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视域下世界级旅游城市评价体系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4-03-31 08:22万春花张燕
旅游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桂林

万春花 张燕

[摘 要]创新驱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创新驱动为视角,以桂林为案例地,运用熵值法、标杆比较法与综合评价法构建世界级旅游城市指标体系,并引入障碍度模型探寻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制约因素。结果显示:(1)与标杆值对比可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等级处于发展阶段,未来进步空间较大,且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中诸多要素创新程度不均衡,相对差异较大;(2)2012-2021年桂林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发展趋势,2020年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旅游创新、城市环境创新与城市生活创新上升趋势明显,而城市形象创新处于低位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城市旅游形象创新不足是制约桂林旅游创新发展水平的短板;(3)城市旅游创新和城市形象创新对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障碍度最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旅游总收入增长、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度、旅游产品创新、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国际会议会展数量等是阻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基于评价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路径;桂林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784(2024)01-0080-13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桂林,赋予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桂林等地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地。自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起,桂林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工作创新不断,“十三五”期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为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桂林地处欠发达地区,自身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旅游新业态发育较为缓慢、城市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因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桂林亟须跳出资源驱动的老路子,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格调品位,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方式,营造主客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旅游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调整,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态势,以及旅游业面临的资源与市场不对等、投入与产出不相符的困境,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是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从创新驱动的视角切入,以桂林为案例地,构建世界级旅游城市指标体系,评价和衡量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设实况,以找出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为推进桂林旅游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桂林未来旅游城市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1 研究综述

1.1 世界级旅游城市

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升级的新命题,其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前期研究基础多来源于世界城市[1-2]、全球城市[3]、世界旅游城市[4]、国际旅游城市[5-6]的相关成果。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世界级旅游城市研究,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概念探讨,但依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Ashworth等认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是在全球范围内依赖于旅游的城市,例如威尼斯或巴斯[7];宋金平等认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具有世界性和旅游城市的属性,但并非两者简单相加[8]。二是特征研究,主要是为评价体系研究奠定基础。例如,Edwards等提出便利互联机场、优质旅游服务、多样化住宿设施和各种娱乐选项是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特征[9];Alastair等总结出门户、影响力、影响性、都会性、公认性等世界旅游城市的5个基本特征[10]。三是评价体系相关研究。学者和专业机构基于不同视角在世界旅游城市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积极尝试,但尚未形成权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专业机构发布的《旅行与旅游业竞争力指数》《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指数》,前者以国家和地区为评价对象,其指标体系侧重于对旅游目的地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后者可评价与比较全球范围内不同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Henderson探讨了全球性城市与国际旅游业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支持、交通、预期寿命、社会自由等关键变量[11];李娜[5]和朱梅等[6]171 构建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前者从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际旅游保障体系和国际旅游环境3个维度构建,后者从城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体系和城市环境国际化支持力体系两方面构建;于萍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包括旅游资源及吸引力指标、旅游基础服务水平指标、旅游外围服务指数、旅游通道特征指标以及旅游主体(游客)特征指标等在内的旅游城市世界性的指标评价体系[12];章杰宽构建了包含旅游宏观经济、旅游接待水平、城市旅游国际营销、旅游人力资源、国际交流情况、公共设施、政府及居民支持力度、旅游资源吸引力和生态环境等9个维度的52个评价指标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3]118。与国外学者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世界旅游城市的界定标准更高,强调旅游产业的突出贡献和重要性。四是建设路径研究。张凌云等[14]和魏士洲[15]通过北京与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的对比,分析北京建设世界旅游城市的差距,进而提出提升策略。

综 上可见,已有研究对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定义还有争议且研究聚焦于评估体系研究。评估体系上缺乏从某个视角切入构建,多以经济类、旅游类、酒店与会议类、文化类、交通类、环境类等综合性指标构建为主[16];研究方法中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获得指标权重的方法多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受专家的主观影响较大,指标权重因专家团队背景差异存在显著不同,但在建设路径研究方面,众多学者认为,可行的路径是:锚定一个“世界级旅游城市样本群”加以对标。

