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态度:为教育家终身践履定行

2024-04-06 09:26隋牧蓉
关键词:勤学教育家教育者

隋牧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又一个鲜明特征,正是这种躬耕教坛的职业精神,为教育家提供了贡献教育事业的动力支撑,涵养并标识了教育领域中立德树人与改革创新的“智者”们。理解好教育家精神之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更有利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弘扬教育家精神。

一、躬耕态度是教育家为人为师为学前提性心理因素

躬耕,我国自古就有相关的概念和典故,基本涵义是亲自耕种,由此可引申为付诸行动、投身实践。躬耕态度,是关于躬耕的态度,是在教坛投身具体教育实践的一种心理倾向。其以一种精神状态存在于主体的内在世界,是具象行动的心理前提或精神条件。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构成了科学家为人为师为学的必要心理前提。

(一)躬耕态度是教育家于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人、事物、观念或情感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涉及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因而蕴含着主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从“态度”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躬耕态度”。躬耕态度,是教育家、优秀教师以及广大教育者因为在自己和他人遵守教育工作要求的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教学、为师为学等规范与规律的肯定与认同,特别是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对于教育教学与为师为学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认识,通过理性认知,将其与外在的关于教育教学与为师为学规律、规范、观念等进行自我认知、理解和加工,并进一步内化为独特性的新认识,与自身理性情感相结合生成的一系列个性化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躬耕态度并不等于具体的躬耕行为,其虽然是主体的内在心理状态,但其可以表现为主体的行事品格和工作风格,即躬耕态度体现为教育家在为人为师为学过程中的精神特点。从教育者人格、特别是教育家人格的角度看,躬耕态度至少表现为三种精神特质和状态:其一,坚持全力以赴、谦恭勤勉。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家对自身的高要求上,教育家在耕耘教坛过程执着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鞠躬尽瘁,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教育事业中,始终保持谦恭勤勉的为人风范,表现出对受教育者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二,坚持兢兢业业、高尚博爱。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家对“教师”职业角色的高站位上,兢兢业业于“经师”和“人师”的自我修为,以自身渊博的学识、灵动的智慧、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大爱无私的人格魅力,培根铸魂,促进受教育者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其三,坚持严谨缜密、开拓进取。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家为学的高标准上,对科学、学问抱有敬畏和求真之心,从而在治学上始终保持严谨缜密、全神贯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同时,保持开拓进取的态度,敢于探索和引领科学前沿,勇于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从心理学角度说,躬耕态度是躬耕实践行动的潜在动机,是行动前的思想准备状态,但其可直接引起躬耕行为的发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躬耕行为,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态度决定行动的原理。所以,教育家秉持躬耕态度是可贵的,也因而形成职业自觉,在实际工作中便能始终践履勤学笃行和求是创新,并因此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教育成果,因而是广大教师都应该大力弘扬的。

(二)躬耕态度是教育家为人为师为学的必要心理前提

态度的形成肯定是后天的,随着主体对人或事物等对象感知的不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经验的不断积累,再经过理性思维过程,即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才逐渐形成态度。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经过较长时间对教育、教学、科研及其相关发展目标、影响因素、价值意义等的深刻理解、推断、研判、预期后,逐渐形成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认同、坚信、坚守的理性心理结果。

躬耕态度形成后,经过心理机制,就会发挥出多种功能,对主体来说至少包括:适应功能,即躬耕态度能让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更快适应在工作中终身学习、笃行高尚师德、坚持求是和创新的教学和科研等节奏与要求;认知功能,即躬耕态度能为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在教师职业中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自我防御功能,这是就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的,躬耕态度能让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困境挫折时,消除心理冲突感,增强对困境或挫折的耐受力,积极奔向预期目标;价值表现功能,即躬耕态度蕴含了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的自我价值的定位,这可助力形成自身的责任感、担当意识、执著信念等其他精神力量。总而言之,躬耕态度在根本上是对“勤学笃行”与“求是创新”的准确理解,是对其于教育工作之必然要求和重要意义的深刻认同,是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实践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底,更是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为人为师为学的必要心理前提。

二、躬耕态度指向勤学笃行与求是创新的躬耕之实

教育家精神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中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作为“躬耕态度”的定语,并不是躬耕态度本身,而是指躬行的、具体的、实质性的活动内容,是躬耕态度的实践指向,即是躬耕之实。质言之,教育家精神中的躬耕态度指向勤学笃行与求是创新的实践。

