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马两国“民心相通”践行渠道
——以马来西亚高校留学生市场为例

2024-04-07 16:58张莹张竣文黄益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马民心马来西亚

张莹,张竣文,黄益启

[1.南京林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2.潍坊理工学院 继续教育与对外合作学院,山东潍坊 262500;3.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课程局,马来西亚 43000]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全称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构建与倡议的区域共建计划[1]。“一带一路” 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其陆路线自开通以来,一直是联系东方与西方的重要经济与文化纽带;而海上丝路,亦是连系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 的建设,大力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马来西亚在1974 年建交,马来西亚作为 “一带一路” 建设中重要的参与国,中马两国2013 年建立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并于2017年签署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谅解备忘录,还在2023 年签署 “扩大与深化经贸合作的协定”[2]。换言之,在政经文教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往来频繁。

从历史发展抽丝剥茧,民心可以作为最大的政治力量,即使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民心亦为检验权力行事有效性的双刃剑。所谓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的 “民心” 其实涵盖多层含义。古代《吕氏春秋·顺民》言 “顺民心,故功名成”,《墨堂先生文集·卷第十四》亦指 “仁政得民心”,契合《孟子·尽心下》“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之观点,强调君主惠民的根本意识与民心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 “昌明大马”[3]理念结合,体现了中马两国领导人卓识远见的高度契合,其中 “民心” 可视为两种国家政策重视的基石,也是人民意志的表征。除了外交上的协定,中国与马来西亚交往的基础,“民心” 亦是一个关键;民心的互联互通是 “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的根本性条件之一,在鼓励交流的环境中相通 “民心”[4],也得以从外部政经文教等事务中得到 “践行”。

教育既传承知识,也延续人类文明,更是国民素质建构之根本。国家教育开放的态度,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大学人员与学生的流通。增加双边留学人员数量,对双边大学的发展有所助益,也从战略上回馈“一带一路” 深化与发展。

所谓的发展助益,并不局限于经济——通过增加生源获得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也可视为政策性的流动指标,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国人与国人的情感交往指标。“民心” 有教育渠道践行,能纾解实际的学习需求;而贯彻 “民心相通”,铺上 “文明之路”,拆除跨越国界的藩篱,让人类命运相互串联,能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大学留学生理解命运共同体这一事实,以致于相互尊重、携手并进、谋求彼此的发展与福祉。

1 政策支持与文化包容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倡与落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重任,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体制建设,完善国际化的育人保障体系,是重要的实施方针[5],对深化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至关重要。通过教育交流扩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实现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需要文化的包容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与马来西亚最高签署的教育备忘录,可追溯到1997 年;而2009 年的《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及《关于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是两国在高等教育中展开合作的重要事件。2020 年,两国以 “宽领域” 作为思想指导,推动全面且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不仅强化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的共识,也进一步鼓励大学生与大学人员的流动。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粮食流通形式————“粮食银行”。何为“粮食银行”?有人下了这么个定义:农业企业在提供粮食仓储和收购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基础上,依托企业信用,以农民存粮为载体,向农民提供“延期点价”收购、短期融资和存粮价格保险等一系列保值、增值服务。农户走进“粮食银行”,就如同走进了商业银行的储蓄所,只不过存取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从现金变成了粮食。“储户”可凭借“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

此外,为了加强东盟 “10+3” 框架的合作,早在2010 年,中国教育部发布《来华学生中长期发展规划》,奖助1 万名东盟大学师生到中国学习与访问。于此同时,中国政府推出了 “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冀望在2020 年完成“中国到东盟和东盟到中国” 大学留学生各达10 万人的目标[6]。这些举措旨在确保更多两国大学生从高等教育政策中获益,并根据各国的国情,留住所需的人才。

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框架下,沿线国家的人才流动网络高速扩大,人才流动的速率和路径皆有所增加,其中东南亚地区,主要向北流向中国[7]。检视双向流动的脉络,以及了解大学留学市场的发展现状,有助于检视民心 “践行” 渠道的畅通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根据IEE 的数据显示,我国留学生生源国主要以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为主。随着双边大学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也与日俱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 “昌明大马” 的提出,除了政策的开放性外,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促进发展的要素。

