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转岗编辑的成长方向与培养建议

2024-03-28 22:44谭桂丽袁静叶海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学术期刊

谭桂丽 袁静 叶海敏

摘要:高质量编辑人才队伍是建设精品期刊的保障和前提。科研院所编辑人才招聘受限于上级单位的组织及管理,由科研人员转岗做期刊编辑的现象较普遍。为了更好地激发转岗编辑的工作热情,文章以《华东地质》转岗编辑为例,在系统梳理转岗编辑在期刊编辑工作中具备的优势、转岗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转岗编辑的成长方向和培养建议,以期为转岗编辑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转岗编辑具备前沿的学术触觉、敏锐的学术眼光及较好的学术素养等优势,但在转岗过程中也面临着心理准备不足、职业发展迷茫、工作激情骤降等问题,导致其无法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文章从科研院所、编辑部门及转岗编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帮助转岗编辑尽快转换角色,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科研院所通过设立期刊管理部门、拓宽职称晋升渠道、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及奖励等措施,加强转岗编辑的职业生涯管理,增强转岗编辑的职业自豪感;编辑部门通过加强岗位宣传、谈心谈话、加强编辑培养等举措,调整编辑部工作模式,推动转岗编辑尽快向学术编辑转变;转岗编辑个人要加强自我心态调整、加强自我学习、注重实践能力提升,争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编辑。

关键词:科研院所;学术期刊;转岗编辑;成长方向;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27-04

期刊编辑是出版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1]。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主要由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主办,其中科研院所主办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主要来源于主办单位的科研人员[2],即编辑人员是从科研人员转岗而来。

以《华东地质》所在的地质行业为例,科研人员转岗做编辑,一方面是因为地质行业工作艰苦,需要经常进行野外作业,劳动的复杂性和艰苦性对科研人员的脑力和体力都是艰巨的考验。与地质科研人员相比,期刊编辑不需要常年开展野外作业,工作连续且有规律,环境宽松,加班和出差也相对较少,这是科研人员尤其是女性科研人员愿意转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因地质科研院所编辑人才招聘受限于上级单位的组织及管理,经常直接在单位内部招聘或从科研部门调动科研人员进入编辑岗位,这样不仅能满足科技期刊对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还能让科研人员尽快胜任编辑工作,而应届生往往因为专业知识欠缺、培养周期过长而难以满足要求。

转岗编辑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有助于期刊开展选题、组稿及论文创新性鉴别工作,对提升期刊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3-6]。但与科研业务部门相比,编辑部规模较小,不是独立的部门,一般挂靠在科研院所的某个部门,不受重视,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地位[7],导致转岗编辑的地位和个人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转岗编辑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失去对未来发展的动力和信心,犹豫是继续做编辑,还是重新做项目,这都会阻碍其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总结了科研院所转岗编辑在期刊编辑工作中具备的优势,分析其转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科研院所、编辑部门及个人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其尽快转换角色,为转岗编辑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转岗编辑的优势

(一)科研能力较强,具備前沿的学术触觉

以《华东地质》的一名转岗编辑为例,该编辑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及矿床学科研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拥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控其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动向和学术热点。编辑实践发现,该编辑在选题策划、专辑组稿等重要工作中能有效发挥其具备的学术触觉作用,组稿能抓住热点领域的选题,工作思路比较灵活。例如,该编辑针对脱贫攻坚重大成果策划的《赣南地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专辑、针对环太平洋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规律策划的《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演化与战略性矿产》专辑以及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热点问题组织的《长江经济带资源与环境》专辑等,从出版效果看都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对于提升《华东地质》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写作经验丰富,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

以《华东地质》的另一名转岗编辑为例,该编辑长期从事岩矿分析测试工作,工作之余发表了多篇高被引学术论文,具有丰富的论文写作经验。编辑实践发现,该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对来稿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这有助于在初审环节就筛掉一些无创新的平庸之作,提高审稿效率。因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该编辑在编修论文时不仅能很快理解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论文的学术质量,还能贴近读者的感受,严谨把控论文的编校质量。在判别论文的逻辑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方面,该编辑也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具体且可操作的修改建议,有利于论文下一步的编辑加工,进而提高期刊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

(三)沟通能力良好,具备较好的学术素养

《华东地质》的两名转岗编辑从事地质调查项目时,不仅要与项目组成员、专家学者、上级单位及合作单位沟通,还要组织项目申报、项目进展汇报及项目结题等各项工作,均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野外艰苦的环境下她们结识了地质调查项目组的专家和学者,积累了大量的专家人脉资源。转岗到编辑部后,她们依然保持与项目组专家、学者的沟通及交往,这有利于期刊开展组稿、约稿及宣传工作。此外,在与作者沟通审稿意见时,她们不仅能准确地向作者转达专家意见,还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作者提供恰当有益的写作指导。在修改稿件时,她们也具有较强的学术参与意识,与作者有学术思想平等对话的沟通能力,有利于构建编辑和作者、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8],对期刊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转岗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对编辑工作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足

