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2024-04-07 11:54冯茹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概念深度

冯茹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采取灵活多元的举措,带动学生更加紧密、高效地学习课程知识,遵循过程性指导原则,结合批判性教学,促使学生对知识概念进行层次化剖析;同时教师应当将实践与理论进行融合,以问题作为引导线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在深度学习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尝试改进现有的授课方法,引进深度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对课程概念进行深层次探究,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提高教学水平。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在素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知识由浅到深的一般认知过程。在深度学习模式下,教师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参照依据,对深度学习计划以及深层次研究内容进行灵活高效的设置,所组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应当具备连贯性和层次性,突出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该模式下,教师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均应当具备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需要立足于课程教学的核心指标,带动学生围绕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此外,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凸显课程教学的内涵和价值,为此,教师需要贴合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带动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引领其参与深度探究,使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进行深层次领悟,开阔学生视野。

二、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原则

(一)过程性引导原则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所开展的课程教学活动应当具备一个完整的过程,所呈现的知识概念应当具备整体性、关联性、互动性,能够使学生建立起对某一类概念更完善的认知,其中包含建立初步认知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抽象认知,再回归到一般性认知。该过程涉及理实一体化研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不断深化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完成对概念的初步认知学习之后,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尝试对知识理论进行深层次剖析,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再次深化总结。而教师也应当在该过程中给予学生深层次指导,以问题诱导或者结合议题式、情景式教学,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引进过程性引导策略,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进行灵活选用,使学生的能力、思想、认知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得到不断强化。

(二)批判性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融合批判性教学原则,带领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探究。学生在深度学习背景下不再单方面接受教师的引导,自身需要主动思考,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带动自身思维的发展,从而为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引导或者创建相应的思想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思想情绪,引发学生深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该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尝试引进灵活、多元的教学项目,结合各类问题论证探讨情景,衔接多项指标,调动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发表各自的认知和看法。而教师在该环节也应当设置留白艺术空间,给予学生自主探讨的机会,从而在自主学习和反思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进基本概念

在深度学习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一套完整、全面的教学流程,带动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层次剖析。在该环节,教师要引进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点的初步认知,从而为后续进行深层次研学探讨提供基本的参照依据。在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短视频资料、数字化媒体向学生呈现基本的课程知识概念,并提出对应的情节问题,让学生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讲述蕴含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故事,紧贴课程知识概念,应用生活情景,迁移出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论,并且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比如,在“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短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洞庭湖近50年来的水域面积变化,渗透其中涉及的自然环保元素,使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案例中迁移出知识概念,从中领悟更深层次的知识内涵。在该环节,教师可以引进问答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以下问题的思考:

1.洞庭湖水域面积的变化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分析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小的基本原因。

3.划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探索价值观

完成对基础概念的讲解和导入之后,学生能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形成初步印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相关案例以及知识概念中的价值观,以此带动学生进行概念领悟与探究。具体来说,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引进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剖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组织价值观探索活动,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标准化语言、知识模型和理论框架,从一般认知到学术认知(从一般认知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认知),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在该环节,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问题模型,让学生挖掘案例中的本质概念。

例如,通过上述概念剖析学习之后,学生能够从生活认知中过渡到课程知识的研学认知,此时,教师便需要引进本课程单元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方向。

1.讲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污染,分析相关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2.介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地球,如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保护动植物等。

3.让学生通过分组探讨,共同制订一份爱护地球的行动计划。

以上的教学活动包含社会参与、社会职责、法治意识、环保意识等项目,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性地建立起对本模块和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在深度探索环节,教师要评估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态度和学习状况评估教学成果,评价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相关任务、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本次的教学活动,总结不足之处,并改进方法和策略。因此,探索其中的课程价值观,有利于促使学生后续形成对本章节知识概念更加模块化、体系化、学术化的认知。

