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4-03-28 17:32杨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常态化全媒体时代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以全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从高校外部环境面临新挑战、高校内部治理策略创新力不足以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难度持续提升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全媒体时代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思维与行为方式,以及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方法、内容等产生的深刻影响。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工作、坚持用系统思维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坚持用守正创新理念促进工作常态化开展三个角度,提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以及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网络行为习惯,文章详细分析高校应该探索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必要性及路径,重点围绕构建“站得正”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导机制、完善“靠得住”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建立“防得准”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控机制、革新“行得稳”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旨在提升高校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站稳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072-0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东理工大学 “揭榜挂牌”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研究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迎来新的风险和挑战,做好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迫在眉睫。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严峻复杂

(一)外部环境面临新挑战

1.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渗透。纵观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和外来思想的包容度高,但往往因缺少理性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力,使西方敌对势力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战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所产生的冲突愈演愈烈[2]。传统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容易且更直观地接触到多元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选择权置换的重大风险,网络传播方式更加隐蔽,环境形势更加错综复杂。西方反华敌对势力妄图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向高校输入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极具攻击性和目的性的西方社会思潮,企图模糊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导致个别学生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的状况[3]。

2.西方宗教思想向高校渗透。对高校进行宗教思想渗透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境外宗教势力试图通过“精神帮扶”“物质支持”等方式,借助线上网络媒体平台、线下包装的“常规”活动等进行校园传教,主要面向有心理困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通过“精准”的支持和帮扶,让青年大学生对宗教产生依赖和信任。还有些境外宗教势力企图利用宗教节日,将民族习俗与宗教行为混为一谈,混淆学生认知,更有甚者掺杂着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导致个别甄别能力不强的青年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某些宗教的追随者和传播者[4]。

3.社会改革转型的阵痛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教育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新媒体技术持续创新发展,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已成为网络舆情的高发地带。随着社会改革转型持续向纵深发展,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是带有错误价值观、择业观、金钱观等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认知。例如近些年屡次出现的学术造假问题、学术腐败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些问题一出现就被无限放大,极易引发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这对于高校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且境外敌对势力肆意带节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破坏,容易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重大风险。

(二)高校内部治理策略创新力不足

1.底线思维意识有待增强。用底线思维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守牢思想阵地、织密稳定防线的根本,但当前部分高校管理层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敢于担当作为的斗争精神,由此出现“骑墙化”“形式化”“中立化”等现象[5],如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开展党团教育学习活动重形式、轻效果;日常管理重规模效益、轻思想引领;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教学研讨不够深入,授课内容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结合不足等。

2.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类专题会议精神的部署落实、各项制度文件的出台落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已基本建成,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措施、责任划分等都有明确要求,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与时俱进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根本遵循,体制机制建设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建机构不完备、部门分工不合理,负责基层党建工作的同志大多为兼职,疲于应付,工作成效无法保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投入不够,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工作耐力不足;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应对策略创新性不够;各部门间协同配合不足、交流不够,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要求不够全面、周到,会出现“自扫门前雪”的情况,无法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和有效闭环。

3.宣传教育深度有待提升。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6]。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通过线下思政课和线上各类新媒体平台等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这些方式也是经实践证明的有效手段。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当前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重教学体系、轻热点分析”“重传授知识、轻思想引导”的现象,导致课程思政缺乏吸引力和教育时效性。此外,高校在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因创新性不足、教育内容深度不够、体系性不强等,导致广大师生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等。

(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难度持续提升

1.全媒体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去中心化”、开放性和多样化的传播格局深刻改变了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环境、方式和内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逐渐被削弱,舆情管理特别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管控难度增加。当前,各类未经甄别的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播覆盖面不断扩大,导致青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选择上,出现盲目跟风、认知片面等现象,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管控上手段单一、创新性不足,难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弱化风险。互联网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但也为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捷径。标新立异、抓人眼球,掺杂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大肆传播,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新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时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式不够创新等。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思想引领优势发挥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实效性是思政课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正确的时间点向青年大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理论,尤其要针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及社会热点等学生关切的问题,结合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但受课程资源不足、教研准备不充分等条件所限,致使教育实效性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发挥不足。虽然当前大多数高校通过注册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但因监管不够及时、创新性不足等现实问题,青年大学生同频共振的体验感并不强。此外,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除了上述几个常规平台,青年大学生还活跃在手游、网购、交友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触角仍需持续延伸。