1.2 创新驱动

广义的创新驱动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17]。在旅游领域,郭峦认为,“旅游创新”是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切创新活动[18];黄成认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过程中要把创新作为发展新动力,重点推动战略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创新、体制创新等[19]。庞铁坚认为,创新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关键点[20]。从旅游创新要素来看,江金波等归纳出酒店业、餐饮业、景区、旅行社以及其他旅游要素创新是主要研究领域集中点[21]。从旅游创新评价研究来看,国内外开始从企业旅游创新研究转向区域旅游创新研究。王毅等[22]614、江金波等[23]1753、张佳仪[24]68 基于“环境或基础-投入-产出-效果或潜力”框架,构建创新人员及机构、旅游市场创新、经济基础、创新经费、知识产权等5个维度的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周成构建了旅游人才知识、科学技术、资源市场、管理机制、景区企业、环境绩效等维度的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体系[25];从旅游驱动机制来看,田敏等从需求、供给、营销和扶持4个方面构成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26]。刘佳等构建由技术创新主导,由基础设施辐射、城市化集聚、经济带动诱发,由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环境管制、创新引领驱动的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演化的形成机制框架[27]。可见,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旅游要素创新、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旅游驱动机制研究较少。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上缺乏非技术创新的研究,多偏重技术创新研究,展开以科研投入和知识产权为指标的旅游业创新测量,因而缺乏评估旅游创新能力的普适性。但研究方法从质性研究转变为以构建评测模型为主的量化研究。

由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及专职机构在对世界级旅游城市与旅游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城市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内生增长动力,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甚少。基于此,本文拟从创新驱动的视角出发,以桂林为例,运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构建世界级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标杆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价分析检验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差距,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诊断,旨在找出桂林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方向,并提出建设与提升策略。

2 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2.1 分析框架

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旅游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在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传播、人类居住、国家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全球影响力、吸引力、辐射范围,同时也是世界性旅游生产要素聚集和调控配置的战略管理中心[28]66。创新驱动是一种综合创新,是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和文化创新所发生的综合协同作用[29]。宋瑞認为创新驱动是中国旅游的必然选择,中国旅游发展的驱动就必须转到创新上来,转变到提升效率、质量、品质上来[30]。据此,结合陈伍香[28]66 对世界级旅游城市定位的认识和创新驱动内涵,本文认为:城市文化创新是世界级旅游城市创新的驱动原动力,包括文化资源丰度、文化艺术氛围和文化创新绩效,是旅游城市文化辐射力增强的体现;城市旅游创新是驱动方式,通过渐进式、建构式创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包括旅游产业升级、产业科技研发和产业深度融合;城市环境创新是驱动基础,通过完善城市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城市生活创新是驱动方向,是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的表现;城市形象创新是驱动成果,是城市旅游影响力扩大的重要体现(图1)。

2.2 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科学性与可采集性相结合、简明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特色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原则,基于以上建构的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分析框架及内涵,本文通过参考众多文献,并结合桂林旅游发展现状,提炼对应指标,构建出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评价体系(表1)。其中,城市文化创新,用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代表文化资源丰度,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代表文化艺术氛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代表文化创新绩效;城市旅游创新,从旅游业绩竞争力和旅游产品创新两方面来反映旅游产业提升,从旅游专业研究和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两方面来反映产业科技研发水平,从旅游与文化、智能技术、中医药健康的融合程度来反映产业深度融合情况;城市环境创新,从交通体系、旅游设施、旅游住宿体系、餐饮体系、日常购物场所、设施创新等维度来反映城市设施完善程度,从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绿化状况、城市环境规制、城市绿色专利申请量来反映生态环境美化情况;城市生活创新,从经济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来反映居民共享共富,从健康水平、公共医疗服务和安全来反映居民生活幸福感;城市形象创新,城市形象宣传和游客满意度方面已形成惯常指标,采用可量化且认可度较高的指标作为三级指标。