(一)勤学笃行之实

勤学笃行,强调勤学与笃行并重、知行合一,可适用于很多场合。教育家的勤学笃行,既需要勤学更需要笃行,既指向做教育也指向做学问,实际上是教育和治学的知行统一。

勤学是核心。勤学,顾名思义,是为提升专业学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修身修德水平而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热情去学习。具体而言,一是勤学做学问之道。教师首先是学问之师,要做“经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精深的专业学识功底,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核心本领,是新时代好老师的核心条件,更是教育家的核心优势。因此,无论什么专业的老师,都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专业知识的前沿,以此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二是勤学做教育之道。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一般教育者,做教育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做出特色都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和追求。做好教育工作,老师要通晓并准确把握教育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规律,要掌握育人育才、教育管理及其协同、教育科技及其运用、教育心理及其应用等多种理论、规律、理念和技能。可以说,做好教育是一门包罗丰富的综合艺术,教师必须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和精于学习,才能在教育中不仅能胜任教学,还能成为智慧型和创新型老师;三是要勤学做老师之道。老师不应仅是“经师”,而应该是“经师”“人师”的统一,因而勤学既要面向自身修身修为,还要面向职业塑造师德师风。新时代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学识,更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而这些并不是一个老师天生必然具备的,至少不是全面具备的,成为“人师”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提升和完善。勤于学习的教育家总是因为具备多重学习、处世、生活和育人的智慧和高尚的师德,给学生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既授人以鱼,又授之以渔,让学生德才共进。

笃行是关键。知的目的是行,对教育者来说,勤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笃行,知行合一才是师者之根本要求。教育家的笃行,是立身、立教、立业的统一:一是笃行以德立身。笃行遵循教育规律与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笃行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不断加深对党情、国情、社情和世情认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提高。笃行恪守学术道德,潜心研究,并助力形成公正良好的学术环境[1]218;二是笃行以才立教。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家总是以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有效的教学方法、主动的作为意识、积极的进取精神,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是笃行以学立业。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以丰富知识、精湛业务。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拓宽视野。笃行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教育获得感,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二)求是创新之实

求是创新,二者互为依存,在教育和教育工作中,求是创新体现的是教育的规律性与教育者能动性的合一,是教育工作者在自身发展、教育发展和应对挑战必备的精神和素质。

求是是基础。求是,简言之,就是通过主体理性思维和活动发现并认识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求是的目的就是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教育家竺可桢曾强调,求是精神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不盲从附和,不计利害,只问是非;同时,也不能武断与蛮横,要实事求是[3]。教育家的求是,一方面,是追求真理与传播真知。追求真理乃“求是”之本。每个教师都是以自身的专业能力立足于教育行业,对专业的运用与研究秉持“真理”态度,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坚持真理与捍卫真理。教育家不仅能在教育教学中传播真知,更在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上解放思想、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从而在科学发展上作出卓著贡献;另一方面,是精准性把握教育教学实际与能动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家对作为教师所授之“道”报以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客观深刻认识教育教学的时代使命,实事求是面对并分析教育教学的现状实态,科学准确把握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并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务实高效投身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中,大胆审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并推进创新。在具体的工作中,保证教育内容准确科学,匹配传播真知的职责,教育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育人规律、教学规律等,对受教育者不敷衍误导、不弄虚作假,对教育效果评价客观准确并不断追求卓越。

创新是目的。创新,是求是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家具备的特有素质,教育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上。在教书育人方面创新,主要体现为教育家能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强国使命、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等综合形势背景,在现有教育教学条件基础上,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与培养人才的理念制度、教育资源、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评价体系等,创造教学和育人的新局面、新成效;在科学研究上,教育家深刻认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4],具有鲜明的改革创新意识,聚焦到学术研究上,总是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结论,“创新”贯穿理论观点、工作思路、操作方法等各环节和方面,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学术和知识发展的前沿,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终身践履的精神支撑和保障

躬耕态度作为主体内在稳定的心理倾向,不是行动本身,甚至也不是行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躬耕态度是一种内在力量和直接动机,只要外界条件具备,就能为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终身践履勤学笃行和求是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保障,成为行动的“舵手”,发挥出“定行”的作用。定行,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工作中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和策略,包括确定工作重点、工作步骤、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方式途径等,以便更好地推进工作,是行动发生前主体实践行动的前奏。

(一)躬耕态度为教育家自身践行终身学习定行

躬耕态度强调“躬耕”,即强调践行,就是亲自用实际行动去做。丁薛祥副总理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教师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5]。可以说,躬耕态度不仅内含了最基本的教育家对自我职业的践行要求,也成为教育对教育家和广大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根本要求。

