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党报新型传媒人才需求及培养研究

2024-03-28 22:44张红梅任雪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融合党报

张红梅 任雪萍

摘要:媒体融合的十年间,伴随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传媒生态和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党报为首的主流媒体从最初被动转型,挺进互联网战场,到现在主动融合,深耕新媒体阵地,媒体融合走向“深蓝”,传媒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媒体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探析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党报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及特征,文章选取45家党报2022年1月—2023年12月对外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为研究样本,采用数据收集、词频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媒体深度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党报的业务内容,使党报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更加广泛,招聘人员在年龄、学历、职业素养和技能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特征。具体包括:从需求信息看,招聘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任职条件看,招聘人员偏年轻化,学历要求逐渐提高,更加注重能力和经验;从专业背景看,青睐跨学科、懂外语的人員;从招聘岗位看,注重内容生产,需求多元化;从综合素养看,要求人员喜沟通能抗压、有团队精神;从技能需求看,不爱“专才”,爱“多才”。研究认为,可从三方面着力培养党报所需的新型传媒人才,即提升党报现有员工素养、引进紧缺人才、校媒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后备军。

关键词:媒体融合;党报;全媒体;新型传媒人才;需求及培养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01-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社科基金“全面提高变革塑造能力“成果,项目编号:2023YBZJ28

一、研究背景:全媒体时代党报需要新型传媒人才

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十年间,媒体融合经过不断试点、优化,由“浅海”走向“深蓝”。伴随5G、虚拟仿真、区块链等技术运用于传媒领域,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但无论媒介形态如何改变,舆论引导始终是党报的重要职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要建成,更要建好,才能真正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9。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成为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核心基石。

面对媒体融合和技术更迭,党报发展步履维艰。2017年至今,纸媒在广告刊登额、订阅数、发行量等方面均出现大幅下滑,“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美国新闻学者菲利普·迈耶预言——2044年报纸将会消亡[2]67-69。有学者指出,“报纸消亡论”恰恰指明了报纸发展已出现问题,这是在警示纸媒必须变革[2]70-73。

自2014年起,各大党报开始向数字化、市场化转型,从顶层设计到内容生产进行了诸多尝试。进入全媒体时代,党报要想站稳脚跟,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2023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推出人工智能编辑部4.0,生产新闻达372条,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生产效率,这一媒体融合新动能的激发归功于优秀的传媒人才[1]9-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3]。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党报在数据分析、视频制作、信息编辑、用户互动等环节面临无人可用或招不到人的窘境。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新型传媒人才供需失衡。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测,中国大传媒行业的发展带动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导致该行业的人才供需缺口由2015年约30万人扩大至2019年约120万人,预计2024年大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约820万人[4]。

二是我国传媒人才培养与媒体需求脱节。全媒体的出现对媒体人在写作、编辑、拍摄、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而高校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主阵地,虽新增了新媒体专业,但受师资、实训等因素影响,学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较为有限,进入媒体后无法立即上岗,需要媒体花时间再培养,进而增加了媒体的用人成本。“考研名师”张雪峰称:“别报新闻,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此言一出,有关“新闻专业无用”的言论成为焦点[5]。

总之,伴随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党报面临更为复杂而激烈的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党报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二、样本分析:党报聘用人员的需求及特征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45家党报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截至2023年12月20日)对外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作为基本研究样本,并重点分析了其中13家党报发布的共130条招聘信息。这13家党报涵盖中央级、省级和地市级媒体,分别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长江日报、湖南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甘肃日报(排名不分先后)。选取这些党报的依据是:涵盖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受众规模;招聘要求具体、全面,可以进行词频分析;招聘岗位避免了纯技术化。

(二)样本统计结果

由于13家党报所属不同级别、地域以及所需人员的要求不同,本研究按照招聘人数、岗位需求、年龄界限、学历要求、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结果。需说明的是,本研究未统计招聘信息中财务、党务等岗位人数,另外招聘人数为若干的岗位,按照1岗5人计算。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表5。

(一)立足自身,提升党报现有员工素养

首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提高其技能水平。具体可通过全媒体技能培训、新媒体轮岗任职、到商业媒体交流等,帮助人员把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学习新媒体语境表达与思维,掌握视频编辑、在线直播、用户互动等技能技巧,提高制作全媒体“爆款”产品的水平。