2.3 评价过程

2.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世界级旅游城市前期研究基础使用主观赋权法的研究方法较多,受专家的主观影响较大,故文章采用客观的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熵值法具有减少指标间信息重叠、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综合、全面、客观的测评方法[38]。其算式与计算步骤参考文献[39]52,最终得到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指标权重(表1)。

2.3.2 综合评价的计算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与标杆值对比分析得到的综合得分,本文先借鉴章杰宽的方法[13]122,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取线性加权计算,其算式为:

2012-2021年桂林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计算步骤如下:(1)极差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借鉴文献[40]对指标权重的处理[40]1285,计算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以及最终综合得分F'。F、F'的区间在[0,1]。通过相关查阅文献并考虑中国旅游型城市发展现状,综合评价标准如下:(0.75,1],成熟阶段;(0.5,0.75],发展阶段;(0.3,0.5],参与阶段;(0,0.3],探索阶段。

2.3.3 障碍度模型分析

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系统内部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41]。可见,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其内部的各要素也存在密切关系。为诊断制约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定量依据,文章借鉴相关研究[36]169,引入障碍度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3个指标实现上述目的,分别是:因子贡献度Uj,代表三级指标在总指标中的权重;指标偏离度Ij,代表三级指标与总目标之间的差距;障碍度Mj、Nj、Mj 代表三级指标的障碍度,Nj 代表一级指标的障碍度。其算式为:

2.4 标杆值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北京与上海的平均值、已有文献的参考值作为标杆值,基于以下考虑:(1)相较于国外世界级旅游城市,国内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数据收集难度较小、数据口径较为统一且数据完整性较好。(2)2016年起,权威评价机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每年发布《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根据其公布的2019年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排行榜综合排行前10名城市中,北京与上海的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5和第9,是除香港以外我国排名最高的两个城市。(3)北京、上海与桂林均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在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中成效显著。(4)参考目前学界基本达成共识的相关指标体系[6]172-173,[13]118-119。

数据来源于相关机构或部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公报》《广西统计年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广西科技统计数据》等统计资料、规划与报告。对于指标缺失数据,本文采用均值插补法与平均增长率的方法进行补充。

3 结果与分析

3.1 世界级旅游城市标杆值对比分析

经过测算,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结果为0.688 1,等级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需全方位提升。从总体上来看,三级指标标准化得分参差不齐,体现了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中诸多要素创新程度的不均衡,相对差异较大(表2)。

3.1.1 城市文化创新分析

桂林百万人拥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C2,1分)及博物馆、文化馆及艺术馆(C3,1分)数量标准化得分超过了标杆值,但百万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C1,0.235 5分)、公共图书馆藏书(C4,0.3229分)数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C5,0.326 3分)的得分均较低,表明桂林文化资源内涵与文化表达场所存在联动性不足的现象,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足,导致桂林文化产业创新链条纵向延伸能力与创新活力受到约束,进一步制约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质量。

3.1.2 城市旅游创新分析

在旅游产业提升方面,桂林旅游总收入增长率(C6,1分)、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度(C7,1分)、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停留天数(C8,0.771 4分)、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品质(C10,0.769 2分)及旅游产品创新指数(C12,0.889 0分)较高,但品牌景区影响力(C9,0.32分)、全域旅游发展水平(C11,0.4444分)得分均不高,说明目前桂林旅游经济成就已非常突出,在旅游景区品质和旅游产品创新有保证的情况下,品牌网络影响力和全域旅游发展效应未能显著提升;在产业科技研发方面,桂林旅游产业科技创新投入(C13,0.926 8分)、学术研究(C14,1分)成绩显著;在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桂林旅游与文化产业(C15,0.771 2分)、夜间文化(C16,0.784 9分)、智能技术(C17,1分)、中医药健康(C18,1分)融合程度高。综合来看,桂林旅游品牌景区创新发展除自身品质以外,还需品牌整合、品牌运营与品牌保护等方面的渐进式创新来推动。且桂林核心区域与周边及稍远县域的合作创新耦合度不高,造成多数到桂林的游客仅游览核心区域而忽略周边县域,亟须进一步优化桂林全域合作创新的旅游发展格局,共享创新扩散的积极效应,提高创新效率。

