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追求:为教育家担当使命定位

2024-04-06 09:26兰美荣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者价值

兰美荣

(南方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道”,并形成了“士志于道”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并阐释了教育家精神“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道追求”作为教育家精神一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的格局情怀与使命任务提出的新概括与新规定,也是面对现实问题对广大教育者所提出的在其精神指向和价值导向方面的新要求。其理论具有生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是对教育者安身立命的价值支撑、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的根基和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一、教育家弘道追求的理论生成

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都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即都需要一个从“理”入手、探究到“道”的过程[1]。教学的过程决定了教育主体从“问道”到“思道”到“学道”到“悟道”到“践道”到“传道”到“弘道”的重要性。因此,教育家弘道追求的理论生成不是偶然的,具备生成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道—弘道—追求的辩证思想是教育家弘道追求的理论生成主线

道,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认识、把握、遵循、运用规律的能力,更是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3]新时代青年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家将阐明规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传授事物的本质及运行规律,即弘道。

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在孔子看来,人是弘道主体。教育家是主动的弘道之人,通过自身对“道”的探究、认知、体悟、言说、践履等方式将道弘扬开来和传播下去。受教育者接受了“道”的熏陶和教育,就有可能成为有“道”之人,也就是以道立身、据道成人。这是对传统的“教书育人”理念的继承与发展,蕴含了赓续中华文脉的文化自信和立足两个大局的价值导向。可见教育家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将“弘道”视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的第一职责,要努力成为“弘道”之人,树立“弘道”的志向,并尽好“弘道”之责任,在弘道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追求指的是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努力达到某种目标,所以它表达是一种目标性的、指引性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人的自由自觉性和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反思。教育家弘道追求是教育家对教育客体规律性的认识和运用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效果所做出的意义判断,从而提高教育家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家正确价值导向的确立有利于自身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促进受教育者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由此看来,无论是教育家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还是其实践活动,其教育效果的获得不仅在于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本身,且在于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目标,也就是其所彰显的意义,从而真正体现出教育家的价值。

(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教育家“胸怀天下”弘道追求理论生成基点

“道”是事物的运行规律,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具有超越性和世界性,所以科学是无国界的。所以 ,教育家具有宽广的视野格局与开放包容的胸怀。

首先,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指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4]404表明的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重要思想。同时强调“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5]。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存在的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才有可能。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为教育家的“世界观”“天下观”提供了思想基石。其次,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百年历史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展现了百年大党的情怀与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6]从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深邃的国际视野、鲜明的世界使命和强烈的大国担当。这就为教育家“胸怀天下”的弘道追求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文化的社会教化与塑造功能是“以文化人”弘道追求理论生成动力

“弘道”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途径,何以弘道,对于教育家来说,也就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达到弘道的目的。

首先,“文以载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和引领人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方面的认识和行为。中国历史上有把“以文载道”与“以文化人”连用的习惯。历代文人对“文”与“道”的关系展开探讨与阐释。唐宋古文运动领袖韩愈主张,“文必须言之有物”,其学生李汉指出,“文”是贯通“道”的工具,提出“文者贯道之器也”[7]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8],之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指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9]这就表明了“道”要依靠“文”来承载,“道”才能被传承和遵循。因此,文化的社会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教育家坚持“以文化人”的思想遵循。

其次,人化和化人相统一是“以文化人”的内生动力。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对客观世界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一经创造,就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使人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化人的目的。可见,人创造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塑造人、创造人,人化和化人是相统一的实践过程,成为“以文化人”内生动力。

二、教育家弘道追求的理论内涵

弘道追求体现了教育家的最高精神境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不管是其中的“胸怀天下”还是“以文化人”的内容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二者缺一不可,是新时代教育家的崇高使命。

(一)教育家胸怀天下的格局与情怀

中华文明具有“尚和合、 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处世之道与价值追求。这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文化基因。在古代,天下指一国之天下。而在现代,则是指世界之天下。教育家胸怀天下,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价值追求。