《华东地质》的两名转岗编辑在转岗前都觉得编辑工作就是看稿子、改错字、顺语句等,是一项简单又轻松的工作。但转岗做编辑后才发现,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烦琐的工作,每天除了要做约稿、审稿、编稿等常规工作,还要与作者、审稿专家、领导同事、排版印刷单位等多方协调[9],往往身兼数职,劳心劳力,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更让她们无法接受的是,这些工作竟得不到从事科研工作的领导及其他同事的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做过具体编辑工作,很难真正理解编辑的工作性质,在单位的各种优秀评选活动中,编辑几乎是“靠边站”,不被考虑。转岗前她们是科研工作的承担者,转岗后却变成了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服务者,在角色转变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10]。此外,转岗做编辑后,她们几乎是直接参与编辑工作,对编辑流程缺乏了解,缺少系统学习出版专业知识的时间,角色转变迅速也令她们无法适应。

(二)发展上升通道受限,无法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

《华东地质》的两名转岗编辑分别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都比较关注自己做期刊编辑未来的发展前景。从事期刊编辑后她们发现,虽然在编辑岗位上付出的精力和努力不比在科研岗位少,甚至更苦更累,但是由于岗位性质不同,在以科研为主的单位,对期刊编辑的认知度较低,造成职称晋升困难,这无疑对她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为了解决职称晋升问题,有时会考虑是否再回科研岗位,甚至无奈之下只能兼顾编辑和科研,这又导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更让她们失望的是,科研院所的编辑部一般不设实质性职务,编辑没有管理岗位人员的职务升职机制,没有职务上升空间,职业发展十分有限,无法在工作中寻求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三)薪酬待遇低,工作激情及上进动力不足

《华东地质》的两名转岗编辑从事科研项目时,除了正常的工资收入外,还有野外津贴、出差补助及项目成果转化奖励绩效分配等额外收入。转岗做期刊编辑后,工资由科研院所统一发放,收入基本固定。与科研人员相比,转岗编辑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由于期刊在科研院所属于非主流业务,科研院所没有专门针对编辑人员的奖励或激励政策,长期烦琐的编校工作容易让转岗编辑丧失上进的动力,工作热情也会逐渐磨灭,这对转岗编辑个人及期刊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转岗编辑的成长方向及培养建议

(一)科研院所:加强转岗编辑的职业生涯管理

一是设立期刊管理部门,提高编辑部门在科研院所的地位,让编辑部门有自己的“娘家”,让转岗编辑成为科研院所不可忽略的群体,从心理上增强归属感。像业务部门或科研团队一样,形成一支为办好期刊而努力奋斗的编辑队伍,由期刊管理部门带头人带领期刊“走出去”,同时兼顾编辑个人发展,凝聚编辑团队力量,让转岗编辑有所依靠,有属于自己的团队或组织。

二是加强转岗编辑的职业生涯管理,按照个人发展和期刊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比如可以按照编辑、责任编辑、部门负责人的进阶来规划,也可以按照编辑、科学编辑、学者编辑的编辑生涯进行规划。将发表编辑学论文、申报编辑学研究课题作为规划中的重要步骤,提高转岗编辑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敏感度。

三是提供明确的职称晋升渠道及合理的薪酬待遇,调动转岗编辑积极性。创造合理的职称晋升通道,结合转岗前的科研成果及转岗后的个人业绩,给予品德优秀、专业过硬、业绩突出的转岗编辑更多的职称晋升机会。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编辑培养的坚实保障[11],薪酬制度上要采取特殊倾斜措施,确保其转岗后的薪酬不低于转岗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还可以提升其对编辑工作的忠诚度,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从事编辑工作。

四是出台期刊管理办法,奖励办刊成效明显的编辑人员。比如,《华东地质》主管单位出台的《加快推进地质调查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整合调整方案》[12]规定,“办刊人员的岗位遴选、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享受与科研技术人员同等待遇;期刊被SCI、EI、Scopus、ESCI、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数据库收录或入选国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主办单位要给予办刊人员绩效奖励”,以此激发转岗编辑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

(二)编辑部门:调整工作模式,推动转岗编辑向学术编辑转变

一是做好编辑岗位宣传工作,帮助转岗编辑了解转岗后从事的职业性质及特点。《华东地质》曾安排有转岗意向的科研人员到编辑部实习一段时间,以便真实地了解编辑职业,避免因与愿景不符产生失落感。在转岗编辑入职之初引导其研读《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出版管理规定》等,使其明确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和使命。详细介绍编辑岗位工作的内容,了解编辑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不同,让转岗编辑明白编辑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与转岗编辑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其兴趣、特长以及转岗做编辑的个人意愿和发展愿景,对其提出的困惑或疑问及时解答。根据个人特色和发展愿景,帮助其制定短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通过编辑实践,帮助其认识出版行业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其形成工作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热爱编辑职业。此外,还制定了专门的期刊编辑培训计划,鼓励其积极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各种编辑业务研修班,尽快了解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发展趋势,为其提供和同行学习办刊经验的机会。