中马两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有所差异,但无损于民心交流与实践。早在汉代,华人已有 “下南洋” 的记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华人下南洋的数量达到高峰。虽然说马来西亚的主体文化是马来文化,但整体而言,华人文化作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与其他民族融合,既加强了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包容,也促进了他族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这种不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烙印中华文化、一衣带水的 “纽带论”[8],有利于中国留学生到马来西亚学习与生活,也有助于马来西亚留学生融入中国大学之中。此外,文化差异也有助于明确留学生的信念,使其确立正确的主体价值观和信仰,并在相互认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包容。留学生的社会体验,也容易在看待事物的层面上,培养出更为宽容的心态。当各种矛盾发生时,这种文化包容下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塑造和维护日常生活的秩序。“一带一路” 的规划包括协调政策发展与社会文化交流[9],在教育领域,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通过强调多元化的文化功能,持续推动教育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不仅有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与发展,还能为构建互信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做出重要贡献。

也正因如此,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马两国大学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双方的留学生规模。此外,留学市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人数规模的增长,还应加强留学生管理和提高培养质量,比如从政策面上,鼓励两国高等教育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借鉴大学管理模式,加强学分互认,大力拓展学科的授课比例,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留学生市场的相互合作,对于实现中马两国大学共同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 “民心”互通的手段之外,充分利用开放的教育市场需求,更好地建立国际交往意识,并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2 留学服务机构与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的推广

2.1 留学服务机构在马来西亚高校留学市场的作用

留学生市场国际化管理标准,对大学走向世界以及促进教育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关于中马两国大学政策的比较研究,长期以来相对缺乏系统性,这导致了一些误解,例如,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CSCSE)与马来西亚教育行政全球服务部门(EMGS)相混淆。

事实上,这两个机构在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中,其职责和权威性有所差异。CSCSE 在1989 年成立,是教育部下辖的事业单位,在出国留学、留学回国和来华留学方面,以及中国境外学历认证、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等领域提供相关服务,有权威性。

20 世纪90 年代,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将马来西亚建设成为 “21 世纪亚太地区优质教育中心” 的宏愿。为此,政府鼓励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增加财政投入并改革学制,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并加强英语教学的对外宣传力度,以及调整留学政策等。而EMGS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马来西亚成为首选的国际教育中心,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定位为全球前10 的留学目的地,并提供大学课程、留学住宿和奖学金等信息,也一站式办理留学生签证,但它和CSCSE 不同的是,它并不是马来西亚直属的留学办理机构,而是一家由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担保的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它的服务范围与收费形式与CSCSE 完全不同,尤其在处理中国学生回国后学历认证事项时,要求学生除了支付大学一般费用外,还需要额外向其缴纳费用,商业意味浓厚。

自20 世纪末开始,马来西亚留学教育因为受到市场的影响,办学方式相对多元独特,对中国留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不少中国学生认为,选择到马来西亚留学可视为一种高效而经济的留学方式[10],诱因包括环境好、学制短、课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费用相对低廉、多语环境和发展前景良好等。

在2016 年,中国大陆赴马来西亚留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1 445 人,2021 年,已达到接近2 万人的水平。而近几年,马来西亚学生前往中国留学的情况也不少,包括2019 年有接近9 500 名学生在中国学习,到了2020 年增至1 万人。EMGS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第二季度,中国有3 949 名学生选择在马来西亚留学,相比2021 年同期增加了1 298人,增幅达49%[11]。其中,4 321 人选择了私立大学,而1995 人进入了公立大学,相比2021 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9%和25%。

2.2 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在马来西亚高校留学生市场的作用

最早系统性推动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民间组织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自2005 年10 月成立后,持续地为有意到中国深造的学生提供最新的升学资讯,同时也提供升学辅导服务,并协助在籍学生解决在中国或出国前所面对的各项难题。留华同学会也积极向中国高教单位,以及马来西亚高教部争取福利,如奖助学金、优惠学费及住宿等。该同学会成立至今,与中国许多大学保持密切合作,每年推荐近千名中学毕业生前往中国深造,对马来西亚和中国的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管是马来西亚学生到中国留学,还是中国学生到马来西亚留学,就当前的趋势看来,相关数据还有可能会持续增长。从大学生留学比例看来,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对马来西亚而言是热门选择。马来西亚华裔国内升学的待遇不公平,回国后能够在华人的组织与机构工作[12],成为马来西亚学生留学中国的原因。而中国的强大,汉语适用面的广泛增加,作为外在的拉动力,驱动马来西亚学生对留学中国之渴慕;“一带一路” 发展潜力,也让马来西亚学生发现发展机遇,成为另一种留学的诱因。今后,中马两国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不仅带动了留学经济的起飞,而且从侧面拉动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 “一带一路” 的框架下,两国学生之间的频繁交流,逐渐形成一种更加包容的力量,成为民心沟通的渠道,并践行各种未来共荣共存的可能。