首先,教育家具有世界眼光和远大格局,共促人类文明互鉴发展。教育家作为“弘道”的主体,是科学、知识、规律的发现者、生产者与传输者,对人类精神文明家园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家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圣贤所坚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道德品质与精神追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掌握历史主动性,为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家具有世界眼光,开放包容地利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不仅正确认识世界各国文明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更能理性分析文化的异质性和冲突性。尤其是面对西方国家文明优越感和冲突论,教育家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在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心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追求更有高度、更有格局、更有境界的人生,把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其次,教育家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需要厚植每一个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走上人类文明发展前列的重要因素。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是紧密关联的。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就充分体现了家国情怀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关切。因此,教育家坚持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统一,把握国家与世界发展的运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尊重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基础上,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育家以文化人的使命与当担

以文化人是教育家化育新人的传统和职责,只有注重文化对新人的涵养和渗透,做到以文育人、以德润身,才能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五个使命任务,其中,“育新人”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10]因此,教育家以自身的职责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首先,教育家担负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和自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价值。教育家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规律性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价值,使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激活自身的文化自觉、增进其文化认同、提升其文化自信,从而凝聚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合力,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其次,教育家担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新人的使命担当。中华文化以其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内在活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2]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放包容地利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才能与时代发展、世界发展潮流相契合,才能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价值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教育家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以文化人的使命之中,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价值观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家弘道追求的理论价值

弘道追求作为教育家自由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彰显着教育家自身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在于满足教育家主体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等需要,提升其精神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教育家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类与全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对广大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弘道追求是对教育者生命价值的关怀,是其以信仰、信念为核心的安身立命的价值支撑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先受教育的[4]134。教育家在成人之前是先成己的。而成己并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教育家通过高质量的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成就意义上的自我。就是教育家不但有正确价值观念,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休养,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的信仰和信念。

但目前师德师风在总体上积极向上的趋势下,也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极少数的教育者存在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问题,在科研工作中还有一些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坐而论道、不切实际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甚至一些教育者的生活作风出现了问题,一些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广大教育者如何严格要求在自己,不断完善和修炼自己,形成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崇尚教育家“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通过弘道,广大教育者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一方面使其树立起良好学术道德,杜绝道德失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走向纯粹的精神世界。教育者只有铸牢理想信念,胸怀天下,将学术梦想与家国情怀、世界情怀相联系,才能达到自我生命之完善,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生命最高的价值意义。进而教育者在成己的基础上,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二)弘道追求是教育者形成人类社会进步价值理念的重要源泉,是夯实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的根基

教育者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关系着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需要教育者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高度认同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导向。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故意抹黑、歪曲中国崛起的事实,反映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必然使其价值观念产生分歧,无法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也无法避免社会思想意识的对立和混乱,无法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国际社会呼吁一种能够凝聚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从而为解决全球困境和冲突提供价值观念基础。

教育家的弘道追求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形成提供了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的源泉,其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等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的反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6]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世界各国的价值共识,以价值共识去迎接风险和挑战,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广大教育者坚守弘道追求,就要用好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创新性的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弘道追求是教育者将世界性对话交往与中华文化相贯通的思想张力,是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重教尚学是中华民族时代传承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中已讲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13]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预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于全球第23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但是,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差距、短板和弱项,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实际需要,教育者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现实中,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制造和控制国际舆论,致使很多数据信息中都带有西方叙事偏见。例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西方一些国家渲染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新殖民主义”等,意图造成中国谋求势力扩张的假象,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甚至一些教育者的思想也受其影响和毒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14]面对“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霸权,广大教育者需要通过弘道追求将世界性对话交往与中华文化相贯通,在批判性扬弃中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对话交往,深入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的内涵,赋予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感召力。这既是教育者向全世界既展示了中国话语的魅力和智慧,也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教育家教育者价值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家与儿童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