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模式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2024-04-02 08:25王薇薇刘破浪沈守云廖秋林
山西建筑 2024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环境课程

王薇薇,刘 晔,刘破浪,沈守云,廖秋林,廖 珂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2.湖南省自然保护地风景资源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0 引言

信息革命促使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与自媒体环境下成长,他们具有比以往更加开放的思想以及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其特有的社交媒体自信、自我实现需求等特征让他们渴望探索新领域,并希望通过学习获取综合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工作中知识传授的挑战与颠覆。因此,高校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回应新一代学生的诉求,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系和情感素质,是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环境心理学教学的应用优势

1.1 环境心理学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环境心理学以解决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具有跨学科、强理论、重应用、学科更新较快的特征[1]。

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心理学是设计原理的重要内容,对设计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课程理论性强,环境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包括:

1)课堂形式采用单一的“言传式”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2)教学内容以环境心理的发生过程“环境-心理-行为”为逻辑顺序,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被动输入较难引发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学习体验感较差。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与设计课程联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环境心理学对设计实践的理论支持。

1.2 问题式教学的特征及优势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最初源于20世纪中叶北美医学院的教学改革,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问题式教学因重视学习者的实际活动和实践,侧重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活跃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科学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6]。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环境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优化的路径。通过问题式教学的应用,能促使教师基于项目构建课程内容架构,丰富教学活动与方法,转变教师在课程中的中心角色,并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环境心理学课程问题式教学策略

2.1 教学内容——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设计是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教研团队应积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即时更新教学内容。本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在相关网站收集学科发展动态,整理关键词搜索并下载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学习与分析。至2023年2月,团队从CNKI网站收集论文3 727篇,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相关论文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共11类环境心理学相关主题。

从主题及高频关键词的时间轴线分析可知:

1)环境心理学的三大传统应用领域包括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虚拟现实则作为学科应用的最新领域在近年“元宇宙”的概念中越来越多的被提及。

2)环境感知、审美、行为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经典的研究方法包括城市意象与认知地图,而空间句法、大数据研究是近年被重视的新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空间的环境体验是目前研究的新热点,传统现实物理空间的相关研究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也出现回暖。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融入虚拟空间这类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空间句法、大数据等新的研究方法。

2.2 学情分析——新生代学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者

2000后出生的新一代学生,一方面依赖计算机网络、自媒体,对前沿高新科技具有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注重学习的体验感,大部分同学对心理学有一定兴趣,但对纯理论的知识学习自主性较弱;与此同时,新一代学生虽然在“面对面”社交的退缩性显著,但是其与世无争的外表下藏着比以往代际更加强烈的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基于学生的特质,应以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思路,尊重学生为前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注重学习体验,加强课堂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构建情景式实践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

2.3 问题设计——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探索

2.3.1 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将实践探索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手信息,通过学习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理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与思想;促进学生将原理运用到环境设计的实践中。

2)方法与技术学习目标:掌握传统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关注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探索新技术、新方法。

3)能力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参与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2.3.2 基本原则

1)内容整体化。不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通过问题的组织将知识进行统筹。

2)理论体验化。打破传统的从心理到行为的讲授顺序,不过分强调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与设计课程进行联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总结、验证经典的环境心理学理论知识。

3)学习探索化。不因循守旧,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学习最新研究方法技术并进行创新。

2.3.3 问题体系构建

1)问题类型划分——体验到探索。依据环境心理学的特性,将问题划分为两大类型:体验反思型、研究探索型。体验反思型问题适用于环境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如格式塔、生态知觉理论、透镜论、城市意向等。经典理论通常与心理学联系紧密,单独依靠讲授相关知识点略显枯燥,但如果通过问题贯穿教学,用实验加强认知,让学生从自我的感知与认知中去总结理论则会大大提升学习的效果。研究探索型设计用于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如认知地图等。课程通过实践让学生验证传统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思考传统方法的局限与不足,探索新的解决方案,甚至进行方法的创新实践。

2)问题体系组织——显性到隐性。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遵循着环境—感觉—知觉—认知—行为这种从隐性心理认知到显性行为的顺序。这个顺序并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与消化。问题式实践教学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从人的显性行为反推隐性认知,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学改革从“行为-认知-知觉-感觉-环境”这一基本线路出发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组织(见图2)。

教学团队经过研究,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分为“退缩行为”“前进行为”“定位行为”“延伸行为”四大类型,并以此重组课程相关理论与知识的逻辑关系。每一种类型的行为都与体验型、探索型的两类问题实验相链接,并包含着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技术和方法。退缩行为与前进行为是基于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环境行为。其中退缩行为源于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所激发的情绪体验,是人际交往的底线。前进行为是退缩行为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所发生的交往行为。定位与延伸行为是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意象世界的交互行为。其中定位行为是物理空间在人脑中的虚拟映射,而延伸行为则是人在可视化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表现。

最后,通过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和设计课程的作业进行联动,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实践体验-知识与理论学习-探索研究方法-设计实践-巩固知识与理论”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与分析中开展学习。

问题的组织构架如图3所示。

2.4 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中心

为了实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围绕教学的问题体系,从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完善。

2.4.1 教学组织

1)课前督导自学。围绕相关设计问题,课前通过发布学习资料、课前练习,促使学生完成课前自学,并引发学生思考。2)课堂教师讲学、师生研讨、生生辩论。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现场对峙和复盘总结,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说明、提问、辩论等)、文字表达能力(文字选取、文字组织、文案等)、图形语言表达能力(手绘、电脑绘图等)以及共情能力。3)课后研讨辅导。在课后通过对课程相关知识、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2.4.2 教学资源

以教材为基础,将网络教学平台、公众号、短视频、辅助书籍等资源相互结合,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选择。

2.4.3 教学评价

课程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从多维度审视自己教学成果。通过学生以及教师的反馈讨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记录和总结,及时优化教学设计。

3 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经过3年教学改革,结合课程团队教师及18级—20级风景园林专业同学的教学回访可知,问题式环境心理学教学改革在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上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1)教学效果上,学生课堂活跃度与参与度较高,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较为肯定,教学沟通效果良好(见图4)。

2)学习效果上,问题式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对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较好。通过实践,学生提升了自我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加强了社会责任感(见图5)。

4 结论

问题式教学适应了学生的需求,也适应环境心理学课程的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了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好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1)解决了“言传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刻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未能实现教学相长的问题。教学改革实现了学生中心,提升了课堂的体验感,激发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寻找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决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沟通与表达能力不足、课堂评价单一、未能实现全面教学的问题。团队协作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了对伙伴关系的认知。多元的评价模式也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了沟通,让教师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

3)解决了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学生从实践中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而设计课程的联动又加强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更好地达到了环境心理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问题式环境心理学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专业升级的加速,要求课程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包括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此外,课堂辩论组织、课堂评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以达成更好地研究效果。

猜你喜欢
心理学环境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