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意涵

2024-03-28 08:36王宇航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话语在其政治经济实力支撑下取得了国际话语权优势,但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在当代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彰显其文明意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密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围绕文明历程、文明样态、文明旨归、文明主体、文明包容、文明开放、文明愿景等维度构建理论内涵丰富的叙事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下变为真实的生活,这不仅包括中国现代政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更饱含了中国人对“何为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这一深奥又朴素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类观念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赓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实践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形成了内涵丰富、价值显著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2023 年2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a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与安全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日益加剧,必须有效防范和化解对中国发展的“抹黑”和打压,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历史主动,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的文明观叙事,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故事,为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战略空间。

一、国际传统文明观念的历史迷思与当代困境

当今时代各种思潮互相激荡、交互影响, 传统文明观念的国际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颠覆,文明话语与发展实践处于“功能性衰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明进程都面临道路与方向的战略抉择。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 的“时代之问”是对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深刻叩问,更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殷切期盼, 回答“时代之问”、推动世界安全与发展需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实践指明前进道路。

(一)欧洲现代化实践催生了近代文明观念并带来现代化迷思

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不仅改变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且深刻影响了全球各民族文明演进的形态和生成逻辑。现代化以文明姿态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被动融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至少面临着三重迷思:一是智识迷思。启蒙运动以来,欧美等先发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将自身发展做法抽象为现代化发展所谓“普世真理”,以西方经验塑造的所谓全球空间,挤压其他文明空间,以西方国家社会基础上的知识符号表征全球社会发展经验, 并发展到近乎“真理”地位兼具评价功能的霸权话语,其他国家文化习惯和历史传统被视作前现代的遗存,被迫割裂。二是认知迷思。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理性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在“主客两分”的认识论下,非西方国家主体成为西方国家的认知客体,其现代化发展之路也被客观化,对非西方国家调动自身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认知性障碍。三是发展迷思。为了给欧洲国家主导的全球规治提供合法性,处理欧洲文明和非欧洲文明是核心议题,进步主义、理性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论证的关键步骤,欧洲与非欧洲地区文明被假想为一个连续的人类社会进化谱系,改进逻辑和生物学逻辑是其内部基本矛盾,这样的文明等级论似乎既满足进步主义的理论想象,也可以为现实中的国家能力强弱提供伦理辩护,这种文明观念是在19 世纪殖民扩张影响下的历史产物。

(二)国际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改变了传统文明观念赖以存在的力量基础

近现代的国际秩序从发端来看,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崛起并向全球扩张形成的力量对比的历史结果。19 世纪形成的国际法文明等级论就是这个国际秩序的规范表征,也代表了西方国家延续至今的文明观念的基本逻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拷问和国际法主体横向拓展的冲击,文明等级论在思想基础和法律实践中都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主权国家横向主体性的多样化和差异性进一步扩大。21 世纪以来, 新兴市场国家集体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超过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加之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冲击,自由主义模式破产,华盛顿共识颠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塑造的“中心- 边缘”结构面临严重挑战,传统文明观念再次回归美西方国家话语体系,并出现了所谓“人权标准”“市场经济地位”等变体。另一方面,协同进化理论等当代自然科学新进展也打破了传统文明观念的科学基础,动摇了建构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上的文明演进观,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呼吁建立基于平等、尊重、包容等理念基础上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基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速演进。

(三)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全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和生成演进

新兴的民族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启的全球化浪潮中加快推进本土工业化进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经济自主性显著增强,传统文化加速复兴,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性道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逻辑由传统“中心- 边缘”化国际秩序的“结构强制”逐步转化为国家主体性觉醒后的“内部自觉”。21 世纪以来,以数字技術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了第三波全球化,数字技术的可共享、分布式、平等化、重信任等特征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深刻变革。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可重复利用性带来了价值提升的巨大空间,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与数据结合产生了新的经济样态和增长空间。在区块链等技术支撑下,互联网迭代为数字空间,成为与现实空间共存的平行世界,人类社会在“碳基世界” 基础上出现了“硅基世界”,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叠加的机遇和挑战, 共享、参与、向善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球治理的价值遵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数字文明时代人类的共同愿景。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文明自觉与理论来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新境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创新的历史过程。具有自身文明传统的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思想积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大同思想等也都可以滋养当代中国文明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文明自觉。

