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技巧

2024-03-31 17:27苗金霞
关键词:勾勒外貌贝多芬

苗金霞

阅读是收集信息,获得美感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进行交流,认识世界的创造性过程。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创造性表达自己的过程。阅读是基础,写作是目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从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中发掘出微写作资源是提升学生微写作能力的一个切口。

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富有特征的外貌描写,展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不屈精神,文章中凸显人物思想性格的外貌描写,在诸多外貌描写的片段中,堪称升级版,也是中学生学习外貌描写的绝佳典范。为此,详细研读了文中外貌描写的语段,我总结了“三笔勾勒写外貌”的方法,进而引领学生学习外貌描写。

首先,聚焦文中具体的外貌描写,有以下几点。

1.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2.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3.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人物的登场都有顺序的。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贝多芬的登场是从远到近的。首先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再从远处看到贝多芬身高在五尺左右,这是作者第一次见到贝多芬的初步印象;随着贝多芬从楼梯上走下来,作者看到了他衣服的颜色和纽扣;贝多芬不断迈向作者,他悲苦的脸、火样的头发、凝重的眼睛一一呈现在作者的眼里。这种由远而近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可以歸纳为:远写一笔——近写一笔——细写一笔。其实这种远近的顺序在人物描写中很常见,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登场,先听其声音,后看其人,再聚焦容貌,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描写人物更条理有序。

不仅远近距离不同,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字的详略也都不同。第一处抓住身高和双肩,勾勒出了一个人的整体轮廓,给人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是“总写一笔”;第二处描述了贝多芬的衣服和助听器,这不仅是距离上的远近,更是作者对贝多芬观察的进一步清晰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听力消失、不修边幅的贝多芬,这被称为“概写一笔”。最后,作者聚焦在贝多芬的脸上,将脸、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一描绘出来,细腻地展现了贝多芬在遭受失聪打击的情况下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这种细腻详尽的定格特写堪称“详写一笔”。所以我们把这种写法概括为总写一笔、概写一笔、详写一笔。从人物的整体形象到面部表情的细致描写,不仅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详略变化,而且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效果。

外貌描写的最终归宿是感知人物形象。重新聚焦最初的描述,仔细咀嚼,你会发现“身高五尺,两肩极宽”是对贝多芬的一种真实描述。“仿佛”一词所引领的则是作者由此引发的想象,可以说是一种虚写。在客观刻画人物的基础上,作者还写道:“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的起。”这显然是作者对贝多芬背负生命重担的一种主观评价。由此,可以将这种写法提炼成实写一笔、虚写一笔、评价一笔。这种写法也让人物瞬间从平面变得立体起来。

深入挖掘文章的外貌描写,可以发现第三处也同样运用着虚实相生的写法。如:“火一样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是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真实形象,可谓是实写;“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是作者看到贝多芬时不自觉的联想和猜测,显然是虚写。让读者认识到他只对音乐充满热爱,对自己的形象不太关心,甚至有点邋遢。“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则是作者透过极宽的肩、紧闭的嘴和方下颏的一种主观感受,结合贝多芬坎坷的人生,作者的这种主观感受就展现了贝多芬勇敢面对生命中苦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气质。也可以说是作者通过对贝多芬的仔细观察做出的精准评价。

在具体描绘了人物的外形后,看似主观的评价,实际上是作者了解了贝多芬的伟大,重新审视其外貌,自然而然抓住的人物独有的内在精神实质,这种有根据的调动主客观感受,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不仅可以勾勒出其姿态,更无声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甚至囊括了人物的生活境遇、个性气质、精神世界等。和文章中通过衣服的色彩、陈旧的感觉等细节来展现他生活的穷苦和不拘小节的性格是一样。

提炼上面三种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可以总称为“三笔勾勒法”。在众多的外貌描写中,三笔勾勒的描绘更为有条理,更能揭示细节,主客观感觉的融合也更能彰显外表孤独、邋遢的贝多芬内心却充满了激情和对苦难命运的不屈抗争精神,让伟大而又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更加突出。

当然,作者在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准确词汇和精妙的修辞运用也给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

综上所述,描写外貌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发掘人物性格的特征和精神的品质的过程,再加上客观描写为基础,辅以作者的主观感受,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借助外貌更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比直接写人物精神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阅读是输入,写作的输出。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在学习和借鉴典范之作的布局、遣词和构思的基础上,在课堂或课下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微写作训练,进而快速提高学生的微写作能力,何尝不是读写结合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微写作训练模式。

猜你喜欢
勾勒外貌贝多芬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亦远亦近贝多芬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用简单线条勾勒一个“王朝”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