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智慧:为教育家造就人才定基

2024-04-06 09:26吴凯丽
关键词:润心因材施教育人

吴凯丽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4)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又一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36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起着“压舱石”式奠基作用。教育家与广大优秀教师是教育行业与领域的佼佼者,发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智慧是生命体所具有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对人的认知力、判断力、分析力等的综合表征,在实践中往往通过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彰显。育人智慧是教育家在遵循教育目标、积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集成创新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能力。育人智慧指向理性、能力和伦理三个维度,其既是对教育理论的深刻感悟与教育规律的理性遵循,又体现为教育实践中通盘驾驭教育过程的综合能力,还蕴含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一、“启智润心”育人智慧的内涵旨要

启智润心是教育家与广大优秀教师培养造就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育人智慧。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这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全体教育者的勉励与期望。启智润心包含“启智”与“润心”两个维度。“启智”意指启迪智慧、开启心智,注重以文育人、以理服人。“润心”意指浸润心田、滋养心灵,注重以德化人、以情感人。启智润心即教育者追求“授人以渔”的教育境界,秉持“主体间性”教育理念,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旨在实现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育人模式与理念。

(一)追求“授人以渔”的教育境界

教育不是一个机械灌输的“授—受”过程,而是包含着情感沟通、思想互动以及价值传导等。教育者通过启迪智慧、滋润心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渴望,切实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实现从“要学—会学—爱学”的进阶转变,在学习中感受到一种获得感与幸福感,最终达至“不教胜有教”的教育效果。

启智是基础,即开启学生的心智。一是启智以促学。教育过程首先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但学生绝非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一定知识架构的能动的人。教师注重对学生“启智”,使其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迁移,进而在认知基础上顺应出新的图式,并构成其接受新的知识的前提与基点。二是启智以省思。教育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来体悟,并通过习惯性地复盘反思以调适优化。教师通过“启智”,打开学生思维限阈,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高阶的思维方式,为其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启智以乐研。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器”与“加油站”。教师通过“启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渴望,使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乐于求索、勇于开拓,通过深钻细研收获强烈的获得感与满足感,进而萌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动力。

润心是关键,即滋润学生的心田。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旨在实现教育双方的共情与共鸣。一是灌注真情以润心。教育过程饱含着情感的联系与流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灌注真情,使学生体会到自身情感被唤醒、被点燃、被关切,则会产生“在场感”而非游离感,进而拨动与激活学生的思想接收触发器,积淀起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移情换位,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二是价值示范以润心。教育过程伴随着精神传递、价值引领与观念扬弃。教育家与广大优秀教师不仅是合格的“经师”,更是优秀的“人师”,是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者、传播者与示范者,通过价值引领、熏陶示范、正面引导等方式对学生心灵进行匡正指引,引领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三是文化濡染以润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表征为一种“文化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3]193教育家与广大优秀教师在宏观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自觉、中观上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质、微观上培育优良校风学风,使学生的心田在无形之中接受高品位文化的濡化习染,心灵境界得以提升。

(二)秉持“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育人智慧得以形成和彰显的内核,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秉承的“形而上”思想原则。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秉持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架构起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打造生动和谐的教育场域,于自然而然间实现教师与学生思维的共奏,延拓了教育的意义空间。

一是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适当的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顺藤摸瓜”达至新的认知基点。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启一发”。即在学生现有学情的基础进行一个问题的启发,使其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从而在现有基础上向前一步;再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启多发”,即甄选出一个问题,可以是所讲章节提纲挈领式的关键问题,也可以是多数学生思想存疑的难点问题,亦或是关联众多知识点的复杂问题等,以此作为“牛鼻子”激发学生从多维角度、多重视角进行探赜索隐,促使其形成全面的、深刻的、立体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逐启逐发”,即在“一启一发”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一启一发,使学生不知不觉间得到更进一步的牵引。二是注重交往式教育。交往是主体间性生成的关键环节与有效机制。教师与学生是有着不同先在结构的异质主体,这就要求双方都要摒除“为我性”的思维立场,互相从对方的视角去进行理解与交流。启智润心即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往与情感互动,通过开启智慧、滋养心灵式地交往,促使双方形成积极正向的交流反馈机制,也使教育的丰富意涵得以敞开与澄明,便于学生更好地触达教育所指。三是注重对话式教育。主体间性教育超越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而是搭建起一种“我-你”的关系格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再居于居高临下的高势位,而是站在了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位置,通过采取“对分课堂”“翻转课堂”“探究课堂”等教学模式搭建师生平等通畅对话的平台,启迪学生智慧、滋润学生心田,使学生敢于批判教师、乐于与教师对话,最大限度引领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教育内容的悦纳。

二、“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内涵旨要

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家与广大优秀教师培养造就人才需必备的基本育人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4]因材施教实质上是在把握教育目标与学生实况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辩证施教,旨在“破解人才培养与传统教学的矛盾、缓和规模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冲突”[5],提升“因材”与“施教”之间的匹配度与对称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其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的教育智慧。教育家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即教育家通过精准把脉教育对象、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动态调整教育策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协调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差别化、个性化教育使学生均可在其现有发展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主张差别化、个性化教育方式

教育要想提升实效性,需针对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进行“精准施教”,唯有如此,教育内容方能被教育对象所同化。

一是“因人而异”差别化。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具有不同的先在结构,也就意味着其拥有不同的思想基质、预存立场和意愿图景,进而影响着其目标期待、价值选择以及行为实践。有鉴于此,因材施教就要着眼“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378,密切关照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发展阶段、发展诉求,实施差别化教育。如对优秀生、中等生及学困生就不可等而视之,而是要讲求高低搭配,教育者在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节奏把控、教学方法择取等方面有所区别,既使优秀生的“外溢需求”得到回应与满足,也使学困生的“低洼短板”得到关照与弥补。