(一)文明自觉:中华文明再次焕发蓬勃生机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改变了原来的历史轨迹,中国人民走上了顽强抗争、艰苦奋斗的现代化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历程,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 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b 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文明赓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华夏文明再次焕发文明主体性和蓬勃发展生机,激发了历史自觉、掌握了历史主动、坚定了历史自信,对人类社会丰富现代化道路多样性作出了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獻,是人类现代化文明知识建构和实践探索的双向互构,是当代中华文明增强文明自觉的集中反映,极大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掌握自身命运、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和启迪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自己的学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是认识自我、改造社会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c 西方现代化文明的基础结构是主客两分、物我对立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从认识论和人性论上打开了突破口。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角出发,深刻分析了人与劳动的关系,科学揭示了人类本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成长过程须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d 大自然赋予了人自在性质的“第一生命”是“种生命”, 而在生物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本能生命活动、由人自己创生的“自为生命”的“第二生命”则是“类生命”。e 人不是远离自然、排斥他人才获得自我,而是应该把人溶解为普遍关系中的存在,人只能从他人的生命中获取自我的本质规定,在与他物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f 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同事业,深刻揭示了人类在类本性层面是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解,在合一的状态中实现的和平发展、安全发展、充分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在自为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的自由状态,而不是精致利己、征服他人、破坏自然、规治世界的过程。但这绝不是意味着要无视民族特色,类性属于多质个体和多样个体性构成的本质统一性,类本性不同于种本性特点在于走向一体性的自觉类化趋向并不排除自我的个性,而且必须在自我个性充分发展中为自己内在规定发展提供基础,在人的发展中,愈是类性化,愈要求个性化,个体愈是多质化,类性也就愈加充实和丰满。g 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类哲学”思想底色决定了新时代中国文明观是遵循中国国情实际、激发全体人民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守共同价值、焕发中国特色,坚持包容开放、推动务实合作,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三)文化渊源:中国传统“天下观”等思想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天下无外”则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延展,也是老子提出“以天下观天下”的方法论。“以世界为尺度去理解作为整体政治存在的世界,就是‘天下无外原则,意味着天下是个最大限度的政治世界,一切政治存在都在天下之内。‘天下无外原则依据的形而上学的理由是:既然天是整体存在,天下也必须是整体存在,才能与天相配,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h 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天下无外观念中的中央王国不仅是秩序的维护者还是道德躬亲者,是道德君子的国格化。随着近代现代化转型,尤其是经历多次战败和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信心跌落谷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能说明此时文明危殆之感。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在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创造性地以“文明”“人”“中国”等为思想单位,主张推动“文明融合”“道统再续”。直待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复兴, 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智识资源被积极吸收入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开始成为描摹中国文明观的文化映射。新时代,中国积极倡导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坚持胸怀天下”也成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我们焕发“天下观”的时代内涵,消解“中心- 边缘”国际秩序格局思想根源,倡导“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和合思想,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共赢合作,以“欢迎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胸襟气度诠释共襄“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叙事结构与理论意涵

中国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从历史的总体性存在中才能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文明叙事体系进行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蕴含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丰富内涵,从多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内在规定性,明确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故事的四梁八柱。

