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的探索研究★

2024-04-02 08:24曹方方张国花
山西建筑 2024年7期
关键词:八路军总部旧址军工

曹方方,张国花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1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历史脉络探寻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八路军由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率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由陕西省韩城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以山西为依托,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华北人民抗战[2]。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但为了坚持持久抗战,适应八路军迅猛发展的需要,必须确保有源源不断的军火补给。在此背景下,八路军总部于11月在晋中市和顺县石拐村召开干部会议,提出除每个师外,各旅各团每个游击支队以及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随后,各根据地相继创办了一批小型修械所、炸弹厂[3]。1938年4月初,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围攻,调集了3万余兵力,分九路进攻。八路军和山西新军迅速组织起反击。八路军采用了广泛的游击战略,成功将一支敌军部队围困在武乡县长乐村地区,歼敌1 500余人。随后,各路敌军相继被迫撤退。4月下旬,日军的九路围攻被彻底打破。整个反围攻作战中,八路军共歼敌4 000余人,收复了18座县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4]。这场战斗为确立一个稳定的军火制造基地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航拍图见图1。

1938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以“统一领导 集中生产”的方针来管理分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各随军修械所。为此,总部派遣总部第四科副科长徐长勋筹办制造步枪的兵工厂,厂址选定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同年9月,总部第四科先后将技术工人较多和设备较好的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修械所、一二九师补充团修械所、豫晋游击支队修械所以及一一五师供给部修械所的部分人员,共计300余人,集中到榆社县韩庄村组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代号为“流动工作团”[5]。最初,该修械所由徐长勋兼任所长,后由程明升接任,并由张广才担任政委。修械所装备有12马力蒸汽机和3节卧式锅炉各1台,还有车床、刨床、钻床等金属切削机床7台,设置有机工、钳工一、钳工二、木工、锻工等5个工作部门。修械所成立后,总部首长高度重视生产步枪。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多次亲临韩庄村指导工作。1939年,总部修械所开始试制七九步枪。起初,手工方法造枪工人出枪快,但这种手工方法造出来的枪尺寸不一,零件不能互换,射击不准,后来逐渐被机器造枪方法所替代,截至1939年4月,总部修械所员工数量已达到403人,不仅顺利完成修械任务,还每月生产60余支步枪[6]。

1939年夏,随着太行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朱德指示时任军工部部长的刘鹏扩大总部修械所的造枪规模,为避免敌人破坏,经左权亲自勘察,工厂迁至更为隐蔽安全的黎城县水窑山黄崖洞重新建设,就此韩庄修械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多重价值剖析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见证了太行军事工业的历史性演变,从简单修理到复杂制造,从零散流动到有序固定厂址,从小规模手工到大规模机械化。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太行军事工业的蓬勃发展,更承载着军工体系的深刻进化。保护和传承这一旧址,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太行军事工业历史的认识,也能唤醒人们对军工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深切敬畏,为国家的军事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和活力。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见证了军工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自己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人间奇迹,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步枪,成功应对了武器装备匮乏的困境,这既是对军事科技的积极推动,也彰显了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潜力。这一历史实践展现的不仅是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更展现出坚定不移、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旧址通过展示军事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激发党员们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同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珍惜和发扬先辈的奋斗精神,培养扎实的历史观和责任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作为一处极具代表性的军工遗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也具备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潜力。通过将该旧址开发成为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吸引游客深入了解抗战时期军工建设的历史,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相关的旅游服务、文化教育项目等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多元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和产业链的增长,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3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建筑布局解读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地理位置优越,坐落于晋中市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地处榆社县和左权县的交界,是当时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且紧邻煤矿,交通运输方便,符合兵工厂建设的理想条件。该旧址现存修械所、军械库、冶炼车间、加工车间等共计11处院落,分布在整个村落,均为民国时期建筑。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总平面图如图2所示。

旧址院落从西至东依次为政委张广才办公、住宿处,原为二进院落布局,主院现存北房、西房、大门,东房、南房为新建。北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双层建筑(见图3),西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见图4)。偏院现存西房,面阔九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副厂长韩忠武办公、住宿处,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东房、南房、大门,北房、西房为新建。东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建筑。南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警卫处,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西房、东房、南房、大门,北房为新建。西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建筑。东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建筑。南房(大门),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建筑。

徐长勋办公、住宿处,原为二进院落布局,目前一进院除大门外,其余建筑屋面基本坍塌,二进院现存北房、东房,西房改制。北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双层建筑(见图5)。东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木工车间,现存北房,面阔六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军工食堂,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北房、西房、南房及大门。北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建筑。西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南房面阔四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铁匠冶炼车间,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仅存北房,北房面阔六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建筑。