二是“因势利导”个性化。新时代对教育和人才的呼唤比以往更加强烈,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更加凸显。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施以个性化教育,可以增强教育黏性,强化教育的长尾效应。一方面,通过“顺教”最大限度牵引学生优长之处的发挥,也即“锻长板”,使之个性得到更好地彰显;另一方面,通过“逆教”最大限度补救学生的弱势,也即“补短板”,使之向全面发展靠拢。总之,通过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

(二)强调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

教育过程是教育各要素有机联系、互动的一个建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也遵循着螺旋式上升规律,因而,因材施教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需要考量动态的“人材”的因素,还要考量静态的“教材”“素材”“器材”因素。一是遵循“人材”成长发展规律来施教。人的成长发展遵循着螺旋式上升规律,这就呼唤教育在价值引领、思想形塑、方法教授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到“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二是遵循“教材”来施教。教材是教育因循的纲领性文本,是基于教育目的、细化课程标准编纂而成的科学系统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遵循。教育者通过深研教材体系、优化意义建构,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三是遵循“素材”来施教。素材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注重收集与择取恰切的、有价值的素材可以有力佐证教育结论,适时解决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切实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四是遵循“器材”来施教。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种软硬件器材的保障。尤其是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生已然形成了网络化生存方式,教师将移动APP、微媒体、短视频、表情包等景观媒体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的接受偏好发生共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旨在提升“因材”与“施教”的匹配度与对称性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因材施教实质上是一种辩证施教,重在处理好“施教”与“受教”、主导与主体、“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关系。

一是从宏观的体制机制层面看,因材施教旨在破解统一性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发展需要大量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教育一改过去私塾式的传输方式,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学堂。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之下,教师在教材选取、教学大纲设计等方面遵循一定的统一标准,如此诚然可以增强教育的制度性与规范性,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然而,随着当今进入智能化时代,教育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已然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想让人人都能出彩,需提升“因材”与“施教”的匹配度与对称性,“尊重客观规律,按步骤、分阶段、有环节地针对性施策”[7],使“供给侧”与“需求侧”尽可能达致平衡态,破解教育同质化与个体异质性之间的矛盾。

二是从微观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看,因材施教旨在提升“教”与“学”的适应性,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因材”与“施教”之间的联结点、驱动点与牵引点,使得“教”与“学”之间不会因错位产生真空地带、不会因龃龉产生冲突,也不会因简单重复导致枯燥低效。随着教育进程的推进以及学生发展水平的提升,教师要敢于打破“因材”与“施教”的现有平衡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其接受的“最佳敏感期”内激发其潜能发挥、牵引其树立起新的学习目标,进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激励着教师不断磨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列。

三、教育家育人智慧对造就人才的价值意蕴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36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为教育家造就人才奠定基础。通过秉承教育强国战略,培育人才后备力量以锚定造就人才之目标;坚守铸魂育人使命,夯实人才素质根基以勘定造就人才之任务;对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厘定造就人才之价值。

(一)锚定目标:秉承教育强国战略,培育人才后备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8]“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1]33“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1]36中国式现代化呼唤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强国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强国的实现呼唤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锚定教育强国战略,引领教育走在时代前列。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先导性地位,且其效能的发挥往往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因而其需有走在时代前列、反映时代需要、引领时代发展的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呼吁教育要积极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为时代发展夯筑精神力量。发挥教育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可以更好地激发教育的倍增效应、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培育后备力量。

二是锚定教育强国战略,促使个人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为政治服务的,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使命。教育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着眼于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初心的坚守和教育使命的对标。通过育人智慧,缩小学生发展的实然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调试个体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个人成长发展融入社会发展洪流,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同向同行。

(二)勘定任务:坚守铸魂育人使命,夯实人才素质根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这为新时代人才的素质要求指明了方向。

一是筑牢人才信仰根基。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机制,可以从终极价值取向上牵导与感召人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信仰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教育深度内化的结果。人的信仰一旦确立之后便会熔铸于自身价值体系之中,进而成为一种行为自觉。教师通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融通,引导学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9],培植并坚守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奠定人生航向的正确方向,进而激发使命担当意识、提高境界格局、充盈家国情怀。

二是夯实人才德性根基。“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和核心性地位。进入新时代,教育“四为服务”的发展方向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其应有超越性的道德信仰、担当奋进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的实践作为等,这些都是呼唤彰显人的本质力量。教师通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对学生的素质结构进行最优化的排列布阵,引导其在严“私德”守“公德”之外树立“大德”,不断涵养其精神家园,进而以心怀“国之大者”的思想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矢志拼搏奋斗、勇于担当奉献。

(三)厘定价值:对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33-34当今人类正步入智能革命时代,迫切需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来激发发展动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然而,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存在“均值大、方差小”[10]的境况。弘扬教育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紧扣人的主体性与教育的人民性校准价值坐标,对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是紧扣人的主体性,提升人才培养品位与内涵。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11]。教育越来越持有与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人的尺度”重新厘定教育的目的、意义、价值,注重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关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除注重知识传授之外,还涉及对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法纪教育、社会交往等与“人”本身相关的生命议题的关注,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建构起稳定的内心秩序与精神信仰等,提升人才培养内涵与品位。

二是紧扣教育的人民性,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要。教育是否做到提质增效,需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重要标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呼唤更加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然而,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应通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进行“精准开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34,推动教育生态的优化与重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增强教育对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支撑力与贡献力。

猜你喜欢
润心因材施教育人
阅读润心 书香致远——玉泉小学学习活动周
梧州市第八中学 勤奋创新 润心立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润心至德 立德树人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墨海扬帆 润心育人——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