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加速批判视域下大学生倍速阅读研究

2024-03-28 22:44陈家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内卷审美异化

摘要:在社会加速时代,倍速阅读已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知群体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以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18名在读本科生、研究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语料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文章分析了社会加速逻辑下高知群体的倍速阅读症候,得出在加速逻辑的支配下,高知群体的倍速阅读症候表现为主客体时间矛盾、阅读空间异化和即时满足的结论。主客体时间矛盾体现在主体追求效率与客体须投入时间上,情感与时间的本质联系逐渐松动,使主体难以在阅读中体验和升华情感;空间异化指的是数字阅读空间从生活化向生产化流动,生产空间与自由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一次倍速播放都是被情感驱动的数字劳动;即时满足指的是消费社会中倍速阅读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即时满足。此外,文章探究了社会加速逻辑下倍速阅读的推动机制,得出社会转变的结构性丧失、个体崇尚效率化和自发性过劳是促使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知群体倍速阅读的原因的结论。与此同时,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知群体在倍速阅读中遭受倦怠疲惫和审美无能的双重困扰,导致自身异化。文章旨在借助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探究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知群体的倍速阅读症候及推动机制,重新审视社会、技术、美学与阅读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加速;倍速阅读;倍速播放;内卷;异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35-04

一、引言

聂震宁曾感慨,他读书比较慢,相比那些被人们称颂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读书人,他总感到自愧不如[1]。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加速,阅读载体、传播形式等方面更新迭代,阅读速度已不再受限于“十行”,而是逐渐形成了无上限的倍速阅读。科技看似为人们节约了大量阅读时间,但人们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阅读时间已被社会加速压缩得所剩无几。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让人不禁深思:在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为何高知群体痴迷于阅读速度的提升?这种忙碌的阅读方式似乎与人们心中美好的阅读体验相去甚远,且随之而来的焦虑更是让高知群体感到巨大压力。重新审视社会、技术、美学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选取原则

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吉林師范大学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还包括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选取对象的原则如下:第一,受访者有数字阅读行为,阅读频率高;第二,在读学生,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第三,受访者年龄为30岁以下;第四,受访者地区分布具有一定差异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深度访谈为数据收集方法,与受访者就倍速阅读展开交流。笔者在2023年9月29日至10月15日期间共进行18次访谈,其中包括14次线上访谈和4次面访。在告知受访者访谈目的、数据用途以及匿名处理方式后,征得受访者同意并获取联系方式。随后与受访者商定访谈时间和地点,每次访谈时间为20~30分钟。或通过提纲引导访谈内容,或由受访者自由陈述观点。访谈完18名受访者后,再无新类别出现频率超过3次,且类别之间无新的逻辑关系,数据收集理论上已饱和。

三、研究发现

(一)加速逻辑支配下高知群体倍速阅读症候

1.时间异化:主客体时间属性的矛盾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广泛而深远,重塑了人类对时间的知觉与组织方式[2]。现代社会高知群体用倍速方式阅读,无非是想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在当今社会全方位异化的背景下,这既是人类合理利用时间的手段,也是时间异化的表现。

具体而言,倍速阅读使阅读主客体在时间属性上产生深刻矛盾。矛盾焦点在于主体对阅读效率的不竭追求,而客体却要求主体在文字、图像或视频等表现形式的细腻描绘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去欣赏作品的艺术性,进而丰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需要时间来慢慢酝酿和升华,随着个人的成长,情感体验会逐渐变得丰富和深刻。然而,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情感体验与时间的本质联系逐渐松动,主体难以在阅读中体验和升华情感,因此客体无法与主体直接产生共鸣,阅读本质和目的也随之变化。

