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法”在银屑病治疗中的运用

2024-03-28 18:58李小婷吴治民陈广山张润田段行武
世界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络病通法络脉

李小婷 徐 菁 吴治民 陈广山 张润田 段行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1],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可累及全身皮肤、指趾甲及关节,病情漫长,易于反复,给患者的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均造成严重负担。研究发现,本病患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与国际趋势相一致[2]。银屑病西医用药较为局限,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药物,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且无法控制复发[3];新型生物制剂价格高昂,要求维持用药,且应用过程中存在疗效下降和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4]。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历史悠久,探索和完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推进临床慢性顽固性银屑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通法在中医治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心悟》指出:“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既往对通法的探讨多聚焦于“气滞者行气、血瘀者活血、有热者泻火”等方面,皮肤科医家从疾病病性角度论治银屑病,辨证分型为血瘀、血热、血燥、热毒等,亦常以通法为临床辨治思路。本文尝试从疾病病位这一角度,基于络病学说对通法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丰富通法内涵,为银屑病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1 络脉形象认知-生理功能探索-病理特点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即认识到人体中存在着一个发挥着运载和沟通作用的功能载体,即经络系统。关于经与络的定义,《内经·脉度》中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张介宾在《类经》中为此句作注:“经脉直行深伏,故为里而难见。络脉支横表浅,故在表而易见。络之别者为孙,孙脉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络脉“小而多”,在循行上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形成了广泛、交错、细微的独特网络。

络脉细小迂回、交错缠绕[5],气血流注于络脉时行速缓慢,起濡养脏腑肌腠之用,在完成生理功能后回聚络脉,流注经脉,循环往复,流通不已,因此络脉网络具有易瘀易滞,易损难复的特点。络脉数量多且分布广,无所不至[6],《类经》中把络脉“浅而在外”散布体表者称为阳络,“深而在内”潜行脏腑膏膜者称为阴络,络脉的联络功能使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病邪侵袭、深入、转归的重要场所。医家叶桂提出“久病入络”,初病气分紊乱,病邪易去,病情缠绵则病邪羁留深入,血络受损,认为络脉病变是慢性顽固性疾病的共同归路[7]。

络脉有常有变,通为常,气血津液输布流畅,脏腑肌肤皆得濡养;变则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又由于络脉本身细微、迂曲、气血流缓的特性,变生的病理产物难出络脉,使络脉阻滞成为络脉病变的核心[8-9]。气血不通,痰瘀留滞,脉络受损,故“病络”产生,“络病”乃成。

2 络病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类经》曰:“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经脉为深,络脉为浅。”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也是络脉分布最为广泛的部位[10]。血气之变,由肤入络,络脉郁阻,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交博、羁滞,则表现为多种皮肤病变[11]。张志聪[12]将人体与外界交通的途径分为三焦化气、经隧皮络二途,阐述了经隧皮络一途中,“经隧而出于孙络皮肤”为人体“所出之途”,“从皮肤而入于络脉”为经脉“所入之路”。肤表之气血入于脉中,应天运于地之外,而复通贯于地中,经脉之血气,行于皮肤之外,犹地之百川流注于泉下,而复运行于天表。由此可见,皮肤络脉是人体升降出入的关键通路,络脉通调是肌肤腠理发挥生理功能,气血津液运行不息,出入有度的基本条件。

络病既可由邪气侵入络脉而产生,也可由经脉或脏腑之病传变[13]。一方面,络脉位置表浅,形态细微,处于流通之末,易于受到六淫邪气侵袭,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滞或瘀,而成为银屑病血热毒蕴、气滞痰瘀、血虚血燥等病机的诱发和促进因素;另一方面,经络作为联通表里的通路,五脏六腑与深层经络的病理变化,向外传变于浮络反应于体表,表现为皮疹、鳞屑、瘙痒等,是“有诸内必形于外”的具体表现。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多种病理因素参与和演变[14],六淫蕴结络脉,或内伤七情损及,可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产生气滞、血瘀、痰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痰瘀并阻络道,蕴久化毒为害[15]。银屑病热入血络者可见皮疹颜色鲜红,刮之有出血点;络中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输布、渗濡、代谢异常,形成瘀、痰、湿等病理产物,痰湿瘀血阻滞者皮疹暗红肥厚,浸润明显;络虚不能荣养者可见皮肤粗糙干燥,瘙痒脱屑;若诸邪气搏结络中,致酿化成毒,热毒炽盛者可见水疱、全身弥漫潮红,或伴关节疼痛、发热等症状。

