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2024-04-07 16:58闫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传统

闫帅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080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对大学生人文思想观的有效建立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具体教育价值进行合理明确,并同时制定有效的融合策略,令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切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高校还可通过校园人才体系的合理构建及中华传统艺术文化活动的有效延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环节。这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弘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也能由此达到最佳。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如下: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历史文化,如《汉书》《史记》等,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经验,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价值观,如孝道、尊师重道、诚信、忠诚、宽容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不仅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在校园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从而加强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拥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于诗词、书法、绘画、舞蹈、戏曲等文艺形式中,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历史、道德等方面。在校园内,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感受古人对人类智慧发展的重要贡献,进一步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精神。最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人文素养。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追求便利性和即时性,缺乏对生命意义、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其独特的价值观,让人们通过反思人生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与他人的亲和力、感知力[2]。

2.1 文化传承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影响力逐渐扩大。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需要积极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实现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全方位继承。继承过程不仅局限在课堂与书本中,还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保证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深刻认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思维会进一步受到影响,更加坚定他们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加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这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对于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也产生更多的积极意义[3]。

2.2 校园文化建设需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及精神面貌,从而被广大师生所认可。21 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具有现代特色的文化内容进入学生视野,虽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畴,但是也对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冲击,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儒家思想文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并且能够将这种文化应用到各种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4]。

2.3 学生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成长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再是专业性知识问题掌握,而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成长。通过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可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成长,不断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继承,不仅包含着我国古人的知识财富,同时也继承了古人更为优秀的精神财富,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长过程也会更加丰富。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可充分实现对校园文化的挖掘,创造出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文化活动,并且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文化需求,树立更加先进的文化理念,最终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地学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样、真实可感的模样来到每一个在校学生面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丰富了校园生活,也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但也有许多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传承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一是未能很好地利用本土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二是学校对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和关注不够;三是学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太少,普及率和研究深度不足;四是学生的观念、态度和文化素养缺乏多方的引导和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和认同。有些学校和社会组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但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的推广机制,无法持久开展[5]。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4.1 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要想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合理融入,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完成对校园文化建设环境的构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不仅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实力。因此,学校方面必须从整体规划角度出发,重视对文化的应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

一是重视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功能外,还要充满着校园文化特色符号,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快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例如,学校在建设各种专业课程实验室的过程中,可在墙壁上张贴各种名人(如孔子、孟子等)画像,同时在画像上附上名人名言,时刻警醒学生向我国古代先贤学习,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二是重视对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对文化制度的合理建设,进一步解决原本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文化融入产生的功利化现象。另外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民主化建设,防止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存在文化建设权力过大的现象,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际的意义。因此需要通过对制度的完善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6]。

4.2 构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体系的构建也就是通过有效的工程建设及合理的环境布置,使学生及教师能够时刻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氛围之中。例如,学校可合理利用自身现有空间场地来建立一些名人塑像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如孔子先生的塑像、李大钊先生的塑像及袁隆平先生的塑像等。学生将名人作为自身人生道路的指路人及学习榜样,进而对榜样人物的人生思想及做人目标进行终身学习及贯彻。除了在空余场地建立名人塑像外,高校还可有效利用学生公寓、教室及学校操场等地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布置。在学生教室中,高校可指派负责人张贴各式名人标语;在学生公寓则可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文化板报来强化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思维观念;在学校操场及运动馆等地,学校则可张贴我国著名运动健将的海报来对学生运动意识进行一定激发。校园环境的合理构建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关系,学生也能在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7]。

首先,高校可以以课程导向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所开展的思政课程内容全面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也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及认知。

其次,学校还应自主开发一些能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公开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针对的地学习,学校可将本校开设的公开课程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文学文化类、艺术文化类、思想文化类等,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开课程进行学习[8]。

最后,学校应大力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所开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中,如武术社、舞蹈社、书法社等都是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宣传的社团。除了鼓励学生对该类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外,学校本身也应制定一些对社团有利的活动政策及给予部分社团相应的经费补助,从而使各个社团能够对自身宣传渠道及实践活动进行更为有效的拓展,而学生也能由此更加积极地参与此类社团活动[9]。

4.3 扩大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拥有的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皆涵盖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及人文内涵,其能为高校校园文体活动带来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校还可通过对校园文体活动的自主开展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理念的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诗词、篆刻、民乐及书法等。高校完全可将此类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建立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从而来扩大此类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对此类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以书法活动为例,高校可开展以 “楷书” 为基础的 “书法杯” 比赛。该类比赛可以一个月为周期,定期举行。在 “书法杯”比赛环节中,高校可指派专业教师来为学生传播及介绍与书法相关的人文精神及精神内涵。如我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书法作品雄秀端庄、饶有筋骨,其更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虽是一介文人,但他的行为思想却丝毫不文弱,甚至具有十分血性,敢于为国家的和平安稳而做斗争。高校教师在学生比赛环节中,完全可以向学生贯彻此类高尚的人文思想,从而令学生能够学习我国古代文人在国家及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领域中不惧险阻、刻苦钻研的为人处世精神。高校通过对自身所开办的文化活动品牌的倾力打造,以及通过对学生贯彻有效的人文思想理念能令学生切实领悟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也能由此学习、感受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所涵盖的文化知识及家国情怀[10]。

4.4 深耕细种校园文化土壤,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若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同类型的文化思想方向进行完美融合,那么学生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参与热情便能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首先,高校教师可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料的自主性搜索及研究,将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与学校所开设的各项专业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古代汉语课程,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便能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进行相应的培养及建立,教师可通过对该类专业课程的合理拓展来对学生传统文化思想精神进行更加全面的创设。在该类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国学知识竞赛,从而以此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11]。而对民族舞等艺术类专业,教师则可多加开展一些室外实践拓展活动,令学生能在更加开阔的室外场地中进行民族舞的练习,从而使学生能对民族舞所蕴含的艺术特色进行更加深切的掌握及理解,除了学校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外,教师还可自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民族舞表现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民族舞蹈教学。如《扇舞江南》《古典水袖舞》等,此类拓展性的舞蹈教学能对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而学生也能由此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舞蹈的表现形式。高校教师以学生专业课程性质为基础来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灌输,能使学校各类专业课程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特色,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由此变得更加深刻[12]。

4.5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学校运用联系观点深入探索各个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学科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通过挖掘各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比如,在选修课和专业课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 “孝贤文化” 为例,学校可依托课程建设,将孝贤文化嵌入教育教学,开设孝贤文化课程和孝贤文化讲座等,培养学生从孝父母开始,做敬老人、友他人、爱国家、爱社会的新时代青年。首先,开展孝道教育。学校可组织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介绍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等,引导学生了解家庭伦理道德和家风建设。其次,学校开展经典阅读与演出活动,如《论语》《史记》等,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加深对孝道文化的理解。最后,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探访老人、赠送礼物给老人等,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孝道精神[13]。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对大学生人文思想观的有效建立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具体教育价值进行合理明确,并要同时制定有效的融合性策略,令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深切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高校还可通过校园人才体系的合理构建及中华传统艺术文化活动的有效延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环节。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弘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也能由此达到最佳。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