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的价值意涵与改革路径

2024-03-29 00:40郑欣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郑欣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概念的首次提出,旨在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此,教育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批示,于2022年颁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并强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仅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是民族活力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而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开展,发挥体育的思政育人实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1]。但目前,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路径,把握体育思政教育的具体情况,并探索具体的实践方法。以期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促进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1 体育教育“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涵

1.1 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

体育教育与“大思政课”的结合,是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一种深化。体育活动通过其独特的集体性和竞技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2]。这些品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时,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的理解。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和认同。

此外,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体育比赛和活动往往与国家大事紧密相连,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国家的发展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1.2 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承担着传承民族精神、塑造国际形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重要职责。

首先,体育教育的实践性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体验平台,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特征,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竞技拼搏中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在无形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3]。

其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中国现代体育史是一部民族奋斗史,它记录了国家从弱到强的历程。在体育教育中融入这一历史维度,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感受体育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再次,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生动体现。体育竞赛的胜利不仅是运动员个人的荣誉,更是国家实力和社会制度优势的展现。体育成就的取得,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证明。

最后,体育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体育赛事作为国际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够展示中国的体育成就,更能够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体育赛事中的文化元素,如开闭幕式的文艺表演,对外传递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1.3 体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是全面育人的必然选择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身体锻炼的过程,它同样承载着塑造学生德性、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职能。鉴于此,体育教育成为了实现教育共时性、增强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载体。

首先,体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契合,为其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马克思主义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而体育教育恰恰能够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对其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对身体的塑造,更是对个体全面素质的提升。

其次,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竞争和法治意识的全面发展公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在竞技与合作中学习规则、尊重对手、培养团队精神,这些都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体育教育通过这种即学即用的共时性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最后,体育教育的共时性特征使其成为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而体育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积极参与者。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身体运动上,更体现在心智活动和社会互动中。体育教育的这种特性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的转变[4]。

2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2.1 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在当前“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体育教育的发展面临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

首先,目前学界关于体育与“大思政课”融合的研究成果稀缺,这表明该领域的学术关注度不高。这种状况可能源于多方面原因,包括研究资源的分配、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以及研究者兴趣的偏好等。此外,高质量学术期刊的支持不足,也反映出体育教育在学术界的边缘地位,这无疑加剧了理论研究的匮乏。

其次,现有研究内容过于浅显。对于体育与“大思政课”的理论建设,现有文献往往停留在表层的描述和初步的探讨,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系统的理论框架。这种现象可能与研究者对体育教育内涵、方法论和课程发展论的认识不足有关。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体育教育的思政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再次,体育教育在“大思政课”程建设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体育教育从教育主体转变为手段和工具的现象,不仅削弱了体育的本体论建设,也限制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潜能。体育教育的本体论关注体育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非仅仅作为达成其他教育目标的手段。这种转变导致体育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被忽视,进而影响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体育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内生性动力缺失。体育教育的思政功能内涵不应仅仅依赖于总体教育功能的设计,而应当有其自身的驱动力。这种内生性动力来源于对体育活动本身价值的认识和体育教育目标的自我追求。然而,现实中体育教育往往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这种观念限制了体育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也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5]。

2.2 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尽管体育思政课程在强调中国体育项目的传统和成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质化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体育思政项目和课程在教育视角、教学目标和教育手段上的单一化和雷同化现象,限制了体育教育的多元发展。体育特色往往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学生对社会、文化、历史的理解等方面的潜力。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的思政金课项目虽然聚焦于中国武术、女排精神和乒乓球成就,体现了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但这种专注往往未能充分发挥体育项目在跨学科教育中的作用。

其次,课程建设的逻辑以家国情怀为起点,通过体育成就展现国家意志,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政治、文化和历史认同。这种建设逻辑虽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但过度的强调可能导致学生体验的简单化和程式化。课程虽然通过深入挖掘单项体育运动,增强了历史感和人物事件的连贯性,提高了学生的获得感,但同样存在着同质化和单一化的问题[6]。

最后,专项体育内容依赖的课程思政功能相似性,使得构建横向体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变得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体育学科的特点导致硬性分割思政功能会造成失衡,难以形成有机的育人合力矩阵和体系化的育人合力。这种失衡不仅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整体效果,也限制了体育思政课程的创新和发展。

2.3 政策支撑有待加强

在政策支撑和评价方面,体育与“大思政课”的结合也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体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在顶层设计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虽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政策层面,尚缺乏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和明确的操作规范来指导这一融合过程。这导致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标准,难以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

其次,体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不应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的设计,还需要社会和竞技体育资源的整合。目前,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竞技体育资源的教育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资源整合的不足,限制了体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缺少政策引导和机制设计,导致体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政策和机制2 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文件,明确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体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3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发展的改革路径

3.1 “大思政课”建设在总体设计中发挥体育教育优势

首先,确立体育教育在“大思政课”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育应被视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国民体质的基石,同时也是塑造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的目标应与“大思政课”的目标相互呼应,共同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次,应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包括场馆设施、教学人才、科研成果等,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体育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够为体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思政课”建设。

最后,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体能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同步,通过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强化学生的德育功能,实现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3.2 建设主题式体育课程平台,拓展育人范围

扩展“大思政课”建设的范围,建立一个开放的体育思政资源库,汇聚各类体育文化资料、历史事件、优秀人物事迹等,形成丰富的教育内容。同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将这些资源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构建体育思政功能体系。这意味着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实际提升和应用,而非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在此过程中,体育教育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团队协作、竞技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这些都是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注重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这是建立体育特色“大思政课”平台的关键。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与这些社会体育资源进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如参观体育博物馆、观摩体育比赛、与运动员面对面交流等,这些都能有效增强体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最后,体育活动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强化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人努力与国家荣誉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利用奥运等国际赛事资源,在课堂上共育家国情怀,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案例,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

3.3 创新体育教育内容,形成多维思政教育空间

首先,体育教育的内容更新是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关键。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作为一种载体,能够丰富思政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将“中国道路”“家国情怀”“中国梦想”等主题有机融入,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领悟。

其次,建立多维的教育空间是实现体育教育立体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空间中,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再按照重要性来区分,而是作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供学生选择和体验。这样的教育空间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从教学空间的过客到生产者的转变。

再次,课程逻辑体系的构建是提升思政课程内涵的重要环节。课程逻辑体系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题展开,但不应局限于单一体育项目。这要求课程设计者深入挖掘每个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将其与国家发展大局相结合,构建起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最后,课程的生动活力是吸引学生参与的关键。体育特色的“大思政课”应当是充满活力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设计,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育成效。

4 结语

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不断地深化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支撑。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