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探索

2024-04-01 07:50斌,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胡 斌,占 柳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有三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要打破以往单纯依靠思政政治课来教育学生的固化思维,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

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1]非思政课程也要坚守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将显性教育即思政教育,与隐性教育即专业非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国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在“大思政”背景下走出自己的课程思政之路,是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大思政”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揉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时代,多级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美国不甘心其霸主地位逐步被削弱,它逐步调整以武力打击为主流的干涉他国内政的方式,而代之以意识形态渗透,包括各种腐朽堕落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输出,以各种利益策反懵懂无知青少年追求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来引发政治动乱,制造事端。特别是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爆发后,美国有意将疫情打上政治色彩,带上有色眼镜,有针对性地敌视,丑化他国,来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试图以此来缓解国内社会矛盾。很多国家就是因为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放松乃至忽略对国民的教育,导致人民思想出现混乱,甚至被敌对势力渗透策反,从而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直至国家动乱,最终受苦的是老百姓,毁掉的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背景之下,如果我们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没有坚守好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没有教育好我们的青年,没有培养好我们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那么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对课程思政的推进和落实既十分紧迫,更是十分必要。在风云诡谲的国际环境之下,学校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确保[2]我们培养的人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从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全国所有高校,都安排了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从课时上来看贯穿大学教育的头两年,从内容来看,先天性地包含了很多课程思政的元素。作为每一个大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具备着利用好课堂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大思政”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揉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需同时承担育人和育才的重任。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割裂开来,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要持续性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工作体系。

(一)教学前期——顶层设计角度

“大思政”是教育部对教育系统的整体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并落到实处。从制度方面进行确保。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厅、教育局,以及落实到高校。学校要在统筹各学科专业和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相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围绕上好每一节课这个关键之义,切实抓好教育教学这项最根本的工作。要求每位老师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理解、更能接受。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晓道理,明辨是非,开拓眼界,塑造品格,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二)教学过程——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角度

专业体育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思政素养。

1.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育人意识。传统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中也有若干思政元素的融入,但是将它置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模块,着重于便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引入思政元素,没有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课程培养中,体育教师受到客观环境和内在素质的制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将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割裂开来的两张皮的现象。部分教师觉得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工作,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是学生们从小就开始上思想品德课,进行了德育教育,为什么现在还要来进行专门的课程思政。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对思政理解过于片面的观点,比如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上课专门留出一点时间来喊喊口号,说一些正能量的话,不是什么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要深入理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非思政课程,也要坚守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将显性教育即思政教育与隐性教育即专业非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国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2.体育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到言传身教。体育教师要主动了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特别是要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的光辉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之下,很多国家的生产生活陷入混乱。而我们伟大的祖国,[3]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发挥高效的社会动员优势,时刻以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为首要关切,让世界见识了中国抗疫速度和中国共产党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油然而生的更是身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人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紧跟党的脚步,怀抱着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人才的初心和使命感,才能用专业知识教导学生,用爱国热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政治意识。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要做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引领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做好党执政兴国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让学生们多观察多体会,建国以来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共产党的伟大正确领导。[4]也要做好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让他们逐步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认可集体主义思想,在学校时认真学习,走上社会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家庭里注重良好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养成。

3.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中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水平。[5]体育教师除了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外,还需有技巧性地在教学中导入思政要素。当今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加之外国反华势力的思想渗透,使得学生们正确的三观建立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既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不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感到生动而不生硬,受感染而不是反感,有反思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教师从内容导入的时间,到说话技巧,教学情境设置都需要在课前酝酿好,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预判,对不当的思想倾向加以善意提醒,督促改正,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对正确积极的思想加以鼓励和赞赏,激发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的积极性。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灵活处理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传授的关系,不能将二者人为割裂开来。要避免生搬硬套地强行灌输思政知识,硬性要求学生必须怎样来想,怎么样来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而要善于观察琢磨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要以生动,尽可能有趣的灵活自然的方式导入。要善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喜欢关注新鲜事物,善用运用手机等工具,喜欢网络语言等,在上课前就要进行相应的学情分析。在语言表达上,要用学生能听得懂,愿意听的表述来交流。在具体操作上,可尝试以下方式:(1)讨论模式。可通过融入体育热点新闻,介绍知名体育人物和精彩体育赛事等,在师生愉悦的讨论中,进行思想教育。例如介绍奥运会中苏炳添9秒83晋级百米决赛,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荣耀事迹,还有全红婵的夺冠故事,来让学生思考,在高手如云的国际舞台上,为什么他们能拔得头筹。可以顺势引导出,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2)可尝试用故事讲述的方式。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端正其思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比如武术课上老师可以讲讲,一代宗师霍元甲和他的迷踪拳,他真正地将习练武术变成了保家卫国,其强身健体,激昂民族斗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还有喜欢电影中的李小龙,看他耍起双截棍来如行云流水般,真正将中国武术推广到了全球,让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焕然一新,是他让世界知道中国武术的魅力,知道中国功夫的强大。让学生们在兴致勃勃的谈论中,深化对武术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锻炼体魄的积极性。