3 大学办学的新典型

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与理想典型,构成了现代大学办学价值观与呈现核心。当前,中国政府的境外办学有三种形式,即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学堂)、职业教育配合企业 “走出去”,以及办理海外分校[13]。其中,中国政府凝聚大学力量,大学作为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阵地,与 “一带一路” 倡议中的重要文化内涵有相通之处——在战略布局的政策下,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就是 “民心相通” 的建设。

约翰·S·布鲁贝克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率先从哲学的观点认识并阐释高等教育:“存在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 无论是哪种基础,大学的管理表现都体现了 “德育” 作为大学核心,推行大学互动交流形式,能充分发挥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对社会的奉献责任感。

尽管如此,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在面对不同的政策取向时,仍存在显著的差异。宏观层面而言,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知识与科技的发展,将教育的本体作为目标,并且致力于 “民心” 的锻造;而马来西亚政府则将教育视为产业经济的重要部分,放任自由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过去20 几年来,马来西亚政府将教育产业纳入经济领域,致力于将国家打造成东南亚教育区域中心,并以跻身世界前10 的留学地为最终目标。

为增加学生人数而增设大学,以市场化思维主导教育核心理念、需求与满足,这必然对大学教育的素质产生冲击,以至于到2023 年,马来西亚包括学术型与技职体系的高等学府有911 所。对于一个3 300 万人口的国家来说,队伍过于庞大,学府的教育品质,在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私立大学、大学学院与学院占马来西亚高等学府总量的57%,其高速增长,可视为市场化的产物,也较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尽管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大学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承载了国家要输出的价值体系,不管是世界观、科研、文艺,抑或是道德上的培养,它仍然非常重要。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合作国家、合作高校、合作学科等日益多元化,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国外高校在华合作建设的分校迅速增加,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中国高校海外建设分校新模式陆续出现。在大学办学的新典型上,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例,2013 年,马来西亚政府邀请厦门大学在吉隆坡设立分校,两国政府共同思考,就如何充分利用双边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在“一带一路” 的框架下,两国重要的价值观,透过留学生市场来流动。2016 年2 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开办,它是中国教育部首次同意并批准中国的公立大学在海外建设的分校,是中国重大境外办学项目建设,成为 “一带一路” 战略落地的旗舰项目。于中国来说,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分校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学生到马来西亚,畅通了两国的 “民心”,双边得以深度地沟通,并且在理解中容易找到自身的定位,并辨识出个体的归属与特定;或浸濡在地,充分理解马来西亚的风土民情,将 “民心” 串接起来。对于马来西亚来说,厦门大学分校的建立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推动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马来西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留学选择和机会。

从马来西亚方面出发,“昌明大马” 政策,以及 “一带一路” 畅通以来的马来西亚政权,都持续地以建设马来西亚为高等教育重要留学地为目标。中国设立分校的脚步比澳洲、英国、新加坡缓慢,但作为马来西亚重要的经贸伙伴,中国的崛起确实也为其高等教育输出加分。马来西亚学生得以在本国享受中国的高素质的教育,并且有机会在两地获得培养的机会。

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办校,是中马合作的新典型和新尝试,有助于推动两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4 结束语

根据中马两国双边留学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 “一带一路” 的倡议为双方创造了友好和谐的国际氛围,并促使两国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制定留学生管理与安全的法规至关重要,双边文化交流的程度和不同教育政策观念的接受度也成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中马双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将 “民心” 思想纳入双边友好的框架,形成多元一体的 “丝路” 格局。这种以 “民心” 为动力的社会力量,将直接影响中马两国的留学市场,并使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总之,“一带一路” 的倡议和中马 “民心相通” 的理念深入两国民心,两国留学市场也呈现出繁荣趋势,双边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而中马两国留学生的双向多元交流,正是 “民心相通” 得到 “践行”的实证。

猜你喜欢
中马民心马来西亚
党心民心
有你在可真好呀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真正女性崇拜思想对《小妇人》中马奇姐妹的影响
HPLC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清中马钱苷和莫诺苷的含量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