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塑造研究
——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2024-04-01 00:52杨兴萍伍玲婧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思政

杨兴萍,任 洁,伍玲婧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0。青年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由于人生经验和阅历的欠缺,应对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不足,青年大学生对一些涉及政治和文化的社会敏感问题缺乏立场判断,对利益冲突较难建立合理的价值取向。高校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和塑造价值观的熔炉,大学生将在这里初步建立起稳定的价值观系统,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意。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以贵州师范学院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个性色彩突出的特点。但受社会转型、价值多元、虚拟网络等影响,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比,现实化和个性化取向明显。

(一)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观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信仰”[3],指的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在不同的政治层面上,坚持什么样的政治方向、保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以及树立什么样的政治追求。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69.56%的学生非常愿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4.39%的学生愿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3.27%的学生对是否成为共产党员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78%的学生不愿意入党。在对入党动机的调查中,81.39%的学生选择了追求理想和信念。在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基本路线等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了解中,61.83%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23.4%的学生选择很熟悉、很全面。说明大多数学生有强烈且正确的入党动机,愿意将党的宗旨作为自身的理想和信念追求。

(二)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观是影响个体的道德目标、支配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抉择和实际道德行为的重要变量,是价值观系统中关于社会及个人道德生活的部分。”[4]当代青年大学生在追求道德关系的平等时,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道德行为的选择更趋于务实。大学生对身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事迹的态度,53.08%的学生选择非常赞同,自己也会去做,43.61%的学生选择值得敬佩,但很难做到。对是否愿意帮助他人,79.03%的学生选择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愿意,14.19%的学生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5.78%的学生选择看心情,偶尔愿意,仅有0.99%的学生选择不愿意。

(三)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对人生最终目标的选择上,37.1%的学生选择家庭幸福,占比最高,20.21%的学生选择赚多多的钱,仅次其后,18.65%的学生选择事业成功,17.43%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做贡献,排行第四(见图1)。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74.32%的学生选择趋向于现实主义倾向,63.05%的学生选择趋向于多元化倾向,56.66%的学生选择趋向于个人主义倾向(见图2)。对于人的一生怎样才有意义,75.34%的学生选择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59.32%的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够了。说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呈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现实思想,生命价值趋向于个体本位。

图1 大学生的人生目标选择

图2 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

(四)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倾向。对于学习目标及其执行的问题,60.8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学习目标,但比较模糊;51.2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但计划执行不好; 28.88%的学生学习目标清晰;18.49%的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有明确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20.85%的学生选择知道未来形式严峻,但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努力;超过2%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且对未来悲观(见图3)。而关于学习目的,大学生的选择更倾向于对自身发展的关注(见图4)。

图3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图4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

在对参加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的目的上,78.77%的学生选择了加素拓分,78.16%的学生选择丰富大学生活,77.25%的同学选择锻炼实践能力,34.97%的学生选择为同学服务。

(五)职业价值

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进行调查时,关于自己最欣赏的哪一类人,70.47%的学生选择了科学家,54.49%的学生选择了政治家,47.68%的学生选择了商界人物,26.2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

对于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艰苦的地区或基层就业,40.94%的学生选择比较愿意,21.84%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29.91%的学生选择一般。对向往的生活方式,27.74%的学生选择小康生活,24.7%的学生选择有钱又有闲。在考虑选择理想职业最重要的因素时,30.59%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空间大,26.6%的学生选择薪水高低,26.26%的学生选择工作稳定,强度不大。说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仍然趋于保守,更倾向于选择稳定且工作强度不大的工作。

二、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慢慢确立起来的。”[5]39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呈现的状态不同。从外在来说,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朋友及媒体信息等的影响。从内在来看,个人认知、情感、意志等都对价值选择产生影响。

(一)外在因素

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认为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教育(83.49%),然后依次是学校教育(78.58%),朋友圈子(51.4%)和媒体信息(49.53%)。此外,社会文化作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以悄然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在对个人业余时间的分配的调查中,46.96%的青年大学生选择每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网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以上。可见,大众传媒对青年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在逐渐加深。网络媒体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传播高效化、教育途径多元化的同时,虚拟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价值的工具化、娱乐化加剧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网络意识形态监管难、风险大,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新的困难点。当代青年大学生主要为00后,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物质条件相对丰裕,但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父母陪伴较少,导致价值观呈现出更多的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倾向,现实化与个性化取向明显,道德价值取向趋于与利益倒挂。同时,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也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目标设计功利、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等特点。

(二)内在因素

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思想观念体系,包含了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态度,是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主体特征,都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主体特征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在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不同个体对于外在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不同主体的内在心理发展水平也形态各异,价值观的形成也烙上了主体一系列的特征。就个体而言,认知水平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源,情感体验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依据,意志调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保障[5]63-65。大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认知程度、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及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将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6]要做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工作,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领会到位、落实到位。要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要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守正创新,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学生工作新体系,打造文化育人新品牌,拓展社区育人新场域,筑牢网络育人新载体,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7]。调研中,对于“您一般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对党的认识”,89.53%的同学选择了“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于排名第二的“网络、电视、广播、报纸”近10个百分点。可见,建设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加强课堂思政,是加强大学生价值塑造的主渠道。

一是打好组合拳,讲好思政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突出“三个贴近”。第一,贴近实际。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教改项目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品牌建设、“金课”“金师”建设等为契机,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将教学话语体系从天边拉到身边,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第二,贴近生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既要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要能关注学生的公共生活,要运用现实的活问题、活思想、活理论、活生生的人和事引领学生。在思政课中进行课程群建设试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共同体课程资源,让思政课既能修身养性又能增长智慧,既能为人生奠基又能助之出彩。第三,贴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成长规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要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教学素材资源库、特色教学案例库、精品示范课程库等,以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发展。

