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4-03-28 00:57冯宇王涛祁春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

冯宇 王涛 祁春春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傳播工具,传播的内容、方式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带来极大影响,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各大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或作出不理智行为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运用先进技术,拓宽教育途径,创新课程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为增强课程效果,高校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融入新媒体,明确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促使学生受到更加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文章主要阐述新媒体语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性、传播交互性以及虚拟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强化网络监督等有效的发展策略,同时,指出创新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高校;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17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OBE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60

一、引言

新媒体迅猛发展,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时俱进,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实施路径并创新模式,从而为后续活动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保障,为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创造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促使学生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优势条件

(一)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传统课堂知识讲解中,教师主要作为课堂的组织人员,相关资料也通常由教师提供。但该种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获取知识的渠道较窄,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而新媒体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以移动端设备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各类信息齐全且传播速度快,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喜好获取相关内容,能够有效增强教育的最终效果[1]。

(二)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知识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身份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交流环境中,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灵活性较强的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渠道学习知识;还可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测试活动,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抵触心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三)信息传播的虚拟性

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可通过发布特定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同时,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两者保持平等的关系,以实现双方良性交流互动,强化教育效果[2]。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原则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应根据自身经验以及教学目标来设计,确保所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和评估,确保其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3]。

其次,针对性原则。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心理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始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再次,互动性原则。应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育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开设相应的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开展交流和问答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4]。

最后,可持续性原则。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5]。同时,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反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明确后续教学中改进的目标,通过调整教育方式和学习资源,以强化培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课堂模式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本资料以及课堂是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内容的主要形式。而各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教师应确保课堂质量,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熟悉现代化的讲解方式,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的适当延伸,突破教材的限制。将课程内容延伸至网络中,充分运用线上资源。另一方面,可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开设相关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此增强教育效果[6]。

(二)创新教育模式

以往的课堂模式以线下讲解为主,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获取相关知识,该种方式虽然可以针对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由于双方需要面对面交流,部分学生担心泄露自己的隐私,导致辅导工作无法深入开展[7]。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优势,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心理咨询和测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强化网络监管

网络的迅速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改进教学方式,首先,加强对各类网络信息的筛查,从源头抵制不良信息,阻断虚假信息传播。其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监管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明确不良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以此有意识地抵制不良信息[8]。最后,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关注,定期组织学生感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高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员应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状况,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识别不良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四)完善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能够明确教育要求,以此有效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考核内容设置方面,可将课堂的讲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运用多样化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可采取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应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整合学生学习方面的数据,明确其对各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此在后续课程设置方面加以改进。要开展各项考核活动,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应掌握教师的专业水平[9]。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深化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的了解,以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学习。相关人员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使其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此外,为保证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建立激励机制,可将奖学金、教师职称晋升与活动的实施情况结合起来,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提升其专业能力[10]。

(五)加强内容创新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运用多媒体创新内容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内容,为避免学生对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产生抵触心理,可运用简洁明了的图片或语言来讲解[11]。同时,要保证所选择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错误言论而造成负面影响。要创新教学内容,并注重对相关元素的创新,可通过调整色彩搭配、排版布局等方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内容设计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设置提问、游戏环节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六)建立互动平台

通过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在校师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验或倾诉自身遇到的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法。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同时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平台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学生在咨询问题后,高校专业教师可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通过组织线上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经验,分享身边发生的故事,方便学生学习和借鉴经验[12]。

(七)实现资源共享

为实现资源共享,第一,可建立共享平台,以便各高校之间分享相关的经验和资料,教师可共享教材、课件以及教学案例等内容。

第二,应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各门课程的知识。

第三,各高校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开设项目,共同參与项目的设计和实践活动,通过共享彼此之间的经验和资源,强化教学能力[13]。

第四,建立专业网络资源库,将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纳入其中,通过在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加强沟通交流,以提升教学水平[14]。

第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地区的资源共享。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开设在线会议或远程指导的方式,加强各地区专业机构与相关高校的合作,促使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和跨校合作,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第六,加强数据分析和评估。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活动收集学生的信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以及变化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以保证教育活动开展效率。数据可视化也能直观显示教育的效果,帮助教育人员调整相关决策。建立数据评估和收集机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五、结语

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积极创新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拓宽教育路径,创设交流平台,以此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服务。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育方案,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持心理健康,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韩庆云.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1):37-40.

[2] 秦忠梅.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0):131-133.

[3] 李大伟,刘红,王刚.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928.

[4] 李文欣.浅谈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J].中外企业文化,2021(12):210-211.

[5] 谢旭婧.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闻爱好者,2021(11):97-98.

[6] 黄国英.基于工作坊模式的高校基础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教师博览,2023(30):7-9.

[7] 薛会来,孙峰岩,孙怡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调研报告[J].互联网周刊,2023(20):30-33.

[8] 张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三角洲,2023(19):141-143.

[9] 迟莹莹,阎晓军.精·导·践·悟: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设计[J].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2022(0):499-504.

[10] 王冬辉.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0):10-13.

[11] 薛红霞.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微[J].传媒,2023(1):82-83,85.

[12] 季海菊.汲取、渗透与转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文化与管理,2022(2):49-65,258.

[13] 江雅琴,刘莎.叙事疗法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137-140.

[14] 胡晓光.高校体育教育训练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924.

作者简介 冯宇,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王涛,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祁春春,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