(一)文明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文明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 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 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 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i 在经历了冷战对峙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学者也开始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问题,提出欧式现代性从来不是完整、和谐的,反思现代性始终处于发展之中,一直在发生着变化。j 中国在1840 年以后逐渐丧失了文明古国的历史主体性,被迫进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甚至成为非完全享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国家,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條约就多达几百个k。20 世纪的中国发生伟大变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 年的679 亿元增加到2022 年的121 万亿元,l 从一穷二白基础上白手起家到2021 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篇章。中国人的文明观念经历了清末以降的被动接受下的推搪避约、有限争权到新中国独立自主、积极有为、主动作为的历史转变,从一个被西方国家利用国际法规治的对象逐步转变为具有现代国家主体性的东方大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余年的接力奋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与国际文明观念互相影响、双向塑造,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20 世纪普遍经历的历史变革, 各国因国情不同、革命历程有异,但文明蒙尘的近代遭遇和不断奋争的民族精神则最为相似,因此中国开启近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境遇最能获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情,也能获得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正义之士和爱好和平的普通民众的正确理解和认可。

(二)文明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文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m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全人类现代化基本共识基础上按照发展实际走出的中国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化主体得以确立,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得以成长,现代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具体而言,在当代中国建设现代化,必须顾及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自然环境承载压力大等具体国情。在人类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有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自由民主道路,但西方国家与我国国情不同,他们所谓的“普世”难以普适。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伪性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全人类解放的理论视野指引发展道路, 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引、立足中国具体国情为遵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对传统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真正走出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康庄大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切实筑牢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几十年时间在14 亿人口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互融互通,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普遍性既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的共同性品质,又激发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内在的包容性和超越性,具备与其他文明成长出来的现代化实现和平共处和交流互鉴的外部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合性共同塑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文明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n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为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确立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等基本制度,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内凝结形成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生产资料、共同富裕、共同当家作主的社会关系。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 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8 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 以上,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o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1980 年的0.415 发展到2022 年的0.768,成功进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序列, 是人类发展领域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科技革命前沿领域和高质量发展机遇,一是在前几十年发展基础上大力推进共同富裕,践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向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二是大力促进绿色发展,筑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前提和经济基础,将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的无限索取转化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双向奔赴;三是大力推动数字发展,协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促进人的数字伴生和数字原生的同时提升人的数字驾驭能力,让数字发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四)文明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主体性的赓续重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p 清末之际,梁启超赋予中国以“中华民族”的族群称谓,并以此作为民族国家屹立世界民族文明之林的政治文化准备,也预示着走上现代化之路的中国必将是中华文明的赓续重塑。百余年来,现代化文明建设是中国内部建设和融入世界体系的主要线索,从抗战胜利、民族解放到人民共和国建立、“四个现代化”提出再至改革开放、深化改革,都从属于现代化文明叙事,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也同时将振兴中华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我们创造性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 加速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作为空间“中国”与作为时间的“中华文化” 在当代的文明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迎来了更加壮丽美好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彰显百年大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深和中国文明赓续的时代高度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内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时空条件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总结,从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创造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在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促进了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多样化形态,这是中国文明主体性重塑和走向成熟的根本性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五)文明包容: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q 全球不存在比其他文明高人一等的超级文明,破解当代世界发展难题更需要激发各种文明智慧,实现文化自我深化,促进世界文明形成竞合生态,而不能走向文化内卷、精神凋敝。《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提出,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價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r 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加强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互学,就是提供促发各族群交流生活世界的事实真实、价值真实、终极关怀真实,增添人类社会类本性前提下多质性个体经验的丰富充盈,进而探索沟通各类真实桥梁的可能答案。这就需要首先解决传统国际种观念中的各种文明紧张对立关系解构,推动文明对话、构建“对话文明”。正如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所言,这正是21 世纪全新的、独有的特征之一,我们迎来了一个“现代性竞争”的时代。s2017 年3 月,中国正式组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该中心使命就是为研究交流发展理念、促进国际发展合作、推动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正以切实行动为国际和平与发展贡献智识和力量。其次是解决西方文明固有的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群的文化断裂,为不同文明互鉴互学打通个体对国际问题的理解建构基础。为了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中国先后建立了多个中外人文交流高级别机制,签署了多项双边文件,有力促进了中外文明互鉴的机制化。我们高度重视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在整体外交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其他国际场合多次专门阐述新时代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政策观点。在多边机制框架下,中国利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积极推进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在国际交往中的深度和广度。据统计,仅2018 年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 万余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t 大量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外国青年对华认知的客观理性。

