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路径探析

2024-03-28 00:57王金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心理健康策略

摘要: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网络技术及数字媒体、移动终端的作用得以凸显,为广大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使信息传播方式、渠道发生了深刻改变。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探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新媒体使用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利用新媒体搜索学习材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仅次于浏览网页,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则有利于实现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17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研究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进公寓的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XZYSQYR32

一、引言

创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必要途径,能进一步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方式的弊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渠道。

当前,高校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多样,其中不仅涉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还包含心理知识宣传教育等多项内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无法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影响整体工作效果。

此种形势下,高校借助新媒体创新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尤为必要,能使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体验发生变化,确保其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获得更多幸福感,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主要应用群体,新媒体能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获取渠道,健全价值体系。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若未对新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应用,極有可能出现价值迷失、道德缺失等问题[1]。目前,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欠缺分辨能力,心理受到冲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真假难辨的新媒体信息会影响学生的认知。部分学生无法抵挡这种诱惑,失去判断力,出现从众心理,扭曲价值观。同时,一些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也会导致其独立思维难以形成[2]。

(二)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交际心理不佳

当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就会导致其交际技能得不到提升,在与他人沟通时会感到害怕,不愿在真实世界里展现自我,孤独的个性可能会导致情绪失控[3]。长期处于“封闭式”的状态,容易引起心理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4]。

(三)缺少心理健康平台,心理需求空白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5]。然而,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缺少创新,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心理需求[6]。如今,利用新媒体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台可谓任重道远。

三、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实施策略

(一)以新媒体为“抓手”,健全心理健康预防管理

尽管新媒体网络平台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充实其知识储备,但互联网信息平台具有开放特性,诸多不健康的信息也会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冲击[7]。为此,要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监控,减少大学生获得不良信息的机会,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8]。

首先,学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健全在线信息监督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在确认无误后,才能将其公布。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内网上平台监督体系,完善校内网上平台的管理制度[9]。引入实名管理技术,要求学生在发言和评论时要实名认证,净化学校网上平台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后,高校应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鼓励学生在网上搜索信息时,如果遇到不利信息,可第一时间报告和举报,提高学生道德品行,这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以新媒体为“平台”,把握学生心理思想动向

媒体设备具有共享性、时效性、自由性等特点,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表现在时空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10]。目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学生都会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发泄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网上搭建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便利、灵活等特点,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和材料整合编写为主题文章,上传到网上教学平台上。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也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带领其阅读有关文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师生感情。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教师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又可以减少师生间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11]。此外,教师可创建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现代大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站来查找自己感兴趣资源和信息的习惯,其乐于在网站上查找各种生活资讯或者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构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特色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的模块,利用这个网站来吸引大学生,促使其主动地去查询网站上的信息,并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障整体教育实效。

(三)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推广

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建设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教师要积极融入学生团体中,尽可能了解其感兴趣的话题,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学生交流,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例如,在每一年新生入学季学校招生期间,教师就可以利用有关软件来收集有关新生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系统内的心理测量问卷等,让学生填写自己的真实情况,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为每个学生构建独特的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心理健康档案网络平台上的各种数据,以便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识别,并给予心理帮助和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保密,保证其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经过有关部门的许可,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更加充实,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在线或网下教学。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布相关视频、文章、图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与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面对面沟通,主动掌握其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12]。此外,还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在线上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減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分配心理健康资源,从根源上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

(四)以新媒体为“根据”,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要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上下足功夫,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曝光度和影响力。例如,可以切入热点话题,对学生开展辅导,如在遭遇突发事件之后进行心理辅导,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同时,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针对性。由于社会热点事件往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遇到大型灾难或者突发事件时,学生难免会产生恐慌、焦虑等心理症状,可以采取一些特定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达到恢复心理健康的目的。通过新媒体平台组织的线上课程、研讨会或社群活动,教导学生识别信息真伪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轻松识别虚假信息,验证信息的可信性,并通过实例进行论证,从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

(五)以新媒体为“阵地”,支持多元活动顺利进行

1.组建心理导师队伍

设立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协助各二级院校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通过聘请专家授课,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心理导师队伍”,在每学期定时开课,面向全校招收学生,主要针对大学生情感心理、人际关系、职业规划、自我成长等方面开展一系列讲座活动[13]。在组建心理导师队伍时,要确保相关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高效地借助新媒体展开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由学生和班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双向选拔,可以选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进行有效的谈话,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发挥新媒体作用,实施“线上教师帮”策略,使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优化人际关系,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工作,并为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2.组建朋帮同盟

大学生若想如星星一般光彩夺目,为每一个人带来阳光般的温馨与关怀,教师则需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协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教师组织心理委员、寝室长或其他同学组建朋帮同盟,运用新媒体促进学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沟通心理问题和分享解决建议,加大对“阳光学生”的培养力度与指导力度,通过考核合格者,授予“阳光学生”荣誉。实施“朋辈成长小组指导计划”,建立“朋辈指导联盟”,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能够开展科学、高效的帮助工作[14]。

四、结语

为了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该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须依托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成,温金梅,夏运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16-18.

[2] 徐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30-33.

[3] 张奕,黄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优化探究[J].山西青年,2023(13):196-198.

[4] 杨佳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179-181.

[5] 张玲.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23(9):193-195.

[6] 李秋云,贾恩礼.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构建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4):170-172.

[7] 李彬.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121-124.

[8] 王艳,刘超.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3):119-121.

[9] 刁佳玺,郑姚慧.“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23(16):126-129.

[10] 刘庚.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3):171-172.

[11] 倪兰,李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8):196-197.

[12] 刘德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21(6):171-173.

[13] 鲜于乐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心理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34):203-204.

[14] 马俊云,牟玉荣,石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与应对[J].高等农业教育,2017(5):93-95.

作者简介 王金玉,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猜你喜欢
新媒体心理健康策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