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

2024-04-07 16:58许亮琴郭倩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国家

许亮琴,郭倩文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43)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面对这种文化碰撞,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军事等方面,其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他国家愿意接受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制度安排的能力。这种力量,既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也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1]。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首先,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影响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格局。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民族舞蹈等文化产品深深地影响了全球各地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其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越强,其国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越强,国家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中医理论等,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无疑增强了中国国民的凝聚力。最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孔子学院、历史古迹旅游产业等,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影响着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理解,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文化的灯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2]。

首先,高校是知识和文化的集散地,是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向学生和社会传播国家的历史、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其次,高校是培养国家未来领导者和精英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力量。通过教育和引导,高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成为传播国家形象的积极力量。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扩大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再次,高校是研究和创新的基地,是推动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引擎。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科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进而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研究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为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资源。最后,高校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是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桥梁。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学术论坛、海外实习等,增进国内外学生和学者对国家的了解和认识,传播国家的文化魅力和友好形象。

总的来说,高校作为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高校应该更加积极地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3 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括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顺、礼义等思想,道家的自然、和谐、自我完善等理念,法家的法治、严明、公平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谋而合。为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3]。

2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2.1 部分高校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参与度低,以及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人才[4]。

首先,课程设置不足是影响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并不多,且往往被边缘化。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因素。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和教授较少,这导致相关高校在开展此类课程和活动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学生参与度低也是影响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许多学生更关注时尚、潮流和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相对较低,这使得高校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最后,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也是影响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然而,目前一些高校还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2.2 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其价值和意义理解不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此,需要明确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指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教文化、中医理论、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其价值和意义理解不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无法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无法认识到其在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3 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不完善

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响应 “文化自信” 的号召,部分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便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然而,尽管这些措施效果显著,但由于缺乏配套措施的支撑,其延续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首先,当前一些高校设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书法、国画等,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5]。此外,还有一些高校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措施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然而,由于缺乏配套措施的支撑,其延续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首先,由于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且内容较为深奥,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其次,由于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些高校无法长期坚持;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3.1 加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

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高校学生热爱并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学习。

首先,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国学经典、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6]。其次,实践活动是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为此,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历史文化名城、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让他们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最后,高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可以与文化部门、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7]。

总的来说,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青年。

3.2 要加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本部分将探讨高校应如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支持[8]。

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以便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其次,高校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传统文化并非僵化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因此,高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时,应注重其创新性,充分挖掘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再次,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国内,而应面向世界[9]。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最后,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是重要的,但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重要。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传统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高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高校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高校还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 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更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其中,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向。

首先,高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专业的教学团队。这些优势使得高校有能力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著和论文;也可以邀请艺术家和工艺师进行现场展示和教学,让公众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高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最后,高校具有开放的学术环境和创新的活动形式。这些优势使得高校能够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到全球;也可以通过跨界合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元素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态[10]。

总的来说,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也可以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此,高校应该将社会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高校应通过教育引导、研究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多种路径,积极履行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国家
弘扬爱国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