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提问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途径

2024-04-07 11:54王英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王英

提问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小学生思维能力不足,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懂得如何思考,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也有助于预设与生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构建,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展思维,从而通过思维的转变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保障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基于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设计对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但是通过观察,教师在开展提问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提问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如何改变现状、以有效提问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了当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

一、课堂有效提问及其类型

(一)内涵

有效提问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设计教学内容,并结合系列有效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依托设计的问题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思维的发展、对知识的掌握、内化与运用。

(二)类型

1.管理性提问。

这一类型主要作用于零认知水平的学生,其主要作用就是从整体上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对教学进度进行控制,比如当开始讲课时,教师会问:“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这个题目写完了吗”与知识点没有任何关联。

2.识记性提问。

这一类型主要作用于低水平的学生,也就是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尤其是概念、性质、公式等进行简要复述,便于学生加深记忆。比如,在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会提出“这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等记忆性较强的问题,而学生也无需经过长时间思考就能回答。

3.引导性提问。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渐趋向于引导、探索、拓展等类型的问题。引导性提问是用以引导学生依托问题进行思考,发现本质,并从中探索出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对数学规律和现象进行总结,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花费一定的时间深入思考的。比如,在解决某个应用题或计算题时,教师会对解题步骤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解题的思路,或者在证明题讲解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进行论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三角形全等这部分内容中通常会运用这一类型的提问。

4.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作用的客体是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分析与应用能力。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思考,并在回答问题时捋清思路、找准依据,逻辑性要强,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与作用

(一)原则

课堂有效提问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首先,教师要因人而异采用层次性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提问中学习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对此,教师要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和需求,然后结合这些差异性、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尽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提问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其次,教师要遵循相关性原则。有效提问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与巩固,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通过问题来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熟练运用。

(二)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高效学习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提问,教师会引导学生始终跟随自己的思路学习,学生的精力也会集中起来,而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这样的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课堂沉闷的氛围,调节学生上课时紧张的情绪与心态,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如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也会帮助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明确学习方向,从而更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引擎,通过课堂有效提问,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师提出对应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思考这个问题,而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会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并验证,进而得出答案。如此就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推动了“深化课堂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提问技巧

对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课堂提问效率偏低主要源于教师缺乏提问技巧,设计问题时没有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实际学情及学习诉求上。

一方面,教师对提问的控制力度不够。通常课堂时间都是比较紧张的,教师也不会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太多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不足。

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深刻和全面。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会依据自己长期教学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识,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接受能力,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一刀切的问题往往起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在问题中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甚至有些学生觉得问题过于困难而产生对知识的抵触情绪。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课堂进度,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趋向于识记性问题,如“是不是”“合不合理”等,而启发性和分析性问题则很少出现在课堂中,即使有也会被当成课下作业去完成。因此,肤浅性问题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往往侧重于点名提问或者只针对学困生、优等生这样的固定群体去提问,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表现的机会,从而削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数学的严谨性容不得学生半点马虎或敷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对于有些知识点或题目来讲,答案并不是那么标准。显然,在当前的提问教学中,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是过于强调标准化的答案,这是由于教师始终在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对设计的问题也常常依靠自我思考意识对答案进行判断,忽略了学生的解题思路,限制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有效形成。比如,在回答某个问题时,学生给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有些许差距,那么教师就会认为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并没有详细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答案,不仅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缺乏规范性的语言

有效提问并不局限于所设计问题的内容,还与教师提问时采用的语言的规范性有关。将需要提问的问题说明白、学生听得懂问的什么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若教师在提问时语言不够简明、准确,表达的意思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或者描述问题过于口语化,不仅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比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会在 “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有两个端点吗”这个问题中将“端点”口语化了,转化成“两头”,即“线段的两头是端点,但是直线有两个头吗”,虽然这样的说法很好理解,但并未体现出数学语言。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语言的不规范性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学生问题意识不足

小学生本身各项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只知道在课堂中跟着教师走,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主动围绕知识主动提问,不会主动发现问题、表达疑问,即使面对不懂的知识点,大部分学生也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整体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烈,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有效提问中。

四、以有效提问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提问设计

提问设计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及时获悉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提问所使用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应用数学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这样提问:“黑板中所列出的这两个相加的分数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学生观察之后会回答:“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或者“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这样的问题显然没有落到教学的点上,学生也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不知道教师提问的目的,这样的提问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而如果教师转化提问语言,则会让问题更加精准:“这两个相加的分数的分母是否相同?两个不相同分母的分数能够直接相加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这样的问题就直接点出了“异分母相加”这一概念和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学生也会基于问题深入到学习中,从而理解通分原理,准确把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基本计算法则。

(二)设计激趣问题

教師可以借助激趣策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学生来讲,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兴趣,学生产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点,以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哪些是圆形的,哪些物品必须是圆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答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才能正常行驶?如果将其替换成其他形状,车子能否行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思考,相互交流。同时,为了更真实地展示不同形状的车轮能否行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硬纸片或纸箱剪出不同的形状,在图形中找出中心点,并按下一根牙签或一枚图钉,最终将剪出的图形制作成一个车轮模型,模拟车轮滚动时的状态。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会发现只有圆形卡片在滚动时中心点高度不变,其他形状的卡片滚动时中心点都会忽上忽下,从而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圆形的中心点到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完全相同。这样的问题和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性质、了解半径与圆心的关系。

(三)创新提问方法

首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吸引学生,使其产生探究兴趣。比如,在“量一量、比一比”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教师在课前就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把尺子,进入课堂后,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尺”的古体字,让学生去猜,当学生知道这个字是“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尺子的用途有哪些?”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讲述尺子的用途:用来测量物品的长短。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尺子向学生展示,并鼓励学生到讲台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提问:“课本的长度是多少?”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的尺子来测量课本,并告知教师答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教师就可以趁机导入新课。这一导入阶段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后续将要学习的知识。

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比如,在“截一个几何体”拓展训练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拓展,最终懂得要分别按截面不过顶点、过―个、两个以及三个顶点的不同情况来讨论,归纳出每种情况的正确答案。如此,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会得到同步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推动教学深入开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教师要充分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常见类型,分析提问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善于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来设计有效提问,全面提升问题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让有效提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