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讲好湘潭籍航天英雄的故事
——汤洪波家乡媒体湘潭日报全媒体“神十七”飞天报道分析

2024-04-01 07:51李新辉汤俊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2期
关键词:湘潭日报社神舟

李新辉 汤俊

“湘潭在线”微信视频号发布的汤洪波相关作品

“湘潭在线”抖音号发布的作品《儿子飞天 父亲务农汤洪波父亲还种了120亩田》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于2023年10月25日上午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公布了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名单——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由汤洪波担任指令长。时隔2年,湖南湘潭籍航天员汤洪波重返“天宫”,再次执行飞行任务。

作为汤洪波家乡的地市级主流媒体,湖南湘潭日报社持续关注他的每一次出征。我们提前准备、精心谋划、深入采访、守正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细节感人的爆款,较好地展现了全媒体时代党媒人的担当与作为。截至2023年11月底,湘潭日报社共推出与汤洪波相关的原创融合报道80余篇,其中文字消息31篇、通讯9篇、短视频35条,微信海报、长图、H5等创意互动产品5件,全网总阅读量近1亿。

一、高位协调,团队协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全媒体运营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湘潭日报社启动了多轮改革,进一步加快了全媒体发展。

在这次神舟十七号相关报道中,湘潭日报社的融媒改革效果凸显。当提前获知汤洪波即将再次出征太空的信息后,湘潭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龙香玖紧急组织召开新闻周会,第一时间对这次报道进行安排部署;社党组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会上决定,由总编辑挂帅、抽派各路骨干记者,组成“汤洪波飞天”特别报道团队。会后,全媒体指挥中心就形成了全面的宣传报道方案,对团队的文字、摄影、视频记者和客户端、公众号等编辑的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大家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解决了过去“没有策划方案,采写打乱仗”“稿子上传了,编辑没及时审”“小编想要图片视频,却找不到现场记者”“视频产品推出来,少有人推送理会”等等问题。

新媒体产品要求既准又快,能抢在第一时间推发,往往能更好地吸引受众,主导传播节奏。微信视频号的算法主要是基于社交推荐和内容推荐两个方向进行推送。短视频发布初期,微信好友的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有助于视频进入平台更大的流量池,获得官方的重点推荐。地市级媒体的第三方平台账号,粉丝基数一般不大,第一波推送乏力,导致即使是好产品,也难获得好流量。湘潭日报在关于汤洪波的相关报道发布后,全体员工点赞转发,广泛扩散第一波传播,以最大可能触发平台推送机制,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效应。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效果非常明显。在湘潭日报社的官方视频号粉丝为1.6万、官方抖音号粉丝为18.6万的情况下,两个平台共发布有关汤洪波的视频35条后,累计阅读量超过5000万。

二、全媒发力,矩阵推进:极大满足受众对多种信息的获取

党中央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主力军、主阵地纷纷向新媒体平台转移的当下,融合报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宣传效果。湘潭日报社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流程创新、技术创新、内容创新优势,确保融合报道出新、出彩、出特色。

湘潭日报社积极推动单位内媒体融合,形成了报、网、微、端及第三方平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在2021年和2023年汤洪波两次“飞天”的报道中,我们根据传播平台的不同、定位不同和传播规律不同,推出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系列报道。

文字报道方面,湘潭日报社推出了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报道。第一,抢发先机。在“新湘潭”App发布快讯,报道汤洪波家人亲友集中收看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七号发射的现场图文消息。第二,做深文章。把“英雄航天员”汤洪波的成长故事、湘潭企业研发的航天员出舱脐带缆、航天座椅缓冲器,以及湘潭高校研发的“海牛Ⅱ号”不断刷新探海深度新纪录等本土元素相结合,聚焦科技创新在推动湘潭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策划并推出了深度报道《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看神舟十二号、海牛Ⅱ号等国之重器背后崛起的湘潭力量》,报道获得了湘潭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该稿件也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2021年度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奖重大报道奖。第三,丰富内容。在《湘潭日报》副刊上,刊登汤洪波初中班主任张佑君的文章《我与航天员汤洪波的三十年师生情》以及湘潭日报社小记者《写给汤洪波叔叔的一封信》等。这些报道,深入挖掘了航天员汤洪波的成长故事,有力增强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生动诠释了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提升了湘潭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短视频方面,我们根据新媒体平台“内容多、更新快、角度新”等特点,把新闻发布会、航天员与媒体见面等新闻资料进行二次加工,剪辑成了如下短视频:《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公布 湘潭籍航天员汤洪波担任指令长》《神舟十七号乘组指令长汤洪波 太空之心从未改变 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神舟十七号乘组指令长汤洪波寄语青少年》等,广大网友纷纷留言“汤洪波是湖南的骄傲、湘潭的骄傲”“向航天员致敬,为祖国点赞”。同时,采访团队负责人深入前方阵地,结合现场获取的一手信息,组织记者采访汤洪波的父母、老师、同学及其老家邻里群众,深入挖掘汤洪波的成长历程。“汤洪波特别喜欢打篮球,所以身体素质特别好,招飞时一次性就通过了”“他特别淳朴,做事不慌不忙”“他很关心家里,总是要我们两老歇着,不要干活了”“希望儿子在太空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完成好工作任务”……通过大家生动的讲述,我们制作系列原创短视频,如《神舟十七号发射升空 汤洪波家“沸腾”了》《神舟十七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母亲希望汤洪波平安健康 为国争光》等,为受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航天英雄形象。