(六)文明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领域的百年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也凝结了新时代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文明意象。2013 年9 月至10 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期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以来。u 中国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贡献巨大,中国进口贸易的世界排名由1992 年的13 位提升到2009 年以来的第2 名,v 是全球130 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w 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对外开放谱写新篇章。另外,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过程中支持发展中国家发挥更大作用,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均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发展,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x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仍未消除,全球经济企稳回升基础仍不牢靠,新冠疫情更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压力,全球经济经历严重衰退。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全球发展迈向更加平衡协同包容新阶段,中国政府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倡导坚持发展优先、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y 为全球经济企稳回升注入动力。

(七)文明愿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z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ヒ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便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外交指导方针,不仅载入宪法,同时载入多个双边和多边国际文件,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フ2018 年,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在宪法序言部分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表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宪法是我国政治生活和依法治国历程中的大事,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念的逐渐成熟和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宪法序言具有重大意义,赋予了当代国际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涵义,与时俱进地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国际社会宣示了全球治理及国际法治的中国方案。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 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ホ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 世纪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马克思预言的人的“类本性”比以往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已经由“学说”走向“现实”。2018 年4 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国际形势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国际上的问题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好这一挑战。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マ因此,在国内开展“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建设的同时,推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宪法义务,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ミ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上下求索乃至远渡重洋探求的救国救民之理想,今天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下变为真实的生活,这不仅包括中国现代政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更饱含了中国人对“何为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这一深奥又朴素问题的追问和思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是给予这个问题以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回答,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生活。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每个中国人对当下的审视和对未来的目光投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契合和高度共鸣。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对现代文明的整体性探索,因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传之四海,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丰富。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发展阶段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研究”(项目编号:21LLMLB014) 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a 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第1 版。

b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第2 版。

c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载《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5 日,第2 版。

d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104 页。

e 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290—293 页。

f 高清海:《高清海类哲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487 页。

g 高清海:《找回传统,不能失去“民族自我”》,载高清海著:《高清海类哲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 第568 页。

h 赵汀阳:《天下无外》,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 年第2 期,第74 页。

i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第2 版。

j[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来》,庄鹏涛、王林生、刘林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5 页。

k 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数量,史学界是存在争议的。王铁崖编辑的《中外旧约章汇编》汇集了1689—1949 年中外条约等文件共计1182 则,但这不都是“条约”,所以也难以确定均为“不平等条约”。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讨论》中提出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个数是343 个。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4 页。

m 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國式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第1 版。

n 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求是网,2022 年10 月15 日,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10/15/c_ 1129065158.htm,访问时间:2023 年10 月9 日。

o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8 页。

p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36 页,

q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59 页。

r 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等编:《国际文化法文件汇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年,第50 页。

s [ 英] 马丁·雅克:《大国雄心》,张豫宁、张莉、刘曲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第29 页。

t 教育部:《教育部2018 年来华留学统计》,教育部官网, 2019 年4 月12 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访问时间: 2023 年10 月9 日。

u《 “ 一带一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一带一路网, 2017 年2 月7 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p/6427. html,访问时间:2023 年11 月2 日。

v 庄芮、杨超、常远:《中国进口贸易 70 年变迁与未来发展路径思考》,载《国际贸易》,2019 年第4 期,第37 页。

w《 外交部:中国已经是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北青网,2022 年10 月12 日,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46472221080060283&wfr=spider&f or=pc,访问时间:2023 年2 月17 日。

x 苏长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载《人民日报》,2019 年3 月27 日,第10 版。

y 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 年9 月22 日,第2 版。

z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17 日,第2 版。

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 第59 页。

フ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 年6 月29 日,第2 版。

ヘ 张乃根:《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宪的若干国际法问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 年第6 期,第81 页。

ホ 张辉:《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5 期,第43 页。

マ《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载《人民日报》, 2018 年4 月9 日,第1 版。

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20 页。

(截稿:2024 年3 月 责编:荆 江)

作者简介 王宇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