这种矛盾是当代社会加速的产物,对阅读主体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高知群体在高速叙事、信息直给与流观审美的阅读中对作品的情感表达逐渐模糊,对其艺术表现也一知半解[3]。其在自己的认知图景中无法真正欣赏作品的情感美、艺术美,作品沦为存在着的无。以影视作品为例,众多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选择以1.5倍速或更快倍速追剧。一旦习惯了倍速播放,就会逐渐适应快速呈现的信息流,产生一种视快如慢的感觉。如果恢复正常速度,他们就会觉得节奏过于缓慢。不但无法沉浸式观影,反而容易产生焦虑,更遑论理解和记忆剧情。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抒情特性,这是由它们的时间性和过程性特质决定的,而倍速阅读抹杀了作品的时间性。此外,高知群体很难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持续以某一速度阅读。他们经常使用快进、暂停和变速等功能,这往往使阅读节奏混乱。因此,倍速阅读会使阅读者进入一种被罗萨所称的体验短、记忆也短的时间体验模式[4]。这是由于倍速限制了阅读客体时间属性所要求主体创造的意境想象,使主体在不稳定时间状态下的情感传递受到干扰,进而通过时间塑造客体艺术性的可能也随之消失。

这对矛盾也是自由时间的异化表现。资本在科技驱动下对劳动时间的剥削加剧,延伸至自由时间,模糊了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界限。实际上,倍速播放是用户在自由时间被压缩情况下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用户消耗自由时间倍速观看视频,提高了效率,并为平台贡献了大量数据。这一过程中,资本侵占了用户的自由时间,而用户在短暂的感官刺激之后往往陷入空虚与疲劳。倍速播放未能激发用户的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反而抑制了想象等创造性品质的发挥,更遑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

2.空间异化:阅读空间生产化流动

媒介发展打破了阅读的地域限制,使全时全地的阅读成为可能,导致阅读空间的消弭。原本具有特定功能的现实空间,如家庭、学校等,逐渐失去其独特意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虚拟空间取代。然而,尽管现实空间在数字阅读中的作用逐渐减弱,但高知群体对空间的情感需求和认同意识并未随之衰退。相反,他们积极寻求在虚拟空间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虚拟的空间连接使数字阅读从生活化向生产化流动。

具体而言,空间流动源于时间流速的变化,即人类对时间利用方式的改变。阅读空间的流动体现了人类碎片化的时间利用方式和对场景快速转换的习以为常,一个全方位的、虚拟的移动生活空间正在形成[6]。倍速播放使人们所处的世界不断加速流动,社会加速导致空间流动与物理空间脱节,产生了空间异化。原本界限分明的生产空间(作为劳动场所)与自由空间(作为休息和娱乐场所)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7]。在虚拟空间中,一些阅读平台,如起点、纵横等,已经扩展了现实空间中的生产空间,造就了大量如天蚕土豆、唐家三少等数字灵工。同时,虚拟空间中的生活娱乐平台,如爱优腾等,也在受众的主动阅读中成为虚拟空间中的生产空间,于是受众心甘情愿成为免费的、义务的数字劳工,每一次倍速播放都是被情感驱动的数字劳动。

据采访对象M03所述,她在上网冲浪时经常感到越来越累。无论是看电影还是刷抖音,大多是倍速播放,但看后往往对具体内容模糊不清,只记得一些关键词。每天刷了很多短视频,但晚上她都回想不起这一天都看了什么。她感觉自己像在工厂里一样,不停地重复着相同动作,整个脖子都僵硬了。

倍速播放已成为虚拟空间的常态,使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错位难以感知。这种异化的阅读行为已经演变为新型劳动,并且将家庭等生活空间重塑为新的生产空间。因此,倍速使空间的流动性增强,流动的空间随之被不断重构,劳动空间和自由空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人类劳动生产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叠加重合,从而导致劳动者从工厂转战到沙发。资本看似提供了自由的沙发供人消遣,但实际上将劳动生产带入了自由空间。这不仅没有将劳动空间自由化,反而加强了资本对生产活动的控制。

3.即时满足:数字阅读中的消费快感

当代社会存在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消费主导取代生产主导,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一种境地[8]。在这种境地下,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表意符号的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沦为精神快消品[9]。

这种精神快消品以紧凑、令人炫目的高潮情节展示为特点,通过高超的美学、心理学和影视视听语言的技巧化剪辑,引导观众进入自我代入式幻想,体验地位和成功。生成的高频式视听爽点潜移默化地塑造受众的深层心理,进而下意识地支配受众。这种支配已发展为一种精神快消品之间的链锁意义的动机控制。当个体阅读一种精神快消品时,这一商品与其他相同标签的商品就会形成一个紧密的筑模性欲望消费链,它们相互暗示,以生成对人的欲望的控制和支配。

