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探究

2024-03-28 22:44王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应急处理自媒体

摘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以解释水平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心理距离四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概率维度)的视角,全面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时效性、重点性、关联性和真实性要求。通过对163个高校舆情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传播规律,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更多视角,为解决高校舆情事件提供有效借鉴。文章研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影响大等特点,并结合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探讨优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路径。具体建议包括:第一,负面信息收集“拓宽度”,监测方法中技术手段与人工手段相结合;第二,舆情应急处置“加速度”,因时制宜和分类施策相结合;第三,舆情分析研判“增力度”,有效传递真实性与回应质疑相结合;第四,提升服务效能“显温度”,优化方式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由此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新思路,促进高校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解释水平理论;负面信息;应急处理

中图分类号:G206;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78-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成果,项目编号:GXDJ2023B3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自媒体已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一个关键载体。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互联网新业态持续发展的云时代,网络舆情裂变式传播加剧,即时性爆发成为常态,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探寻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机理与应对之策,科学高效应对舆情,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事关立德树人成效。

本文从自媒体运营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背景出发,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探讨各种可能的路径选择与作用机理,为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理论分析——解释水平理论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适用基础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在近二十年来兴起,凭借其纯粹的认知导向特性在心理学界成为备受关注的理论。通过解释水平理论,研究者可以观察人们如何对事件进行抽象和具体的思维加工,从而洞察不同解释水平下事件处理方式的差异[1]。

该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均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解释水平理论成功地将社会心理学的多个层面融合在一起,包括说服、选举、道德判断、消费者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

在舆论形成、传播以及网民话语表达框架的分析中,解释水平理论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和行为预测能力。这为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提供了全新视域[2]。

通过应用解释水平理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辨别舆情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偏差,也可以揭示不同舆情解释和应对策略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针对具体问题或事件的解决方案[3]。

二、案例分析——高校舆情事件生成传播规律探寻

基于“知微事见”数据库,本文选择2018—2022年间发生的163个高校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样本,旨在揭示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及傳播的规律。根据对这些事件的初步统计分析发现,高校舆情在具有社会舆情通用特征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些独特新特点。

经过整理梳理可知,163个高校舆情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高校教育管理类(占比43.93%)、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及学术不端类(占比16.07%)、师生非正常死亡类(占比17.33%)、师生言论不当类(占比8.38%)、其他类(占比14.29%)。从事件来源来看,超过85%的舆情事件首次在新浪微博上曝光,而其余舆情事件则通过私人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发布后被他人转发至新浪微博等平台,引发大量关注和评论。

总体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具备以下特点:突发性强、涉及广泛、影响巨大,同时舆论主体特殊、舆情传播迅捷以及舆情事件类型呈集中趋势。0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数字化”的媒介使用习惯和“虚拟化”的网络社交方式,导致舆情孕育和发酵的时间大幅缩短[4]。

三、作用机理——大学生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解析

(一)时间距离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时效性原则

时间距离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发生前后时间跨度的认知,与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时效性密切相关。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实际发布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可能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加速度[5]。迅速响应舆情事件,及时采取措施,将有助于控制负面舆情的传播。

(二)空间距离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点性原则

空间距离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地点的认知,与网络舆情治理的重点性原则紧密相连。在高校舆情管理过程中,空间距离可以影响舆情风险的最大化。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地点分布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舆情传播范围以及受众特征[6]。基于此,能针对性地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并为决策者提供重点关注区域。针对空间距离的理解,制定合理的网络舆情治理措施,对于维护高校网络舆论秩序尤为关键[7]。

(三)社会距离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联性原则

社会距离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者与受众群体之间关系的认知,关联性原则由此发挥作用。在高校舆情管理过程中,了解舆论发布者背景以及受众群体特点,有助于预判及应对舆情传播。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维系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从而可实现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目标[8]。

(四)概率距离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真实性原则

概率距离体现在个体对事件真实发生可能性的认知。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而言,真实性原则至关重要。高校舆情管理者需要格外关注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判别网络信息中的误导性内容。判断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信息发布的客观和透明度,可以有效抑制错误信息的扩散[9]。

四、治理路径——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负面信息收集“拓宽度”:监测人工手段与技术手段相结合