(三)实践授课

当学生完成对课程知识和课程单元价值的探索学习之后,教师便需要引进实践授课活动,帮助学生从抽象的课程认知中探究一般性的研学方法,使其建立起知识概念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有机关联(从抽象认知再次过渡到一般性认知),即教师需要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活动,帮助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学习状态。设置相关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需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角度完成对实践项目的开发。

第一,政治认同层面:结合国家在新时期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现学生研学环保工作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研究国家近年来颁布的环保法,指出其中的核心内容与核心条款,从政治认同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当前环保工作的价值认知。

第二,道德修养层面: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卫生打扫,引导其对道德规范以及环保行为准则进行实践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炼总结出环保思想和环保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法治观念层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进法律素养以及法律意识元素,指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学生讲解我国在整治环保污染期间所采取的举措;结合模拟法庭还原损害环境公共卫生的庭审事件,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环保工作的敬畏之心,从法治角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该环节,教师可以组织普法、讲法、宣法等活动,鼓励学生进入社区宣传环保法规,做到对相关知识概念的实践应用。

第四,健全人格层面:教师所开展的深度研学实践项目需要从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角度,让学生参与深层次学习,比如引进相应的量化分析评价表,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在班集体中掀起良好的环保学习潮流,通过环保评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学习以及合作互动,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环保作业。

第五,责任意识层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从环保职责角度对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进行实践教学,在该环节,教师可以引进我国在新时期加入的国际事务,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需要达成的环保目标进行学习,从国家责任的角度延伸到个人职责层面,谈论个人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应当采取怎样的行动来保护社会环境。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以上几大核心素养层面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实践应用课程知识,对相关概念进行延伸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认知层次。

(四)信息化授课

经过对知识概念的剖析学习以及对概念的深层次探究之后,學生能够建立起更加完整、全面的模块化知识结构,形成对本单元核心知识概念的认知。但是,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某一类习惯、某一类思想品质形成更长远的认知,这样才能符合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探索的实际需求,即教师在完成本模块的教学之后还需要组织常态化的授课活动,帮助学生将优良品性保持下去。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任务较为紧迫,依靠上述的线下实体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存在时间、空间层面的局限,并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在习惯培养和意识培养活动中,组织常态化的教学应当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具备强烈的学习欲望。

基于以上需求,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通过信息媒体工具,以短视频授课的形式带动学生参与深层次学习探究。在该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本章节、本模块所包含的各类知识概念串接成线索,优先巩固学生的知识架构,之后再补充其中的空缺部分,带领学生找到一个新的研学方向,再次进行深入学习以及对概念进行常态化探究。

例如,上述责任意识实践活动中讲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教师在线上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碳交易”来制定个人研学计划,尝试在线上将个人的节能减排计划向其他同学分享。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拓展性概念,如碳交易的本质逻辑和原理以短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以科普论文的方式,借助短视频资料,通过一分钟到两分钟的时间,向学生形象生动地解释其中的知识概念。另外,在我国颁布新的环保政策、环保法规期间,教师也可以利用短视频资料向学生宣讲其中的知识信息,更新学生的资讯,从而使学生掌握时代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以及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通过视频学习,学生能够参与信息化探究,获取更加持续的学习支持,最终有效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四、注意事项分析

在深度学习模式下,不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采取包办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步,但是没有给予学生灵活自主探索的空间,导致教学品质和效率得不到提升,此类现象较为常见,教师应当融合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部分教师虽然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漫无目的的探索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时间。此时,教师需要适当采取指导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在关键节点给予学生良好的点拨,做到松弛有度。

另外,教师在授课活动中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状态,尽可能在深度学习模式下将教学评一体化,同时兼顾学生的学段学习需求,参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段教育指标和培养需求,保证所引进的研学项目不超纲、不落后,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应当引进多门学科概念,借助构建主义理论,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上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深度学习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革新授课方法,制定更加严谨、细致的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参与深层次、立体化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概念深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幾樣概念店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深度观察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