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新业态下编辑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研究

2024-03-28 00:57齐晶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新媒体蓬勃发展,纸刊的发行量日渐变少,其原有的舆论传播阵地被不断侵蚀。在这一背景下,期刊应加速深度融合的步伐,重视微信公众号、官网等新媒体平台、自有平台的建设,融合现代化的传播规律和技术。作者作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伙伴》编辑部的一员,见证了“期刊+网、微、端”全媒体矩阵建设,也在不断精进自身的编辑能力,力求借用互联网语言和语态讲好中国故事,扩大国际传播的舆论阵地,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文章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切入,采用文献分析方法,覆盖政治素养、国际传播“五力”、融合出版经营三大范畴,并通过这三个维度深度分析编辑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其中,政治素養的培养可以加深编辑人员的岗位认知,使其坚守期刊传播的本心,守护期刊的权威,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之魂;国际传播“五力”的培养又是期刊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之根;融合出版经营的能力培养可以让期刊编辑更好地借助新媒体传播中国声音,扩展期刊传播的传播矩阵和业务范畴,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之躯。从以上三个维度为期刊编辑的能力培养提供专业建议,能辅助期刊编辑在融媒体环境下转型。

关键词:期刊出版;期刊编辑;人才培养;媒介素养;出版经营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2-0228-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数据共享意愿的质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IA190501

一、引言

新媒体更强的势能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布局,而且抢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促使期刊媒体向融媒体转型。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出版的主体,应该快速开启转型之路,在内容生产中坚守,在融合出版中创新。

二、政治素养是编辑人才培养之魂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新闻内容制作变得大众化、平民化,虚假消息屡见不鲜,导致媒介公信力大大受损。为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记协2019年发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形态,为期刊出版编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基石[1]。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的原则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期刊编辑人员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传达人民的心声,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相结合,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融合,坚定舆论传播的立场,做主流价值的引导者,狠抓编辑作风,改变自上而下的文风,树立互联网下的用户思维[2]。期刊编辑还要基于“四全媒体”的发展现状,创新传播理念和手段,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现代化的期刊出版体系。

(二)坚持新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快速兴起,新闻信源不断扩展,“短、平、快”逐渐成为新闻特色,但很多PGC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过度追求时效性,导致假新闻屡屡出现[3]。期刊编辑要吸取虚假传播的教训,把真实性和客观性当作新闻的生命,采取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坚持深度研究调查,尽可能避免主观情感和意见的干扰,坚持独立的判断和表达,使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维护期刊媒体的权威性。

(三)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

期刊媒体肩负舆论引导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期刊编辑应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扩大期刊媒体的影响力[4]。一方面,期刊编辑要善用传播手段,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从党和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引导人们转变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期刊编辑应重视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借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治理网络乱象,并积极构建相关议题,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正轨”。

三、国际传播“五力”是编辑人才培养之根

《伙伴》作为中国唯一具有中俄两国刊号并公开发行的外宣期刊,持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增进中俄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2021年,国际传播“五力”被提出,主流媒体需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把稳基调、主动作为,着力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5]。

(一)国际传播:从引领力到影响力的提升

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讲好故事,还要追求强化效果。引领力建设的关键是议程设置,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影响力建设的关键是全球认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更是全球寻找认同的过程[6]。2023年,《伙伴》杂志全年报道320余篇,总字数达30.2万字。其中,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议题报道106篇,为国际友人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中华文化:从吸引力到感召力的提升

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走出去”,还要追求“走进去”。吸引力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播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感召力建设的关键是推动中华文化成果的人类共享,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7]。

(三)中国形象:从凝聚力到亲和力的提升

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共同的价值认同,还要追求共鸣的人类情感。凝聚力建设的关键是向内以核心价值观打造中国凝聚力,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新发展理念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展示和提升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亲和力[8]。《伙伴》杂志积极打通网站、“两微一端”之间的隔阂,利用短视频、动图、表情包、VR、AR、数据新闻等,创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微内容”,从而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

(四)中国话语:从运用力到说服力的提升

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有理说得出”,还要追求“说了传得开”。运用力建设的关键是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说服力建设时期,要找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平等坦诚地尊重和对待对方,响亮地传播中国主张[9]。《伙伴》杂志经常使用“点赞”“给力”等网络用语,同时利用成语、古语等表达官方思想。

(五)国际舆论:从传播力到引导力的提升

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先发制人,还要追求生态构建。传播力建设的关键是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和外宣旗舰媒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力建设的关键是积极构建“媒体+智库+民间机构+智能技术”的立体化国际舆论传播格局,全方位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控场能力”[10]。2023年,《伙伴》杂志陆续发布中俄双边关系宣传报道113篇、立足本土传播龙江声音报道99篇,为实现“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业务融合能力是编辑人才培养之躯

