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优化研究

2024-04-07 04:21吴鸣鸿崔佳慧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段育人

吴鸣鸿 崔佳慧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5)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动面对信息时代思想多元极化风险挑战以及持续加强和巩固党的思想舆论阵地等事关长远的重大决策,是破解思政课人到心不到、上好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思政课工程的重要部署。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鲜明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议题,[1]由此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的学术生长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一体化(integration)或称综合化,统一联合之意,如欧盟一体化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质指向旨在精准施策、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客观存在的各学段脱节错位、模块分割、结构断层、内容交叉、沟通不畅、协同不足等突出问题”,[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破除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壁垒,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面更加关注言行一致的育人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关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致力于培育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是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思想多元极化趋向、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阐释

从需求侧角度上看,进阶性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生成的内在规律,是适应人的德育全过程培养的客观要求,教育本体论认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梯度是应有之义并决定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服从并服务于承担宣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时代使命,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旨在提质增效对课堂、教材、教师、学生等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进行解构并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共同体,以情感、道德与政治三位联动一体为内容,以“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维度为视角,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体表现为中小学学段、高中学段、中高职院校和高校学段遵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经由“知事”“懂事”“讲文明”“知史”“晓义”“识是非”,“明理”“行道”“铸信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思想政治育人洗礼过程。

从供给侧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融入渗透现代社会方方面面之中,包括网络上诸多争论不休的热门事件究其根本绕不开思政教育这一原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契合思政教育全面性系统性、连贯性阶段性的内在要求。当前思政课程产生了一系列躲不开、绕不过严重困扰教学成效的问题,不转换思维与改革调整,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灌输本位甚嚣尘上,致使思政课教学本末倒置,思政课程成为束缚思政教育的羁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一场围绕思政课课程要素的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整合、形成合力,突破学段隔阂、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动建设,避免各学段为了教学而教学,思政课边缘化、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破解各学段思政教育各自为政问题,真正让思政课回归到育人本质,让思政教育受教育主体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中、在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中,使思政课建设成为普遍自觉,[4]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思政教育实效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优效果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考察

习近平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给出了方法论,并提供了方向指引。如何在推动一体化的漫长征途上不越轨不逾矩,离不开以问题导向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聚焦一体化建设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标准和思政教师四个环节的现实难题,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奔赴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一)课程目标设置层次不够明显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逻辑起点,解决的是思政课教学要干什么的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全链条的起始点。尽管我国大中小学各学段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是仍普遍存在思政教育走过场、育人成效受限以及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现象。“在过去,由于物理空间的阻隔,同样是上思政课,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 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基本是‘背靠背’,各自只管讲好自己这一段”。[5]从课程目标上看,由于没有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围绕总目标下不同学段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分目标,致使不同学段之间纵向脱节、有效衔接不足以及思政课整体难形成统一合力,表现为低学段思政课不能有效为高学段思政课作铺垫、高学段低质消极重复,给教育功利主义留下发展空间。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经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自发到自觉自信的过程,这就为科学的思政课程设计提出了目标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满足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阶梯式推进提供了可能。同样地,保证整体思路统一与课程目标清晰明确,对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宏观把握教学目标、防止思政课教学体系出现知识断层具有长远意义。因此,如何避免各自为战、打通堵点、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上下融通与一体化建设,从建设从课程目标上看,说到底课程目标要有前瞻性,这关乎我党育人战略的总体考量。

(二)课程内容设置简单重复

课程内容是思政课理论知识教授传播及其目标实现的载体,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学什么的基本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涉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道德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到心理健康等模块,却由于思政课内容一体化设置缺失,致使不同学段“各自为战”,表现在低学段内容超前和高学段内容滞后,内容重复交叉与简单堆叠无法满足受教育主体的学习需求,落后低质的课程内容掩盖乃至是抹杀了思政课本身的学科魅力吸引力的同时,疏远了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产生了教师视角上的有心无力、学生视角上的望而却步等若干现象的“最后一公里”。具体来说,初中小学学段的《道德与法治》与高中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选修的《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属于教育部组织编写,而大学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则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组织编写,明显的学段壁垒造成教材内容衔接不畅、重复交叉与倒置等问题。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够明确

课程评价作为反思课程设计及其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思政课育人预期成效的价值评判标的。作为学生学业发展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标,课程评价在思政课程建设中起着方向与指引性的“指挥棒”作用,有什么样的课程评价标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导向。课程评价标准长期竞逐升学率、上线率,在拉高学生整体成绩、催生成绩竞赛方面居功至伟。然而,德育教育让位于传统考试机制下的智育教育、以知识为中心智育成绩的单一评价维度让考试和考评严重异化,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本末倒置取向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思政课作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其对人“润物无声”的影响不应被忽视。思政课蕴含着育人功能而明显区别于一般性专业课程,包含智育与德育两部分内容,表现为显性与隐形因素共同构成,思政课评价内容往往在实践中简化异化为易于考核的智育成绩,传统考试机制、单一维度的量化考核机制无法实现全面考核。校园文化中教师本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评价中的抬高教师而相对贬低学生现象,教师在评价中占据主动角色,教师替代学生互评往往主导课程评价标准,致使现有课程评价标准下评价结果往往出现人为失真。此外,以成绩论英雄的功利化评价标准下的直接后果便是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的短板。