三是加强编辑培养,帮助转岗编辑尽快转变角色融入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华东地质》前期采取“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编辑部为转岗编辑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作为老师,对转岗编辑完成的工作进行指导、审核、把关。后期编辑部开始营造编辑出版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的学术氛围,鼓励转岗编辑加入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为职称晋升创造条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三)转岗编辑:加强自我学习,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编辑

一是自我调整心态,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首先,要正确认识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权衡利弊,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尽可能做到理智、客观地对待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要被个人情绪左右,更快、更好地进入编辑角色。其次,要积极面对现实,努力寻求各种减压的方法。比如,多请教编辑同事,尽快适应编辑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尽量少考虑个人得失;多与编辑同行交流,找到编辑职业的归属感,坚定做编辑的信心;多向科室领导汇报,让他们了解编辑的工作,尊重编辑的劳动,认识编辑的价值;多走出办公室,与项目成员、科研同事、作者、读者、专家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坚定信念,既然选择了编辑这条路,便只顾“风雨兼程”。总之,做一个乐观者,多与人沟通交流,在編辑岗位上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平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不断增强做好期刊编辑的自信心,以健康的身心投入编辑工作中去。

二是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成为创新型编辑。尽快掌握编辑规范,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编校技能。除了努力提高编校业务能力,在科研方面也不能放松,要定期查阅专业文献,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敏感性和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多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科研热点和学术动态,多与科研领域的专家及学者接触。如果说科研人员是专家,那么期刊编辑就是杂家,因此要注重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边缘学科新知识。还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学术及项目优势,努力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同意,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深挖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华东地质》的转岗编辑通过融入地质调查项目,不仅积累了专家和作者人脉,与项目成员共同发表学术成果[13],还提升了期刊编辑在科研队伍中的显示度。可见,参与科研项目是转岗编辑实现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14-15]。

三是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彰显学术编辑价值。转岗编辑不能闷头苦干,要“走出去”,学习办刊经验,提升办刊实践能力。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优势,查询行业热点,以热点引领期刊发展,主动策划选题、主动组稿、组专辑,提升办刊质量的同时宣传个人的贡献度;通过组织学术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作者和专家资源,提高个人在学术圈的显示度;通过组织评选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人、优秀编委等活动,增强办刊的活力,彰显自己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新媒体时代,转岗编辑还要抓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机会,不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比如熟练运用绘图软件、WPS办公软件以及PDF编辑器等相关软件,学习运用手机软件将图片拼接、音频视频整合。同时,还要掌握微信公众号运营知识,利用网络对期刊进行推送及宣传,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个人的编辑实践能力,发挥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

四、结语

科研院所转岗编辑现象较普遍,主办单位及出版单位应从不同层面制定措施,帮助转岗编辑尽快转换角色,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对于转岗编辑来说,无论在原科研岗位上取得过多么出色的成绩,作为编辑都应以新人自居,虚心学习编校业务技能。编辑岗位与科研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转岗编辑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模式,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尽快形成对编辑工作的认同,培养对编辑职业的热爱,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期刊编辑工作中,为期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依然.出版行业青年编辑的培养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2(15):54-56.

[2] 周少霞.浅析科技期刊编辑角色转换的优势与不足[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508-510.

[3] 王音,田喆.浅谈从科研人员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调试[J].编辑学报,2010,22(S1):71-73.

[4] 邓媛.“转岗”的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防止学术能力的退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6):167-169.

[5] 郭涛.从科研到科技期刊编辑的体会[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1):249-251.

[6] 周志平.生活教育视域下学术期刊转岗编辑的适应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116-119.

[7] 王立群,贺瑞敏,储开凤.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编辑学报,2018,30(5):535-537.

[8] 沈芸.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2008,86(4):95-98.

[9] 谭桂丽,叶海敏.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自我管理中的“要事第一”原则[J].传媒论坛,2022(3):76-79.

[10] 洪江星.浅析科研技术人员到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4):194-195.

[11] 马艳茹.年轻编辑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与出版,2012(8):99-108.

[12] 加快推进地质调查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整合调整方案[Z].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09-17.

[13] 黄海波,袁静,凌波,等.电弧发射光谱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J].华东地质,2023,44(1):103-117.

[14] 贾静宇,张晓眉.中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2(8):50-52.

[15] 武晓耕.科技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研究:以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背景[J].出版广角,2019(2):18-20.

作者简介 谭桂丽,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床学、地球化学及学术期刊出版。 袁静,工程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及学术期刊出版。 叶海敏,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学术期刊出版。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