其次,要求传统媒体人掌握所有全媒体内容生产技能是不切实际的,党报可通过新媒体项目,有意识地引导人员根据自身情况重点掌握两三种技能,进而培育一支全媒体采编队伍。比如,广州日报通过广州参考APP、南风窗传媒智库、食在广东、地铁+等新媒体产品[9],为人员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最后,完善考评体系,推动人员转型。伴随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改变,党报的考评体系也应更加完善,应由过去考核采编人员的采写、编辑、摄影等单项专业能力,向考核拍摄、剪辑、配音等综合能力转变。

(二)引进紧缺型人才

技术在传媒领域的作用不容小觑。只有突破技术壁垒,才能实现内容“破圈”传播。如果没有技术护航,党报生产的内容再好也难以精准、迅速、有效地触达受众。但目前,党报尤为缺乏高精尖技术类人才。

主动出击,引进在技术研发、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是党报应对人才结构中数字化背景人员短缺的必由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内容+技术+用户”三者有机结合,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及时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8]11-12。

(三)校媒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后备军

1.开展行业调研,参与制定传媒人才培养方案

党报可以与高校合作,通过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提供行业需求和趋势分析,与高校共同制定传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通过对业界记者、编辑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明确全媒体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党报可为高校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分享当前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能要求及人才情况,帮助其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傳媒人才培养方案[10]。除此之外,党报还可以参与到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评估中,适时反馈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帮助高校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优化培养效果。

2.注重“行业模仿”,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体系

党报人除掌握采写、编辑等必备技能外,还应掌握多种新媒体技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认为,学新闻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学生放入真正的媒体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市场需求充分接轨[11]。

因此,传媒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注重“行业模仿”。党报人可参与到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行业需求为课程设置提供建议,确保学生所学课程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高校应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体系。比如,将传播学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开设全媒体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诸如机器人报道、内容分发、数据新闻采集等多种技能[12]。此外,还要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更迭,定期评估和调整授课内容,引入新媒体技术,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3.根据自身需求,“订单式”培养

党报可结合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对人才在素质、技能等方面的需求,选择一两所高校的传媒专业,通过共办“订单班”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定制化培养新型传媒人才。

在“订单式”培养中,高校负责招生、教学和日常管理,党报负责提供部分师资力量和媒体实习机会。高校可邀请党报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开讲座、做培训,讲授新闻业务知识。党报可通过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选拔一些教师进入媒体实践。通过校媒合作,让学生所学所练与党报需求相匹配,使其毕业后能尽快上岗,减少党报再培养的时间与成本。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对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研究45家党报对外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梳理出党报聘用人才的需求及特征,认为可从提升党报现有员工素养、引进紧缺人才、校媒合作培养全媒体人才后备军三方面着力,培养党报所需的新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叶蓁蓁. 2022—2023报业融合发展观察报告[J].传媒,2023(13):9-12.

[2] 刘建华.中国报业改革发展的机理性问题与机制性突破[J].编辑之友,2021(10):67-73.

[3] 陈雪薇,宋宣谕.报业转型下的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J].新闻世界,2017(4):81-84.

[4] 袁东.大传媒行业人才缺口超过百万,武汉传媒学院运营机构天有教育拟登陆港股[EB/OL].每日经济新闻,2021-07-21. https://new.qq.com/rain/a/20210721A0ARZ100.

[5] 蚁工厂.张雪峰与新闻学教授关于新闻学专业之争的网络舆论反思[EB/OL].新浪网,2021-06-25.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194035935_82c654df019019qrd.html.

[6] 彭琪月,鲁婧. 2021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EB/OL].人民网,2021-12-29.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1/1229/c14677-32319846.html.

[7] 毛伟.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探索[J].青年记者,2023(5):64-66.

[8] 吾道南来.智媒时代主流媒体人才结构新变[J].青年记者,2022(21):9-12.

[9] 詹婉容.在渠道与平台间探求内容建设新路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路演扫描[J].新传播,2017(14):10-12.

[10] 赵富强.媒体融合下“全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传媒论坛,2019,2(20):7-8.

[11] 樊荣.“密苏里模式”对我国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启示[J].传媒,2021(7):86-88.

[12] 丁梅,闫月英.“密苏里方法”的本土化与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传媒,2013(3):82-83.

作者简介 张红梅,高级记者,重庆日报副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媒体融合。 任雪萍,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全媒体媒体融合党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