军械加工车间,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北房、东房。北房面阔七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东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警卫班居住处,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北房、西房。北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西房面阔四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军工铁匠住所,原为二进院落布局,一进院现存大门及南房,二进院现存北房、西房、大门,东房部分改制。北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西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军工宿舍,原为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北房、西房,北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建筑。西房面阔二间,进深二椽,单檐悬山顶建筑。

修械所是依靠山体形成的石砌平台,坐北朝南,平台呈圆弧状。

军械库的入口位于修械所东侧,为单孔石券窑洞,内部用于存放枪支弹药。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灵活利用农民住宅和村中庙宇作为厂房和宿舍,实现了“藏厂于民”的策略布局,强化了其在环境中的隐蔽性和机动性,确保了修械所近一年时间的正常运作。1939年修械所撤离,旧址逐步恢复居住功能,之后部分村民迁走,房屋空置。

2017年,榆社县文物局出资对军械库及修械所厂房保护墙进行维修;2019年,榆社县武装部出资对军械库进行维修;同年,榆社县文旅局出资对八路军演出台进行了维修;2020年,山西省文物局公布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为山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韩庄修械所旧址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月核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同年,市县级经费对4号院正房进行保护修缮。目前部分旧址尚未进行修缮,部分建筑存在坍塌现象,整体保存状况一般。

4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保护利用思考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拥有多处遗存院落,但由于旧址地处乡村,部分产权归属个人,导致多个院落建筑存在残损严重或被改制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市县资金对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但仍有大部分遗存未能得到妥善保护。2015年,榆社县政府和长治淮海集团联合出资,在村东原学校旧址新建了八路军总部兵工纪念馆,然而,纪念馆展陈方式相对单一,内容较为单薄,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些因素制约了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的利用和发展。

保护利用好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对于军工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军工精神的传承至关重要。通过细致研究当前的遗址状况,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旧址的保存现状,制定修缮计划,尽快进行修缮,避免进一步的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同时,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交通布局进行优化,提升文物本体安全消防等级,确保文物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2)产权关系是制约旧址保护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部分旧址产权归属为个人,而个人利益追求与旧址保护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和法规制定,鼓励个人与保护机构合作,创造共赢机制。例如,提供税收优惠和经济补贴,促使个人产权旧址与保护机构协作。同时,建立清晰法规框架,规范产权交易和保护责任,确保产权人获得公平经济回报。只有在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价值和产权合理性的基础上,旧址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深度挖掘旧址的历史价值是对旧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保护。参观旧址不仅是为了欣赏历史的痕迹,更是为了通过这些遗存深入了解军工战士历经千难万险,创建人民军工的光荣历史,汲取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指引当代人不断奋发向前。

4)在旧址修缮后,多样化的展陈策略是极具可行性的。部分旧址可以考虑进行场景复原,还原当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通过摆放适时的装置、展示军工设备、人物模型等手段,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军工战士的辛勤劳动和工作环境。此外,需提升纪念馆展陈,通过丰富展陈方式,利用如投影、屏幕、音视频、虚拟现实(VR)等多媒体技术,为参观者提供更丰富的互动体验;扩展展陈内容,包括军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军工从业者的故事以及军工对社会的影响等,使展陈更具深度和广度。

5)产学研相结合,与中小学校深度合作,开展游学活动,促进知识传递和学科交流;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开展军工历史相关的科研项目,推动军工技术、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6)探讨旧址周边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引入策划并设计与军工历史相关的文化旅游项目,包括主题游览路线、军工体验活动等,使周边地区形成与军工遗址相关的独特文化氛围,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

7)加强旧址的宣传推广。可以通过设立军工遗址专题网站、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相关资讯、制作宣传视频、定期举办军工主题活动、与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深度报道、参与当地旅游推广活动等形式,增加曝光度和知名度。

8)充足的经费是推动旧址保护利用的重要保障。首先,《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7]。因此可以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支持。其次,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灵活可持续的军工遗址保护资金体系,例如文化基金设立、公益活动筹款、合作项目引入等方式,确保军工遗址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

5 结语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军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刻而丰富的军工历史记忆,是我们窥见当时军事、技术、文化的独特窗口。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在军工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及历史贡献。然而旧址在保护利用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如修缮不足、产权归属、展陈单薄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层次的方法,包括制定修缮计划、解决产权问题、深度挖掘历史价值、丰富展陈方式和内容、与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探讨周边的开发利用、加强宣传推广,并确保充足的经费支持等。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及类似遗址的保护利用。同时,也呼吁大众积极关注和支持军工遗址的保护工作,共同努力,让这些宝贵的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八路军总部旧址军工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走进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
军工大检阅
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