(四)教师衔接意识淡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队伍是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解决的是靠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总体而言,我国思政教师数量较充足,教育部2020 年底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首次突破10 万人,整体上看,全职与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庞大,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然而,受限于教学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壁垒,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机制缺失,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无法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经验分享上互助合作、同向发力。大思政教育格局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离不开教师队伍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是全体教师队伍的共同责任与光荣使命,即从广义上包含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正如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各类教师与思政教师同频共振。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对思政课领悟不到位、思想认识不统一,以及孰优孰劣工具理性思维下的其他学科优于思政课的认识误区等问题严重制约育人合力的形成。

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6]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在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协同与全过程建构,逐步探索教育现代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向迈进。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

课程目标一体化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目标要求,真正回归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定位。思政课课程目标是党和国家意志在我国教育原则和教育方向上的直接反映,课程目标一体化要在讲透学理与真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满足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行为引导三维基础上,[7]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兼顾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实践中,因学段不同,受教育者的理论认知与需求呈现明显层次与差异,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设置也略有差异,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始终保持一致。其中,系统性以发展着的人为前提,顺应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明确思政育人的整体教学目标,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思用结合。可操作性表现在不同学段课程目标要统一,具体授课的广度、深度、角度上灵活掌握,以精准避免教学盲目性,推动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小学阶段,启蒙爱国认知,培育爱国之情;中学阶段,深化情理交融,明晰爱国之理;大学阶段,稳固价值观,坚定强国之志”。[8]小学学段从情感和道德入手,拉近知识理论学习与学生距离,以典型性善恶美丑、是非黑白案例,直观感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引导并激发学生形成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等基础性道德情感。中学学段要坚持以培育政治觉悟为主、以知识掌握为辅,夯实思想基础,增强政治认同,培育青少年拥有健全人格与判断能力,从情感认同、道德认同转向增进政治认同。大学学段注重理论熏陶与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增强使命担当,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学习学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掌舵领航、不犯方向性错误,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站稳脚跟,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上增强抵御错误思潮的自觉自信。

(二)课程内容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置上坚持连续完整与分层适度相结合。总的来讲,课程内容涵盖道德、思想政治、法治、国情、心理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若干部分,在党和国家期望、社会期盼与学生期待中达成一致,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凝聚共识,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致力于推动将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奋进力量。

思政课内容一体化落脚于教材管理,国家教材委员会是统筹教材编写与审定一体化的统一管理机构,“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9]除了统一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审查外,还需要进一步统筹中小学教材与大学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破解中小学教材编写处与马工程教材编写处就教材内容上的编制重复、倒挂与衔接问题。此外,要补足同一学段不同课程标准的横向统一短板,建立起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一体、衔接畅通的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的“大思政课”课程标准,解决标准不一致问题。

(三)课程评价一体化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从根本上坚决克服教育评价中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6]倾向。首先,思政课评价一体化要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改变教师单方面主导课程评价的现象,师、生、家长和社区共同作为思政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意识与价值理性,正向提升学生的价值参与感,构建多元主体充分表达的评价机制。其次,思政课评价一体化要坚持评价内容实质大于形式,以全程评价取代即时评价,重视学生日常品行表现。坚决扭转思政课评价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结合德育规律培养的延时性和迟滞性特点,不再唯分数、结果论英雄,坚持德育优先、德育智育并重。课程评价一体化同样要求补齐教师评价短板,除了对思政教师教学能力考量,对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较高要求。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底线和原则,必须严格准入退出机制,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坚决杜绝出现师德不配位情况。“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2019 年教育部等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建立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严格违规惩处。最后,思政课评价一体化考核标准多元化,必须构建主观与客观、过程与结果、显性与隐性、定性与定量多维一体的评价机制,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作用。

(四)教师队伍一体化

必要的各学段圈层互动是思政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针对不同学段教师平等合作、功能互补和教学衔接的双向诉求,鼓励和支持各地搭建起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研究基地,通过打造教学科研共同体,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双向融合的交流互动平台,为各学段思政教师交流衔接、资源共享创造平台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立足于思政教师同质化基点,一方面推动以全国重点马院为代表的大学思政教师携科研优势与教学资源主动下沉到中小学学段,满足中小学思政教师向高维度进修求学的诉求、共享前沿理论,在联合承担教育课题研究中补足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短板,提升后者的理论深度并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青少年学习经历弥补了大学思政教师视域下关于学生的认知短板,以全过程而非阶段性、联系着的而非相对独立的思维重构走出传统教学下的思维局限,有利于大学思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扭转思政课程教学的被动局面和创新授课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思政学科育人的整体效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关键靠的是有效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思政教师一体化要积极借助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发挥好名师工作室带头作用,依托各类平台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突破“不相往来”的校园边界硬约束,打通不同学段的信息、资源等壁垒和堵点,促成人才交流学习、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凝聚育人合力,打开思政教师队伍扩量提质增效新局面。2019 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10]这就要求从师资配备、培训、考核与激励方面打破割裂状态,在构筑共同体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激发调动思政教师的学科自信与工作热情。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