3.1.3 城市环境创新分析

桂林的城市设施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国际航线数量(C19,0.7分)、公交服务能力(C20,0.333 3分)、购物场所(C26,0.336 8分)等方面;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28,0.610 5 分)和万人绿色专利申请量(C30,0.116 7分)。这综合反映目前桂林旅游创新发展承载力需依靠交通和购物场所等基础设施来支撑,同时绿色环境创新格局未形成的局面,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提升缓慢及创新发展要素集聚能力衰减。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设施的供给结构和生态供给,强化创新要素流动,推动城市环境创新发展,真正把桂林建成主客共享的现代化城市新空间,需要重点思考。

3.1.4 城市生活创新分析

在居民生活幸福感方面,桂林在健康水平(C34,0.967 8分)、公共医疗服务(C35,0.906 0分)与交通安全(C36,1分)方面贡献显著;在居民共享共富方面,虽然桂林城乡收入差距(C33,1分)小,但存在着相应问题,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C31,0.328 4分)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C32,0.604 1分)的得分均不高,缘于桂林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并日益成熟,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化水平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缩减作用,但旅游发展难以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共同富裕的创新物质基础弱[42]。

3.1.5 城市形象创新分析

桂林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游客满意度,从极高国内网络舆情热度(C40,1分)、较高国内游客满意度(C41,0.810 7分)可知,但在城市形象宣传上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国际营销创新效果(C37,0.507 9分)不明显、国际会议会展数量(C38,0.250分)不多。这说明桂林尚未形成创新化、国际明星化的旅游形象,导致入境旅游流规模小,且其在国际营销创新等方面后劲不足,陷入恶性循环。

3.2 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旅游发展水平分析

本文进一步对桂林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以探究其旅游发展演变特征和趋势。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2-2021年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图2)。总体来看,桂林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即2012-2014年处于大幅上升状态,2015-2016年处于大幅下降阶段,2017-2021年处于上升阶段,且2020年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对应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而言,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旅游创新、城市环境创新与城市生活创新上升趋势明显,而城市形象创新始终处于低位且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桂林旅游形象长期缺乏创新,对旅游发展产生累积性的负面影响,进而难以驱动整体的质量提升。

城市文化创新呈波动上升趋势,2014-2016年呈现下降状态,揭示出文化创新资源内涵建设不足及其与文化艺术氛围的不协调创新发展问题,直到2017年逐渐回暖,2018年全域旅游发展时期达到顶峰。这段时期,桂林既持续开展“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又整合文化资源建成正阳东西巷、“一院两馆”、万达广场等文旅融合标志性项目,推动文化内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原动力效应。

城市旅游创新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表明旅游产业的品质性、创新性与科技研发效应逐渐加深,且愈发重视多产创新融合发展。例如,桂林以“全域旅游”为契机,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秀峰区、灌阳县、全州县、临桂区先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围绕“大健康”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文旅”“康复疗养+文旅”等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创新呈平稳上升趋势,表明随着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桂林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绿色创新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效应逐渐释放。如桂林启动“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实施方案”与“引进绿色公交”后,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创新发展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但需注意的是:桂林国际运输体系与住宿设施还不健全,导致潜在国际市场需求与现实优质供给的不平衡,进一步制约了桂林创新的国际化发展。

