与传承红色村落人文景观,从而扩大就业机会,实现旅游产业振兴,提高红色旅游村落的旅游体验。

(3)结合红色人文、经济基础、旅游业发展水平、高程和地形地貌因素,合理规划和发展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在保护红色人文景观的同时,重点开发有代表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村落,提高红色旅游村落的景观质量和旅游吸引力。同时加强地区间合作,充分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跨区域红色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提升红色旅游村落景观空间分布的发展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以湘南地区为研究单元,仅选取了85个代表性的红色村落作为样本,忽略了跨区域宏观尺度,整体样本数量较少,如果可以获取更详细、准确的数据,将更能提高研究结论和建议的可靠性。此外,仅探讨了宏观层面的易获得数据,对湘南地区红色村落景观分布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未深入探讨微观层面的村落景观形态、红色文化保护和旅游竞争力等方面。未来针对红色村落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扩大研究范围,从宏观层面收集更多的数据,以获取更全面的红色村落景观分布信息;②深入探讨微观层面的因素,如村落景观形态、红色文化保护措施、旅游竞争力等,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红色旅游村落的发展;③针对不同地区和红色村落的特点,分析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力,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建议。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更全面地研究红色村落景观分布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推动红色旅游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湘南地区湘南红色旅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湘南地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应用现状分析
谢湘南的诗
同行在湘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