3.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青年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但他们还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思想引領亟须加强。

一方面因为青年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较为模糊,还不具备分析和理解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的能力。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化授课,再加上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更加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此外,部分教师因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培训,在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时,存在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和能力素养不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防线持续遭受冲击。在西方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起伏变化,尤其是被西方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所吸引,将蔑视校规校纪的行为视为“追求自由”,将标新立异的做派视为“张扬个性”,这些不受约束的行为恰恰表明他们已经陷入西方敌对势力设下的圈套中,最终目的就是要颠覆青年大学生们的思想认知,进而破坏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治国方针理论,这是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7]。对于高校而言,必须严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青年大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指引青年大学生的前进方向,站稳守牢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全力保障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要坚持用系统思维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8]21。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处于关键位置,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否守牢阵地防线关乎安全稳定大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是守牢这个前沿阵地的关键一环,运用系统思维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是应有之义。一是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的顶层谋划。通过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做好校内各部门间的分层衔接、优化工作队伍协同创新、促进高校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等方式,站位全局谋划各项工作。二是要建立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运行监督体系。通过完善总体运行方案和执行标准、考核制度和内容、强化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运用、构建负面清单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促进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规可循、有规可依、违规必究的良好监督体系。

(三)要坚持用守正创新理念促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18。立足全媒体时代,高校要坚持用守正创新理念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一是要主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回应需求关切,加强良性互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二是要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互联网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通过加强互联网的运维管理、内容建设、积极互动、技术监控等手段,为青年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三是要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高校要树立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提高针对敏感舆情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监测和处置能力,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角度,切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三、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构建“站得正”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导机制

1.抓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权。一是要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办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把握住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9]。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党建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二是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全媒体时代,多元文化思潮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高校需要以强大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站位、敏锐的洞察力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要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统筹部署,实现党政齐抓共管,把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落实到学校各部门、各院系,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合力。

2.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會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这一重要论断鲜明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践意义与时代价值。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注重加强内涵建设,自觉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同时,还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提高政治“三力”。二是要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创新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从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育人基础。三是要拓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圈。利用全媒体的影响力和各类平台、技术,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深度。

3.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一是要设置吸引青年大学生的话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深挖青年大学生的现实困扰和兴趣点,以主旋律和正能量为基调,把设置的议题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鲜活性,做到既要“正向导”,又要“接地气”。二是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题宣教形式。依托互联网平台,把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思政公开课、短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多样化展示主流意识形态话题,激励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三是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力度。高校要充分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和特点,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关键时间和事件节点中要抢占发声先机,准确发声,在社会热点话题中,要进行正向引导,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

(二)完善“靠得住”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障机制

1.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建设。一是要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组织体系。通过构建组织体系,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从组织、安全、宣传、管理、应急等各领域进行统筹部署安排,共同做好日常宣传教育、管理监督、应急保障等各项工作。二是要完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但对法律法规要求并不明确,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尤其是在文明用网方面,要让学生养成“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自律意识,切实提高思想境界和防范能力。三是要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监督考核制度。监督考核可以进一步规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明确相关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避免出现自定标准、自圆其说的主观臆断情况。

2.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多层次推广,参与力量的深度和广度是影响意识形态工作覆盖面的重要因素[10]。一是要组建好高素质领导班子,把组建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锻造各级党委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要有显著的政治担当意识,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11]。二是要选优配足意识形态工作专职队伍。要涵盖意识形态工作各个环节,主要包括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督导员等,做到队伍有人带、阵地有人守、事迹有人宣、舆情有人管、课堂有人监。要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理论素养和处事能力。三是要注重发挥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抓好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优秀学生骨干的榜样作用,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应,同时要组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宣讲队伍,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开展贴近实际的理论宣讲。

3.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2]。一是要加强高校课堂主阵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是传播党的意识形态、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主阵地,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的协同统一,并且要严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的红线和底线[13]。二是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14]。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是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突出特点。高校要通过研判师生的网络言论特点,掌握网络传播规律,要“疏堵结合”,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严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15]。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阵地,高校要通过校园宣传栏、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等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切实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