(一)建设平台化传播矩阵

随着网络媒体的声量逐渐走高,期刊媒体需入驻网络平台,自建内容传播平台,搭建平台化的传播矩阵,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伙伴》已形成“期刊+网、微、端、VK”矩阵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并面向在中国的俄罗斯读者开通了“伙伴杂志”微信公众号,面向俄罗斯本土读者开通了“伙伴”VK账号,积极参与、协办多项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共有近3万俄罗斯友人共同参与响应,给予高度评价[11]。此外,《伙伴》杂志还积极联合奋斗者APP、奋斗网等,开设“伙伴”频道,扩大自身的融媒体平台传播阵地,通过建立有效触及、影响用户群体的方式和途径,实现既有意识形态涵化机制在中俄受众中的延续,不断扩大传播影响力[12]。

(二)打造品牌化传播形象

期刊媒体的一大优势在于自成品牌,可以通过品牌栏目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从而给受众留下相对固定的品牌印象。

《伙伴》在承担对俄宣传任务时,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龙江形象,助推伙伴关系,深化交流互鉴”为办刊宗旨,主动设置议题[13]。2023年,全新打造刊眼《伴你看中国》品牌栏目,围绕中国新发展新理念新成就、中俄两国多领域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黑龙江对外开放等重点方向,每期集中推出一组“拳头产品”。全年完成《动起来的龙江冬日,很燃很浪漫》《从一块蛋糕看2023中俄经贸新趋势》等大型主题策划报道,广受读者好评。

(三)探索年轻化话语方式

网络的普及使受众呈现出年轻化趋势,Z世代改变了原有的受众分布。随着Z世代对国际舆论的参与度逐年提升,期刊编辑抓住年轻化的话语传播方式,积极探索网络用语的使用场景,迎合受众偏好[14]。例如,《伙伴》针对Z世代的行为偏好和兴趣爱好,精细化、针对性设置栏目,进行采访报道,通过《友好往来·Z世代》展现中俄青少年的交流互鉴,基于《人物·Z世代》讲述青春成长故事,以《Z世代·伙伴丽人》突出展现年轻人蓬勃向上的青春风貌。

(四)扩展拟人化互动服务

实时互动是网络媒体的又一魅力,期刊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要重视互动性的应用,創新扩展互动服务,用拟人化IP打造期刊媒体的独家形象[15]。例如,《伙伴》策划推出涵盖旅游、美食、电影、“非遗”等内容的《享生活》栏目,首次实现主持人化,以个人IP引领期刊多元化发展;并在封三增设《我爱<伙伴>》专栏,每期刊发一组俄罗斯读者看《伙伴》的图片,并配以文字抒发读者心声,搭建编读往来桥梁,增强期刊的互动性;又在封底增设“中国国际性展会”内容,提升期刊信息量及服务性。

五、结语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期刊媒体不得不在发行纸刊的同时,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塑造自身的服务力和品牌力,在时代的浪潮中顺势而为,成为公信力、影响力兼具的新型主流媒体。因此,期刊媒体要在出版新业态下不断探索编辑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国际传播“五力”,加强出版经营的平台建设,实现多元服务和品牌塑造,力求在新闻坚守和融合创新中寻求平衡,培养出新的复合型期刊编辑。

参考文献:

[1] 杨小梅,侯春梅,刘蔚,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多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期刊出版部为例[J].编辑学报,2023,35(5):587-590.

[2] 王妮,蒋永忠.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的建设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9):71-74.

[3] 张榕.新媒体背景下期刊编辑出版创新策略探索:评《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6):258.

[4] 陆雅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编辑的身份重构[J].新闻传播,2023(15):76-78.

[5] 黄铭钊.融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开放性思维”培养策略[J].今传媒,2023,31(7):83-85.

[6] 祁丽娟. XML在线排版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8(5):65-69.

[7] 王海娟,沈锡宾,赵巍,等.刍议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J].编辑学报,2023,35(3):316-320.

[8] 宋俊锋.智能媒体时代下数字出版的对外传播力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3.

[9] 吕璐.外宣期刊“走出去”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以《北京周报》为例[J].对外传播,2023(3):37-39.

[10] 王楠楠,李侠,邵滨.国际话语权视域下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J].出版广角,2021(10):46-48.

[11] 张书卿.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讨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应注意的问题[J].新阅读,2020(5):58-61.

[12] 彭智,桂敏,唐宗顺,等.四位一体的青年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为例[J].科技传播,2023,15(14):36-39.

[13] 何淑琴.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策略探析:以《前沿》系列期刊和“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2(4):78-83.

[14] 池步云,王怡霖.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对外出版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共情传播理论视角[J].科技与出版,2023(7):32-39.

[15] 张彩霞,杨永军.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11):86-90.

作者简介 齐晶,编辑,研究方向:出版理论与实践、期刊传播质效。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