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专业、教材和管理机制体系之中,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的大局出发,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优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协调前行。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统领,在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在继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激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增强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增进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二)构建学生工作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9]。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内容丰富、牵涉面广、复杂而不易。由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仅凭借一种方式或单个渠道,很难保障整体效果,也很难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和优质化。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的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融合的“两融合、八工程”学生工作体系建设,是深入推进大学生价值塑造工作的保证,具体如下:

一是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创新学生教育和管理服务新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数字思政育人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筑牢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推进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两翼一体” 融合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推进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两翼一体”融合教育。聚焦学生毕业要求,构建和完善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指导与服务,学业生涯、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的成长指导与服务体系,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和活动课程化建设,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

三是推进“立志勤学”筑基工程。坚持立德树人这个育人根本,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落脚点,落实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发展定位,从领学、励学、辅学、促学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机制,构建工作体系,增强学风建设工作实效,营造勤学乐学的学习风气。

四是推进“成长发展”赋能工程。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着力搭建办学治校各领域、人才培养各方面、教育教学各环节联动整合的育人平台,践行“一线规则”,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推进“青春健康”护航工程。依托学校贵州省高校青春健康教育基地(青春健康俱乐部),持续推进基地内涵建设,壮大学校青春健康教育队伍,优化学校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大中小一体化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打造学校青春健康教育品牌。

六是推进“为人师表”孵化工程。持续推进和优化“培根铸魂有高度”“课程育人有效度”“队伍建设有精度”“实践育人有深度”“网络育人有广度”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度工作法”,不断建立完善思政工作队伍培养教育和奖惩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育人育才能力。

七是推进“国防特色”强心工程。持续优化学校以国防教育为主体,以大学生征兵和日常国防教育活动为两翼,创建教育资源,创新多维载体,创强育人队伍的“一体两翼三创”国防教育工作体系,推进征兵工作站内涵建设,持续开展预征班建设工作,打造国防教育青年文化品牌。

八是推进学校“印山青年”培育工程。坚持“五育并举”,着力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校园文化,融德、智、体、美、劳育功能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全覆盖、立体化精准开展入学、毕业系列教育引导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立足贵州、放眼世界的“印山青年”。

(三)打造文化育人新品牌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和途径。校园文化要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突出学校特点和优势,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校园文化品牌长期规划和培育,重视品牌内涵建设及价值,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面的育人体系,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润物无声”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滋养[10]。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统一思想、激发动力,以学校“印山青年”团青品牌打造为“重心”,以共青团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三个维度为导向,构建“一心三维五环(工程)”的校园文化矩阵育人共同体,着力推进五个工程建设,具体如下:

打造“红色印山”领航工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共青团抓思想政治引领新格局。

打造“活力印山”强基工程,深入贯彻从严治团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让组织活力在基层持续释放。

打造“青春印山”建功工程,以“聚力”为导向,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为青年学生人生出彩搭建广阔实践舞台,奏响青春建功新时代最强音。

打造“魅力印山”美育工程,全方位实施美育路径,多层次推进青年学生美育修身,涵养青年学生文化艺术底蕴。

打造“聚力印山”青护工程,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充分发挥团学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四)拓展社区育人新场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打造学生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是新时代围绕青年、关照青年、服务青年的重大探索性实践。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把“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体布局。以服务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拓展空间,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建强队伍,优化机制,丰富和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内涵,构建校院贯通、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推进的育人格局。将学生社区打造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成长赋能、安全护航的“三区一高地”,即:

党建领航,建设价值引领“示范区”。强化组织领导,践行“一线”规则,建设功能型党支部,开展朋辈示范,积极探索建立协同融合、互联互通的党建引领育人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育人路径,将社区打造成“党建领航”“师生共融”“五育并举”“党团联动”的党建引领新阵地。

文化浸润,建设优质文化“体验区”。优化学校“一基地+两中心”,推动“文化浸润工程”,增强“五育”并举合力能效,建设学习共享空间,丰富社区、楼宇文化,强化“互联网+校园服务”,营造良好社区育人环境与氛围,在对学生“沉浸式”教育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育人实效。

力量下沉,建设成长发展“赋能区”。贴近学生生活——辅导员、班主任进学生社区;拓展育人渠道——专业教师进学生社区;发挥“四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功能,学生组织进学生社区;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建设国防教育基地。让教育者在与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工作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协同联动,建设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加强心理朋辈小屋建设,优化学生社区生活环境,推进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警校联动,精准对接学生实际需求,满足社区学生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切实为广大同学营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服务广大同学成长成才。

(五)筑牢网络育人新载体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推进网络育人的工作指南。网络育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数字赋能,推进媒体融合,汇聚网络育人资源,激发网络育人力量,探索特色鲜明的网络育人之路。

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化学工平台建设,把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贯穿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系统打造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体化智慧工作管理平台,提升学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推进“云社区”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精准育人为目标,打破育人时空界限,以大数据赋能学生成长发展。

三是推进“VR重走长征路”体验平台、VR微党课等VR思政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增强思想教育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

四是深化易班平台“356体系”建设,将易班平台打造为体现学校特点和符合学生需要的学生网络思政展馆和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五是优化各类学生工作官微、抖音平台等内容供给,运用生动的新媒体话语和形态吸引、引导年轻人,以网络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互联网+德育”新模式。

四、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工作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次立体、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