城市生活创新攀升显著,表明桂林民生质量水平逐渐加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逐渐上升。如桂林推动乡村“形、实、魂”协同发展,形成桂林特色创新的乡村振兴之路,逐渐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桂林市建设健康城市(2017—2020年)行动方案》出台,桂林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进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

城市形象创新处于低位且有降低趋势,城市创新开放合作格局尚未成型。桂林举办“两会一节”、国际马拉松赛、资源漂流世界杯等重大国际创新活动对桂林创新国际影响力有一定的提升力,但收效不大,城市国际形象对海外宣传未达到相应水平,相反国内关注度与满意度逐年上升,说明桂林区域开放合作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创新的不平衡。

3.3 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旅游发展障碍度分析

应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桂林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测度,一级指标障碍度值的动态演变如图3所示,障碍度排名前八位的障碍因素如表3所示。

由图3可知,城市旅游创新由2012-2020年的第一障碍因素下降为2021年的第三障碍因素,说明桂林旅游创新发展由“量”向“质”的转化趋势;城市形象创新由2012-2017年的第四障碍因素上升为2018-2020年的第二障碍因素,再上升为2021年的第一障碍因素,说明在旅游探索参与阶段,城市形象宣传和游客满意度的平衡都要兼顾,引致桂林形象良性拉力效应相应较强,而后期的不平衡兼顾则引致外推效应;城市文化与环境创新的障碍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也需重点关注;城市生活创新障碍度呈波动小幅度下降趋势。

由表3可知,品牌景区数量(C9)、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数量(C10)、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C11)、旅游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C13)、百万人拥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量(C16)、旅游类在线平台数量(C17)、百万人拥有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数量(C18)障碍度总体表現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到某个时间节点后突然下降不再成为障碍因子[43],说明桂林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共生利益群体,推动了桂林旅游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C5)和国际会议会展数量(C38)障碍度呈现上升趋势,反映了桂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较为滞后,以及对外交流平台受到限制,制约城市创新开放合作格局的成型,束缚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桂林在旅游总收入增长(C6)、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度(C7)、旅游产品创新(C12)、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C20)障碍度存在上升空间,且多来源于外部因素的制约,表明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则越会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宣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阻力因子呈现由内部资源优势向外部环境协调转化的过程[44]1932。由此可知,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应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旅游总收入增长、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度、旅游产品创新、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国际会议会展数量等方面采取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创新驱动为视角,以桂林为案例地,运用熵值法、标杆比较法与综合评价法构建世界级旅游城市指标体系,并引入障碍度模型探寻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制约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从标杆值对比分析来看,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等级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且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在产业科技研发、产业深度融合、居民生活幸福感、游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创新水平已达到一定的水准,而文化资源丰度、文化艺术氛围、文化创新绩效、旅游产业提升、城市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居民共享共富、城市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创新程度还有待提升,表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中诸多要素创新程度不均衡,相对差异较大。因此,桂林需要针对不同创新要素采取差异化管理,积极引导各要素关系呈良性发展,以求实现创新要素多元互动,以及区域间的创新要素均衡发展。

(2)从旅游发展水平分析来看,2012-2021年桂林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20年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对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而言,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旅游创新、城市环境创新与城市生活创新上升趋势明显,而城市形象创新处于低位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主要由于城市形象的海外宣传创新未达到相应水平和区域合作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创新的不平衡,对旅游发展产生累积性的负面影响,进而难以驱动整体的质量提升。在桂林未来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持续推进区域合作创新和对外开放合作创新以增进二者的适配性,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创新开放合作格局;另一方面,需塑造世界级城市品牌,创新城市形象营销与展示渠道,稳步提升城市形象宣传实效。