要注重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要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6]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弘扬体育精神,[7]坚定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将学习和体育锻炼进行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通过体育教育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使得高校体育成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不懈努力的奋斗者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从该文件可以看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旦培养方向和价值引领出现了偏向,那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而这一切都不离开“大思政”背景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需要多调研、多思考、多分析,以活泼自然的方式,多讲中国故事,多讲中国学生能听得进的故事。

利用好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西方舶来品的体育内容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竞技类体育项目几乎统领了我国学校教育领域。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方面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竞争拼搏理念固然有其可取的成分。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的精神内核,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团结协作,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等精神催人奋进,凝聚人心。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大力发扬体现中国国情,弘扬中国文化的体育精神,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加以锤炼,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武术课,可宣扬霍元甲的抗击日寇的伟大民族精神;龙舟赛,可介绍屈原为国捐躯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结束后——评价及反馈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参照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来判定,看学生武术动作是否规范,篮球投篮能投几个,跑步速度如何等等单纯以有形数值来进行判定的方式较为片面。该模式忽略了应该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以及价值得到塑造等元素。在“大思政”背景下,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学工作导向,实施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综合体能表现等体育素养进行观测和考评,还应在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纳入思政元素的考核板块,注重观察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纪律规则意识、思想品行,顽强拼搏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是否有提高、有改善。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考核助推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保证思政教学效果。真正将立德树人,思政育人落到实处。考核方式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并举的方式互为补充。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督导评定,同行评定等。教学评价应该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把控,将学生的进步纳入考评体系,以有力手段确保思政导入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建设体育思政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学校各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配合,从教学评价、科研工作量认定、职称评聘等多方面设置配套措施进行保障,协助教师对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在教学评价上,除去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认定外,还可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思政育人效果进行测评。在科研工作方面,可设置思政教学成果项目、思政创新项目等,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同时针对部分体育教师欠缺思政理论修养的问题,开展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对子的形式,来一对一辅导,或者开展思政教育培训班、研讨班,鼓励体育教师走出去,拓展思政战略眼光,提升思政育人技能。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响应学校的思政育人奖励机制,要建立课程的思政团队,不要单打独斗,要建立组织,加入组织,对标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吃透,使得思政育人要求明确,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将教师的思政育人效果和思政育人素养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的体系中来,对思政育人效果突出的老师予以表彰和肯定。针对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工作表现,学校还可制定响应的奖惩机制,充分激发体育教师将思政融入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高校思政教学积极主动,效果良好的氛围。形成每门体育课程都有思政,每位体育教师都讲育人,所有的体育课堂都是思政育人渠道。

三、结语

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年轻人的意识形态渗透。他们通过各种文化媒介,向年轻人灌输享乐纵欲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腐朽堕落的生活理念。通过思想观念入手进行引导,诱导他们逐步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消磨他们的意志,妄图让他们沉迷于享受,摧毁他们健康的体魄。我们需利用好体育课程,多动脑筋,多想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体育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要利用好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深入挖掘并且精心提炼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在中华体育精神和美德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体育技能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重视锻炼的体育意识,巧妙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引领,以滴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思政教育。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自身育人意识和思政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及评价体系,将课堂内外,体育课和思政教育深度统一,高度融合,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掌握体育课程育人要义,实现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