躬耕态度为教育家在认识上规定了行动的方向和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达、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和急速更迭、理论与实践的快速演进与不断创新,对人、特别是教师的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其必须终身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以此提升自身专业学识素养和教育工作能力,并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躬耕态度为教育家准确把握自身所处教育实际形势和教育使命提供认识的思想先决条件,认识上确定了自己的从业方式需要终身学习,并逐渐明确了勤学笃行与求是创新的躬行方向,内在建构起躬耕精神取向。

躬耕态度为教育家提供了职业形象和事业收获的认识预期与目标。相信每一位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有对自己高尚的职业形象定位和高标准的工作目标定位。躬耕态度以自身稳定的、长久的、理性的心理倾向,为其成为学识渊博、富有职业热情与创造力、受学生爱戴与社会尊敬的教育家形象和工作定位奠定了可靠的理性基础。无论遇到困难挫折、顺境成功或是其他什么情况,也能准确而快速应对,始终愿意作一个勤于学习和笃行的实干派。

(二)躬耕态度为教育家投身立德树人事业定行

躬耕教坛是教育家躬耕态度在教育事业从心理到行动的实现。从主体内在态度到外化了的行动,躬耕态度为教育家投身立德树人事业定行。

躬耕态度为教育家和教育者担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动力。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不仅要求有思想道德、知识学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要具备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人文气质、劳动技能[1]60。这就要求所有教师,无论什么级别、什么类别、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要以学生的德与才为中心开展教育工作。教育家正是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以勤学笃行和求是创新的态度,精准对标学生的真才实学与德才兼备目标,内生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了担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动力。

躬耕态度为教育家成为经师人师昭示实践标准。躬耕态度能以一种日用而不觉的自觉力量,为教育者预设“好老师”的实践标准,更为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预设经师人师统一的“大先生”的实践定位。躬耕态度,能够保证其坚持勤学,精通学科专业学识,夯实教学的知识功底,以应对当前学生可通过多元多渠道获取信息对教师构成的巨大挑战;能自觉驱动其不断精进与笃行,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教师的教学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教师的价值;能在面对培育创新的未来人才之时代要求时,不仅自觉身体力行创新,并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还主动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并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素养,从而昭示出教育家对自我“具有深厚学识、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6]的经师实践标准。同理,人师的实践及其标准也一刻离不开躬耕态度,教育家因为具备躬耕态度,总能常于完善和笃行自我的理想信念、坚定初心使命、涵养高尚品德、厚植大爱情怀,成为用真善美唤醒学生心灵的人师。

(三)躬耕态度为教育家创造传播知识思想定行

教育教学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不仅是传播知识思想的重要群体,还是创造生产知识和思想的重要群体。因此,有“真学问”、追求真理、科技报国,是教育家的职责规定与独特使命。从这一点来说,躬耕态度及其躬耕之实,对于主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和思想前提,能为教育家创造传播知识思想定行。

躬耕态度为教育家创造传播知识和思想拟定实现途径。在学校、特别是高校,创造生产知识思想更多的是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等形式展开,相应的研究成果有:或创立新的学说、增加科学知识积累、为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或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或通过设计、实验等技术性工作将科学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需要教育者有严谨治学和潜心研究的态度和行动,教育家的躬耕态度恰恰是对创造传播知识思想过程和途径的笃信和坚持,认定唯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方能成就。

躬耕态度为教育家创造传播知识思想提供精神依据。我们常说的学术造诣高深,能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都离不开教育家潜心研究真学问、做学术创新[7],特别是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展现了明显的多量性、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智能性、泛在性,以及学科的普遍适用性[8],给知识和思想的创造与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创造和传播主体没有追求真理思想的欲望、信念、热情和定力,无论外界和物质条件多么充分、时代多么需要,都不能真正实现知识思想的创造生产与传播推广。然而,躬耕态度,本来就是在求知求是的欲望、兴趣的原动力驱动下,通过对实现结果的理性理解认知,才形成的稳定心理倾向,本身就包含愿意、追求、认同和无畏等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无形中成为教育家源于内在的精神依据,在现实中保障其在创造传播知识思想时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躬耕态度的重要性表明,要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的关键必不可少躬耕态度,因而广大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切实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猜你喜欢
勤学教育家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家与儿童
传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学成长
蹁跹
杨愔勤学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