人工智能的缺陷在于捕捉舆情微观变化以及对情感因素的挖掘仍存在局限,而人工手段优势在于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隐藏在网络舆情中的微妙变化和情感元素,为舆情治理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参考线索。因此,在实现高校舆情治理的过程中,亟须将技术手段与人工手段相结合,以实现舆情信息准确度和敏感度的双重保障[10]。

先通过技术手段筛选、归纳和总结海量数据,然后利用人工手段分析归纳的数据,深入挖掘舆情信息的潜在情感和心理因素,以更好地把握舆情的走向和可能产生的影响[11]。

(二)舆情应急处置“加速度”:因时制宜和分类施策相结合

在舆情初期,大学生与事件的心理距离最近,他们对事情的关注度和期待最高,此时的舆情主体主要包括校内师生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方在此阶段应针对舆情主体的特点,提供及时、明确的沟通途径,透明公开地展现对事件的态度和处理进度,以缓和紧张情绪。在这一阶段,解决问题和确保事实真相的传播至关重要,可以极大减轻潜在的舆论危机。当舆情进入后期阶段,舆情主体开始出现社会距离较远的关注者。这些关注者可能并没有身处事件中,但对舆情事件产生兴趣,治理方须关注到这一变化,适时调整处理措施,以满足舆情主体的不同需求。此时,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和理性思考的氛围具有重要价值,传播正面价值观并塑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将有助于引导舆论走向理性[12]。

(三)舆情分析研判“增力度”:有效传递真实性与回应质疑相结合

高校作为舆情治理的关键主体,需要确保传递给公众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信息传递策略的两个要素是:真实性原则和应对质疑策略。真实性原则是信息传递策略的基石,也是高校舆情治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面对舆情事件时,高校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件的相关信息,确保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真实的、客观的。为了保持真实性原则,高校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和审查制度,从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高校还应该关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以保证在公众对事件产生误解前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13]。同时,回应质疑策略是信息传递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需要正视公众的质疑,积极解答疑问,展示事件真相,为了实现有效回应,高校应充分关注舆情中的细节信息,力求呈现一个完整、清晰的事件链条,以此駁斥虚假言论、澄清误解,消除公众对事件的疑虑。

(四)提升服务效能“显温度”:优化方式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显示出优化工作方式与提升服务效能对于规避舆情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性,在高校舆情治理过程中,关注提升服务效能及改进工作方式尤为关键,这一改进过程需要涵盖网络素养和舆情处置能力的提升、服务管理育人意识的强化以及为师生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服务,从源头上遏制舆情事件的产生[14]。

强化服务管理育人意识是提升高校服务效能的又一关键环节,要了解师生需求,高校工作人员能够实时调整和优化服务项目,以便为师生提供更符合他们需求的资源和平台,加强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困扰,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源头上杜绝舆情事件的发生[15]。

五、结语

解释水平理论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可以更好地研究舆情治理的时效性、重点性、关联性和真实性原则,针对性地调整应对策略,包括舆情监测与信息收集、应急处置与舆情阶段管理、信息传递策略以及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有助于高校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效能,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曦,李门楼.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策略运用与优化路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0):101-104.

[2] 王晓晓.融媒体生态中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J].海南开放大学学报,2023,24(3):1-6.

[3] 陶飞.全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基于SWOT矩阵模型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23(9):20-23.

[4] 华镇涛,徐雅芸,宗剑阳,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与治理对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8):152-154.

[5] 穆冬霞.基于网络圈群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6):90-92.

[6] 刘泳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6):95-99.

[7] 梁伟,梅旭成.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8):19-21.

[8] 李浩.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术探索,2023(4):144-150.

[9] 盛丽君.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4):46-48.

[10] 王天佑,何二毛.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2):34-40,77.

[11] 董迪. Web2.0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探析[J].网络空间安全,2022,13(5):13-19.

[12] 谢静娴.基于危机管理4R模式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7):44-46.

[13] 李慧玲,陈洪连.高校网络舆情伦理失范的类型学考察及其治理策略[J].东方论坛,2022(4):96-105.

[14] 周媛媛,王保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形象修复与舆情应对话语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51-57.

[15] 姚翼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与实践向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3):161-166.

作者简介 王迪,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应急处理自媒体
雨季汽车涉水安全驾驶习惯与应急问题处理
高压电机定子线圈击穿后应急处理方法及应用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CRH380AL动车组VCB不闭合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论中国与东盟海上油污预防及应急处理合作机制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发电厂一次风机典型故障分析及实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