微信公众号方面,湘潭日报社新媒体运营团队充分利用前方记者现场传回的图文、视频等一手素材,运用海报、长图、H5等表现形式,增强微信推文的趣味性、互动性,形成了多角度、立体化的传播。

三、抢抓时效,细节取胜:让纸媒打造视角独特的短视频

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多、渠道广、信息海量。针对这些特点,湘潭日报社在汤洪波“飞天”这一新闻事件上,明确了在确保采写权威报道的前提下,把让读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作为重中之重来安排布置。

2021年6月15日,当汤洪波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的消息传来后,湘潭日报社第一时间启动了特别报道机制,由摄影摄像部主任带队,多路记者前往汤洪波的老家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他的母校湘潭市第十七中学、云湖桥中学等地,成为最早一批采访其父母、老师、同学的媒体。

正是因为抢占了先机,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采访。在与汤洪波父亲交谈中,记者就挖到了“宝”:当年汤洪波收到招飞通知书后,欢喜得跳起来,自己在村口的小卖部买了一挂鞭炮,从大门口一路燃放进来。根据这个细节,我们制作了微视频《汤洪波父亲谈儿子的“飞天梦”:当年招飞成功 自己放鞭炮庆祝》,该视频在微信视频号上的点击量达到28.5万。当汤洪波的父母、亲友和乡亲们齐聚收看神舟十二号发射直播盛况时,我们安排一台摄像机横屏拍摄记录现场情况,一台手机,竖屏拍摄现场细节,并制作不同的视频产品。最终,我们拍摄到汤洪波妈妈“两次起身欢呼”“头一晚因为太兴奋、只睡了两个小时”等细节,在抖音上首发26秒的微视频《儿子“飞天前一晚” 汤洪波母亲兴奋得只睡了两个钟头》,点击量近300万;在“湘潭在线”App推出1分42秒的短视频《观看神舟十二号发射直播 汤洪波母亲两次起身欢呼》,该作品最终获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短视频现场新闻类二等奖,实现了流量与创优的双丰收。

与广电专业队伍相比,短视频制作并不是地市报社的强项,如何脱颖而出,是报人重点思考的课题。湘潭日报社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发挥文字记者感情细腻的特长,专注于寻找能与受众共情、共鸣、直通心底的话题。

2023年10月26日,汤洪波作为神舟十七号指令长,再次出征太空。消息传来,汤洪波的父母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回答很简单、低调。

如何才能打开话题?记者在汤洪波家仔细寻找与上次采访时的不同之处。最终在堂屋里发现了两份奖励证书:一份是汤洪波的“英雄航天员”奖状,一份是云湖桥镇发给汤洪波父亲汤海秋老人的“先进种粮大户”奖牌。记者又发现在外面的杂屋里堆放着满屋子的稻谷,这说明汤海秋2023年还种了田。儿子全身心追逐飞天梦、父亲扎根农村辛劳种田,于是,记者和汤父聊起了2023年还种了多少亩田、什么时候收割完的、收成怎么样。这些话题很快和汤父拉近距离,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今年种了120亩田,10月24日才收割完,今年的收成很好”。这些内容都被记者用手机记录下来,并制作成微视频《儿子飞天 父亲务农汤洪波父亲还种了120亩田》。最终该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超过340万,微信视频号播放量达到73万,在当天所有新闻报道中,成了一个爆款。

类似这样的独家短视频产品,在汤洪波的两次飞天报道中,湘潭日报在官方抖音号、视频号上共有13条短视频获得10万+。

猜你喜欢
湘潭日报社神舟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湘潭是个好地方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神舟十一号与
集体“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