叶桂有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病由新病发展至久病,病邪由轻浅转为深滞,逐层递进[16]:在银屑病初始发病阶段,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病邪轻浅易去,故随证运用祛邪之法,常能达到较快的治疗效果;若失治误治,病久不愈者,络中多种病理产物搏结,成为导致疾病进展的致病因素,而发生由浅入深、由气入血、由无形转为有形的病机演变[17]。络脉阻滞是迁延反复,顽固难愈银屑病的共同病理状态。其一,络脉为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致病的场所之一,因此成为多种病理产物进一步积聚和相互影响的部位,《医学正传》载“气得邪而郁,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瘀血痰浊作为络中气血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进一步阻碍气机,妨碍血行,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气滞、瘀血及痰浊于络中互结为病,使病邪性质复杂,胶着难去。其二,络脉多为细小的分支末端,血流缓慢,且迂曲,如张聿清所言“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络中之邪难祛,使得银屑病久病入络者病情顽缠,对证的药物无法达到细微之处的病所,亦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三,毒为邪之盛,邪阻络道,郁久蕴毒,深滞于浮络、孙络、缠络之中,络中既有顽毒伏邪不去,一旦内外邪气侵袭,与宿邪相合,则病情易于复发,不利于治疗效果的维持。

3 以通为用治疗银屑病络脉病变

络以通为用,用通络法治疗疾病的思想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即有,《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提到“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血……刺其出血,以见通之”,强调“通之”是络脉治疗的根本目的。东汉张机善用活血化瘀通络治法,并创立了旋覆花汤、鳖甲煎丸等名方。清代叶桂演绎推广“通”法之义,评价其可“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即使对络虚诸证,亦主张“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祛除病邪[18],保持络脉通畅,恢复其正常功能,故通络法是络脉病变的治疗大法。临床中运用通络法治疗银屑病,主要有三大目的,即祛邪除滞、引药达所、调理气血。

3.1 通络以祛邪除滞 在银屑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风湿、热毒、痰瘀等经由络脉而侵入、流传、舍居于机体,因此在治疗本病首重祛邪通络,临床以凉血解毒通络、活血化瘀通络、养血补虚通络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豨签草、羌活、威灵仙、秦艽、鸡血藤、大血藤等,在临床中需要结合病邪性质以及邪正虚实辨证使用。银屑病早期风热血热蕴滞,皮损点滴色红者,用赤芍、当归、络石藤、忍冬藤、秦艽等清热凉血通络;后期皮损肥厚粗糙、颜色暗沉或病程迁延缠绵者,用大血藤、威灵仙、鸡血藤等祛瘀除湿通络,搜剔胶着络邪,常能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叶桂有言“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提示我们在疾病诊疗中重视络脉病变及络中邪气的祛除,防止病邪痼结而成难解之势,而导致病情顽固缠绵。

3.2 通络以引药达所 络脉是气血流通之地,是多种病理因素发生发展和银屑病病机进行演化的重要场所[19],临床在治疗不同时期的银屑病时,配伍使用丝瓜络、地龙、徐长卿、豨签草、海桐皮、忍冬藤、威灵仙等引诸药直达病所,进而配伍其他药物发挥解毒、祛瘀、荣养等作用,可起到“引接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的效果。在银屑病不同阶段辨证应用通络药物对疾病预后有积极帮助,往往是逆转病情,邪祛正复的关键。

3.3 通络以调理气血 络脉作为人体重要的气血运行部位,可“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气血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络脉受病则失于濡养之用[20]。银屑病日久可见气虚血损,络虚失荣,皮肤瘙痒干燥,色素减退或沉着,此时可应用丹参、鸡血藤、首乌藤等理气养血荣络,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21],气血阴阳之濡养充盛,各循其道,帮助机体恢复至和谐、通畅、有序的运作状态。

4 小结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病,常因感受外邪,由气入血,或情志内伤而发病,日久则由毒邪蕴结、痰瘀内滞而顽固难愈,反复发作。络脉作为循行全身皮肤腠理、联络内外的网络结构,是气滞、痰结、血瘀的发生场所,以其阻滞不通为病变核心,与久病顽病密切相关。气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首先要以机体结构上的通畅无阻为前提。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无阻,则机体处于“通”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符合络病的内涵及“络脉不通”演变。以络病理论为基础,在银屑病治疗中将通络方药引入治疗配伍,可帮助邪气祛除,以抑制疾病发展,络脉修复不传以防止疾病复发,气血正常运行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猜你喜欢
络病通法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结肠络脉探析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