现实中稀缺的注意力与有限的消遣时间加固了消费链对高知群体的束缚,群体逐渐养成了媒介期待与需求满足零时差的使用习惯。当阅读行为本身成为一种消费手段,阅读小说或追完一部连续剧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消费本身——即时满足。把满足欲望当成首要原则的高知群体不允许自己的快感体验遭受到任意一点延迟。因此,要快乐就得消费,想要持续快乐就得倍速消费,使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在倍速阅读中达成统一[10]。现实原则看似与快乐原则对立,延迟快乐的即时释放,抑制本我的原始冲动,进而维持个体存在,使其受到现实制约。但当倍速阅读成为高知群体在众多不确定性中能掌握的唯一确定因素时,注意力释放瞬间所带来的即时快感就能满足他们的本我欲望。

在谈到倍速观看美妆短视频和网络文学时,F01认为,有的美妆短视频带有很强的“标题党”性质,倍速播放可以保证时间不被浪费。M04直接指出,能两三天看完一本三四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是因为可以快速提取有用信息。如果小说剧情比较老套,则提取速度会更快,甚至根据目录观看高潮部分。文本符号的抽象化和影视符号的具象化意味着大众须对作品进行初次和二次编码,在编码的过程中,当作品表现低于大众期待视域时,个体先验心理结构便会遭到破坏,为了获得即时的情感反馈和消费快感,部分个体会选择倍速阅读以满足需求。

(二)加速逻辑支配下高知群体倍速阅读推动机制

1.内卷扩散:社會转型的结构性丧失

“内卷”一词最早由格尔茨提出,随后被黄宗智引申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在学术层面,内卷描述了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缺乏结构性突破所带来的高水平陷阱。在公众话语中,内卷则指向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个体之间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的非理性竞争[11]。这种竞争导致个体相互攀比,最终陷入集体的非理性状态,其结果是表面看似忙忙碌碌,实质并无太大突破。

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代表的高知群体,面临更多的是校园竞争,正是处于内卷漩涡中的典型对象。以教育诉求为契机进入公众话语的内卷,在高知群体身上与高校教育产生紧密联系。大学生不仅面临着考试和绩点体系下的内卷,还要承受来自保研、考研等多重压力。M07是一名大三学生,在访谈中对同龄压力直言不讳:“之所以每天起早贪黑阅读考研书籍,主要是同龄压力太大。以我宿舍为例,最初大家都表示要‘躺平,但现在考研考公成为大家首选。”

而研究生则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面对开题、毕业答辩等关键时间节点,无意义阅读成为常态。尽管学术水准和论文质量并未明显提升,但为了在学业中取得相对优势,研究生被迫参与这场无意义的内卷竞争。F05在访谈中真诚谈及其学术内卷的痛苦经历:“身边同学都在争先恐后地发表论文,而我却一无所出,无论在技术、时间、环境还是意志方面,我都不知道比以前强了多少倍。我翻来覆去地阅读核心期刊、理论专著,不知道看了多少篇、多少次,但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

内卷引发广大学子内心共鸣并非偶然,它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特定阶层的结构性困境密切相关[1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学历人群比重不断提高。然而,中高端岗位的数量并未跟上这一发展步伐,导致传统制造业用工荒、高学历人群就业难的局面。因此,内卷现象可被视为特定社会时期中间阶层结构性困境的产物。

2.自我剥削:效率暴力与自发性过劳

现代社会崇尚功绩,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同样追求生产效率最大化,并将其根植于集体无意识之中。在理性意志的引导下,高知群体视自身为建设项目,不断发掘自身最大生产力,将自身作为生产要素加以优化提升。主体承受着日益增长的倦怠疲劳,面临越来越高的效率要求,导致主体在不断自我优化中感受到压力,对效率的无限制追求最终导致心灵梗阻[13]。在无限追求效率下,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驱使主体不断自我革新,将效率追求异化为自我实现目标,直至主体筋疲力尽。效率崇拜已变为效率暴力,而复杂的人类生命现象在效率暴力中走向倦怠,最终走向精神疾病[14]。