(3)从障碍度分析来看,城市旅游创新和城市形象创新对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障碍度最大,从具体指标上看,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旅游总收入增长、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度、旅游产品创新、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国际会议会展数量是制约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还发现,创新驱动视域下桂林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则越会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宣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大,主要阻力因子呈现由内部资源优势向外部环境协调转化的过程。对此,桂林需注意规避不利发展因素的影响,在新发展阶段,着重提升城市文化创新、城市环境创新及城市生活创新水平,同时强化旅游与关联业态融合创新,优化全域合作创新的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4.2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文化创新赋能,提升城市内涵。一是塑造创新文化形象。充分挖掘桂林历史文化名村名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打造桂林文艺创作品牌和传统艺术品牌,并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桂林样板”,强化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二是创新营造文化艺术氛围。引入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文化展示载体,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创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三是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资源与特色民族风俗,将文化元素融入演艺、创意、节庆会展、动漫等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以及充分借助现代化科技创新发展的势头,推动5G文化旅游场景化创新发展,创造极致体验新空间。

(2)产业创新驱动,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渐进式、建构式创新旅游吸引物。实施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着力提升桂林旅游品牌影响力,升级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品牌、高品质旅游休闲度假品牌,形成“1+N ”山水旅游品牌集群。并培育一批地域文化鲜明、主题资源突出、度假产品齐备、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向世界游客讲好“桂林故事”;二是创新发展“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思维,不断挖掘和盘活潜在旅游资源,以融合创新为动力,强化旅游与健康、文化、科技、农业以及关联业态融合创新,并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三是优化全域合作创新的旅游发展格局。强化桂林市城区核心地位,更好发挥阳朔县对周边的旅游创新辐射作用,构建“一带四区”发展空间新格局,依托文化场馆、高速公路、铁路等构建“旅游三圈”,加强城市核心区域创新、桂林区域统筹创新以及“粤桂湘黔滇”之间的稳定合作创新格局,并积极探索适合彼此的合作创新模式,推动桂林全域旅游合作创新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同时,优化数字格局下旅游的共生环境,合理配置区域间的旅游创新资源,促进区域间相关产业创新对旅游创新的支撑拉力效应[23]1759。

(3)优化基础供给,提高城市环境创新。一是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强化创新要素流动。通过政策性措施提升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航线辐射能力和通达能力,加快构建内外协同的铁路网络,完善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合理布局“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系统,形成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创新要素流动的便捷度、幅度,加速创新扩散和溢出;二是完善旅游服務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创新发展要素集聚能力。以国际高端化、蕴含桂林特色鲜明文化、多元化等标准培育桂林高质量旅游住宿体系,以“吃在桂林”餐饮品牌、美食街区等创新手段不断深化桂林餐饮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以主客共享理念完善城市日常购物场所,提高国际化接待水平,营造完善与便利的城市商业环境。再借助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增强创新发展要素集聚力,进而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4) 创新城市未来生活,创建主客共享新空间。一是推动文旅富民惠民,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快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水平,积极引导公共文化场所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普及活动,推进实施旅游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创新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实惠,以及提升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水平并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人民共富;二是创新消费空间,塑造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融合创新多元消费业态,激发地标性国际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和夜间经济聚集区的消费活力,营造高品质消费新空间,加快建成富有桂林特色的世界级旅游城市消费中心。同时,围绕“山水城市”建设,创新融合城市与旅游功能,强化“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城市特质,构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新空间。

(5)形象营销推广创新,扩展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强区域创新协作和对外创新开放合作。桂林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积极融合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强化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二是创新城市形象营销与展示渠道。着眼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客源市场,并在巩固传统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创新多元化营销渠道。同时,扩大开放创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城市形象推广,提升桂林的世界影响力。依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品牌和资源世界漂流锦标赛、桂林马拉松赛等国际赛事的辐射效应,促进城市形象宣传路径得到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1] 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5):56-66.

[2] 杨勃,王茂军,王成.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热点变迁及主题判别:基于WOS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J].人文地理,2019(5):26-35.

[3] PARNREITER C.Global cities in Global CommodityChains:exploring the role of Mexico City in the geog-raphy of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J].Global Networks,2010(1):35-53.