4.加大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增加经费投入和科学调配资源。除了必要的工作经费投入之外,还需要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及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等的经费投入,以满足全媒体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二是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出台荣誉奖励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加大对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个人和组织的奖励与支持力度,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内在动力。

(三)建立“防得准”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防控机制

1.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风险研判。一是要做好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各环节工作。要充分依托相关管理与技术人员、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等构建学生思想动态监测全链条,做好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引导处置、服务保障等各环节工作。二是要体系化管控潜在风险。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将青年大学生常用的各类网络平台纳入意识形态安全监测范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抽查,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隐患处置,对于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有效治理,做好监督监测,切实维护好校园意识形态安全。三是要做好重点关注对象的心理测评和干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出现往往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关,高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通过心理筛查、量表测评、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对出现的异常结果要第一时间跟进关注、分析研判,对于涉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问题,要强化教育引导和思想纠错,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大局觀和理性思维。

2.建立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一是建立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以“关键词”等为指标模型的监测系统,对青年大学生常用的各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测、风险预警,不断优化升级,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二是建强学生网络动态监测队伍。选拔一批政治敏锐性强、熟练操作各类媒体平台的学生,组建信息员队伍,制定工作标准和内容,适时开展工作培训,通过信息员及时发现、反馈、排查、处置风险隐患。三是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高校要通过监测平台和信息员反馈的青年大学生关注到的热点话题及网络舆情,及时进行干预,全面掌控、研判舆情源头、涉及范围、传播路径,精准处置。

3.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一是要积极搭建与学生家庭的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尤其要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移动电话等通信方式,通过组建家委会、交流群组等协商交流组织,全面构建团结协作、信息畅通、常态化沟通的家校联动网络。二是要深化校地融合,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除了要加强自身建设外,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依托政府网络监控资源和技术手段,共同守牢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共同构建特色鲜明、互联互通、同频共振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要主动对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兄弟院校、相关监管部门的交流联系,借鉴相关经验做法,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对校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对学生开展主题教育讲座等方式,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整体成效。

(四)革新“行得稳”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发展机制

1.不断更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一是要做好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要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文明用网、涉网法律法规等专题学习,通过警示案例开展教育培训,及时更新教育培训内容,从身边人、身边事的角度切入,切实提高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范能力。二是要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实践教育。除了日常进行理论教育外,高校还要结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用网习惯和兴趣点,通过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课、团课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三是要做好意识形态安全朋辈教育工作。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频次往往多于师生之间,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朋辈间的交流交往,可择优选树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政治敏锐性强的学生骨干,把他们培养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朋辈小专家”,通过他们提升教育广度和实效。

2.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评价工作。一是做好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工作。在问题和结果导向的基础上,要通过调整评价时间和频次抓实过程性评价,通过广泛调研师生,不断丰富评价内容和指标。二是做好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评价。针对相关职能部门,要以量化指标任务确定工作评价标准,尤其是围绕政策举措的制定出台、工作流程的监督指导、工作内容的标准把握、应急处置的服务保障等方面,要落实到事、责任到人。三是做好学生培养单位评价等相关工作。学生培养单位作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其对上级政策、要求的理解把握和落实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是否守得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把得牢等核心问题,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培养单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结语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而言,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探索构建、完善常态化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11-13.

[2] 李良,郭瑞鹏.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未来与发展,2023,47(1):71-74.

[3] 刘澜.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76-78.

[4] 邢乐勤,张悦.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80-86.

[5] 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政研究,2017(2):28-39.

[6]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 6-8.

[7] 王素玲,吴慧慧,王兰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2):10-12.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22(21):4-26.

[9] 张劲.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3):89-92.

[10] 韩谦,魏则胜.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及其应对[J].青年探索,2022(3):61-69.

[11] 周芳,任怡.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四个维度[J].人民论坛,2021(Z1):156-157.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J].前线,2013(9):4-5.

[13] 周浩.习近平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5):100-108.

[14]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

[1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

作者简介 杨晨,讲师,山东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理工大学“法·护航”大学生法治安全教育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法治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常态化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