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4-04-03 06:26王生王向红王开峰史娟张建和袁丽霞
系统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正骨腕关节桡骨

王生,王向红,王开峰,史娟,张建和,袁丽霞

酒泉市中医院,甘肃酒泉 735000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老年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常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临床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将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中医正骨手法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中已取得显著成果,有助于患者骨折愈合,但单一中医正骨手法仍会因患者年龄、骨折程度等因素影响而临床效果[3-4]。有学者指出,骨折端血供是影响骨组织生长的重要因素,故为促进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并加速骨折断端愈合,改善骨折处血液循环十分必要[5]。筋伤膏是常见的中医外敷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材碾碎加蜂蜜等制成膏剂,外敷于患处而发挥治疗作用,组方中当归、红花、川芎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等功效,与中医正骨手法相结合,可提高疗效[6-7]。本研究选取2018 年3月—2020 年3 月酒泉市中医院收治的100 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 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挂号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50,西医复位)和观察组(n=50,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观察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60~71岁,平均(63.51±1.02)岁;骨折原因:跌伤23 例,坠落伤20 例,车祸伤7 例;骨折部位:右侧27 例,左侧23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龄61~69 岁,平均(63.42±1.03)岁;骨折原因:跌伤23 例,坠落伤21 例,车祸伤6 例;骨折部位:右侧28 例,左侧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2023-056)。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确诊;受伤至入院时间≤2 h;符合手法复位适应证者;均为单侧骨折者;年龄≥60 岁;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认知功能障碍者;为发生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并发症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既往骨折等相关疾病史者;伴腕部占位性病变者;心、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合并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复位。取仰卧位或坐位,于骨折端注入利多卡因麻醉,起效后由一名医生握住患者的近肘关节处,另一名医生握住患者患手行掌屈指偏复位,时间为5 min,复位后选择小夹板固定,后用绷带包扎,用三角巾固定悬吊于胸前。

观察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治疗,将患者肘部屈曲90°,由两位医生对患者前臂进行牵引,其中一名医生固定前臂中部,另一名医生将双手拇指对桡骨远端背侧紧压,其余手指托提桡骨近端掌侧,牵引开发生重叠移位的骨折块后立即掌屈尺偏,然后内旋腕部,完成复位。复位后采用筋伤膏外敷,组方桃仁15 g,红花15 g,当归15 g,生地黄30 g,川芎15 g,赤芍15 g,三棱30 g,莪术30 g,三七30 g,全蝎30 g,将上述中药研成细粉,加蜂蜜调和制成膏剂,将其涂于10 cm×10 cm 纱布上,厚度约2 mm,外敷贴于患处,连续外敷7 d 后换药1次,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于治疗3 个月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评价疗效。显效: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骨折完全复位,腕关节功能恢复;有效: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复位良好,腕关节功能轻微受限,患处偶有痛感;无效:患者复位不佳,愈合不良,腕关节活动仍未改善;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临床指标。记录住院时间、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统计患者治疗3 个月后的骨折愈合时间。

疼痛情况及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8]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值区间0~10 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采用改良加特兰德-韦利评分(Gartland-Werley,GW)[9]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腕关节功能,优秀:0~2分;良好:3~8 分;中等:9~14 分;差:≥15 分。

腕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对患者治疗前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所测数据越高,表明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越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临床指标、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d]

?

2.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GW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 评分、GW 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GW:改良加特兰德-韦利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4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腕部骨折类型,老年群体可因骨代谢异常、骨质改变等发生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范围常见于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30 mm 处,以疼痛、腕关节活动障碍等为主表现,若未及时治疗,将影响患者腕关节活动度,降低生活品质[10-11]。目前西医针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治疗仍以常规切开复位、夹板内固定术等干预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多为老年群体,骨质脆弱,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腕关节黏连、骨折愈合不全,患者恢复不良[12]。区别于常规切开复位等西医治疗,中医正骨手法更为保守,操作简便,不仅可复位骨折部位,还能起到一定固定作用,能更好地维持骨折端稳定,但部分患者复位后骨折处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肿胀感及疼痛感[13]。在中医理论学中,骨断筋伤是引起骨折后肿胀、疼痛的主要因素,患者骨折后血溢脉外,容易聚集于皮肤腠理处,使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患者骨折局部发生疼痛、肿胀等,故治疗也应以活血化瘀、消瘀通络及行气止痛为主[14-15]。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8.00%)(P<0.05),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更短(P均<0.05),提示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康复。符通[16]研究表明,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的总有效率(95.74%)更高,与本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推测与本研究在中医正骨基础上,还联合筋伤膏治疗有关。中医正骨手法不仅能更好地对骨折断端部位进行固定,还能对固定夹板灵活调整松紧,同时中医正骨手法还能对骨折断端的稳定度有显著的维护作用,辅以筋伤膏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接骨生肌。筋伤膏为本院自制的外敷药,组方中红花、当归为君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生地、川芎为臣药,可凉血止血、消肿止痛;赤芍、桃仁、三七为佐药,可清热化瘀、疏通经络,全蝎、莪术为使药,可镇静止痛、破瘀行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生肌之功效,而外敷筋伤膏可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能充分发挥药效,与中医正骨手法相配合,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改善腕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进一步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 评分、GW 评分更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更高(P均<0.05),表明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可缓解疼痛度,改善腕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究其原因,将中医正骨手法与筋伤膏外敷相结合,共同用于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治疗中,可互相补充、合作增盈,进而加速腕关节功能恢复,缓解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应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可促进康复,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正骨腕关节桡骨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腕关节损伤新技术学习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