[4] MAITLAND R,NEWMAN P.World Tourism Cities:Developing Tourism Off the Beaten Track[J].Taylorand Francis,2014(5):7-12.

[5] 李娜.国际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6] 朱梅,魏向东.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1(1):170-176.

[7] ASHWORTH G,PAGE S J.Urban tourism research: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paradoxes[J].Tourismmanagement,2011,32(1):1-15.

[8] 宋金平,于萍,王永明.世界旅游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55-58.

[9] EDWARDS D,GRIFFIN T,HAYLLA B.Urbantourism research:developing anagenda[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8,35(4):1032-1052.

[10] ALASTAIR M,MAXIM C.World tourism cities asystematic approach to urban tourism[M].London:Routledge,2021,152-156.

[11] HENDERSON J.Transport and Tourism DestinationDevelopment:An Indonesian Perspective[J].Tourism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17(3):199-208.

[12] 于萍.旅游城市世界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7(9):57-59.

[13] 章杰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旅游论坛,2021(5):117-125.

[14] 张凌云,程璐.北京旅游业在建设世界城市中的优势与不足:北京与巴黎等世界四大城市旅游发展差异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10(5):41-50.

[15] 魏士洲.会展经济发展对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1(5):113-116.

[16] 庞雪.世界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17] 张霄宇,柴慧敏.国内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3):40-45.

[18] 郭峦.旅游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J].商业研究,2011(12):181-186.

[19] 黄成.景德镇市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20] 刘倩.创新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关键点[N].桂林日报,2021-12-02(01).

[21] 江金波,唐金稳.国外旅游创新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7(9):215-224.

[22] 王毅,陳娱,陆玉麒,等.中国旅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和驱动因素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5):613-624.

[23] 江金波,唐金稳.珠江三角洲旅游创新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视角[J].地理研究,2018(9):1751-1761.

[24] 张佳仪.中国旅游产业创新与IP发展研究[J].中国旅游评论,2020(3):65-73.

[25] 周成.区域旅游创新研究:要素解构、能力评价与效率测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6] 田敏,刘晓燕.基于文化模式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及开发路径探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5):33-35.

[27] 刘佳,徐文强.碳排放约束下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时空分异与形成机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5):538-545.

[28] 陈伍香.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四宜”模式构建与路径优化[J].社会科学家,2023(1):65-72.

[29] 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2013(2):69-75.

[30] 宋瑞.创新研究视角下的中国旅游发展[J].社会科学家,2022(6):9-14.

[31] 蒋正峰,陈刚,尹涛.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18):105-112.

[32] 闵祥晓.珠三角城市群视角的中山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12):49-54.

[33] 陈倩,程晓曼,高翔.高铁建设与沿线企业发债成本[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1):57-75.

[34] 段德忠,夏启繁,张杨,高鑫.长江经济带环境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1(7):1158-1167.

[35] 胡豹,黄莉莉,许佳凤.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价与机制创新[J].浙江农业科学,2022(10):2183-2188.

[36] 邵超峰,高俊丽,赵润,等.基于SDGs及旅游竞争力指数的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以桂林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2):162-176.

[37] 李琳,曾伟平.中国城市公共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22(10):2760-2776.

[38] 李绍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素分析[J].南方农机,2023(9):93-99.

[39] 田少华,窦学诚,龚大鑫.甘肃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测度[J].科技与经济,2022(1):51-55.

[40] 王倩倩,孙梦阳,关海怡.亲子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珠海横琴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1):1281-1286+1295.

[41] 赵书虹,白梦,阮梦枝,等.云南省旅游资源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21(3):493-503.

[42] 张琦,曹蔚宁,延书宁.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2-123.

[43] 李秋雨,朱麟奇,王吉玉.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20(6):948-955.

[44] 张新成,高楠,王琳艳,李锦敬.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以红色旅游城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22(6):1927-1937.

[责任编辑:吕观盛]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桂林
桂林,美
桂林行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