自发性过劳意味着主体由被动剥削转为主动被剥削,剥削效率由此实现最大化,资本对于生产利益最大化的渴望被根植于集体无意识中。M02通过自己切身的感知体验对倦怠校园进行具体刻画。在访谈中,M02谈及在校园的倦怠经历:“当你踏进图书馆或教室时,你会发现这里充满疲劳。课桌就是我们的睡眠补充站。在校园里,你会发现大学生可以睡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3.审美无能:平滑美学与数字化之美

当今时代,如微信消息的同步、网络爽文、影视剧剪辑、以分享和点赞为主的短视频等美学标签,共同揭示了平滑作为当代审美核心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个体阅读感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具有愉悦、无阻、顺从、快速等积极属性。这种积极平滑的美学被华丽地商品化和消费。于是,现代先锋艺术作品往往只引发观众短暂的惊叹,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毫无疑问,当下美的概念被其纯粹的积极性所束缚,形成了一种平滑美学,力图通过展现一个绝对愉悦的世界来突显其救赎的维度,反而使美学走向了庸俗化。

数字化之美是一种现代信息社会中追求平滑和畅通的高级平滑美学,强调快速传递信息图像,拒绝任何阻碍和中断。它是通过人为构建虚拟代码来实现的,旨在实现不加任何否定的满足,进而创造一个平滑的同质化数字世界。这个世界导致永久的自我映象形成,随着网络的日益密集,世界将完全包围个体,不受他人和外界的影响[15]。数字化的视网膜将世界变成了显示屏,使人类能够全面阅读、掌控和消费各种信息。

随着否定的消失和平滑美学的盛行,个体内部承载着超负荷的肯定。加之过度的生产、超负荷劳作、交流过载等现象,个体的审美能力趋向麻木,其审美体验受资本市场和虚假自我的双重操控,趋于无能化。

四、结语

倍速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本文以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为视角,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知群体倍速阅读现象及背后机制。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其选择倍速播放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主客体时间矛盾、阅读空间生产化趋势以及消费追求即时满足。倍速阅读背后折射出从当下社会转变的结构性丧失。倍速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高知群体对结构性丧失的主动适应和缓解焦虑的手段,彰显了其主体性。然而,即使其主动选择倍速播放,依然难以挣脱内卷的漩涡。在与加速社会的博弈中,他们总是自发崇尚效率化、过劳化。在此期间,他们遭受倦怠疲惫和审美无能的双重精神困扰,并未获得双倍自由和幸福,反而导致自身异化。

參考文献:

[1] 聂震宁.舍不得读完的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8.

[2]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4.

[3] 石小溪,范可欣.以快制胜、即刻满足:加速社会下的微短剧研究[J].现代视听,2023(6):11-17.

[4] 李宁.倍速观看:解放的速度和紊乱的时间[J].电影新作,2022(6):48-53.

[5] 焦宝,江静洁.倍速播放:智能复制时代的视频消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12):106-113.

[6] 李慧娟,喻国明.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3):7-11.

[7] 王亮,何瑞琦.倍速播放:网络视听节目的时间重塑与空间隐喻[J].新媒体研究,2023,9(14):74-77.

[8]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

[9] 刘丁香,万立良.“加速的碎片”:青年群体短视频倍速播放行为的竖屏转向[J].当代青年研究,2022(5):66-73.

[10] 孙凤.“流动的现代性”视角下的“倍速生活”[J].人民论坛,2020(2):58-61.

[11] 张雯,潘超,姚诗铭,等.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J/OL].心理学报,2023-11-23. 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11.1911.B.20231123.0945.014.html.

[12] 邹军,何镇辉.从学术走向公众:当代中国“内卷”概念及其话语变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8):39-48.

[13] 韩炳哲.倦怠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54.

[14] 艾云利.倦怠诗学:韩炳哲美学的一种解读[J].上海文化,2022(6):50-57.

[15] 艾云利.平滑、他者、感知:论韩炳哲的免疫美学思想[J].甘肃理论学刊,2023(5):74-81.

作者简介 陈家杰,研究方向:阅读学。

猜你喜欢
内卷审美异化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大热WOB发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