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途径

2024-04-07 11:54潘友兵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意识

潘友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能够提升包括懂法、 守法、 用法在内的法治意识水平。为了实质性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用案例、拓展学习、整合资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法治学习机会,使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法治知识、应用法治知识、感受法治知识,用高水平的法治意识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权益,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努力成为新时代爱学法、能懂法、会用法的少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中的各种资源也得到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理解法律法规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一、培养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需要

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以增强全面法治意识为前提。小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思想意识尚处于发展阶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其法治意识,能够使学生从法律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思维明辨是非,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学生发展需要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法治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法治教育机会,打开通过法治世界的大门,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抵制不良诱惑,与违法行为做斗争,实现自身健康发展,争做新时代遵纪守法的公民。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就,学生能够意识到法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其法治意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方式多样化,包括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主题宣传等,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并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规则意识,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他人、国家、社会、民族的合法权益;知识教学目标体现为:学生能够从法治意识层面出发,辩证地看待自己、他人、集体之间存在的合法权益关系。在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成绩和教学任务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无法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法治能力和法治知识水平的提升,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新时代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法治意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经历,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法治,使其认识到学习法治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以调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乘坐巴士秋游的路上,还是在医院看病,任何场所都存在法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在法治社会,在生活中要自觉遵纪守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思考: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此时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如果生活中没有法律,违法犯罪行为会泛滥,人们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社会秩序会陷入混乱,自己会失去静谧、稳定、温馨的学习环境。

为了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明确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例如,学校会定期举行升旗,奏国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法律规定任何践踏、毁坏国旗、篡改国歌的行为都属于犯罪行为;各位同学能够在和谐的校园中生活、在温馨的教室中学习,是因为学习生活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保护,一切私自剥夺教育权利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车辆行人能够各行其道、保持秩序,是因为交通生活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保护;在商店中买到了问题商品,可以无条件申请退换,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我们合法消费的权利。教师借助生活现象向学生介绍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认识到生活在法治社会中,要学法、懂法、用法,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引用教学案例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法治的理解仍处于抽象阶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概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教学案例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应该什么都尝试吗?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有哪些特殊之处?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如不能尝试盗窃、不能尝试在公路上嬉戏等。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未成年人应有的特殊保护,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作为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任何人无权剥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0岁女学生黄某被父亲强制辍学,他认为女孩读书无用,应当留在家里干活儿,将来结婚生子,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黄某不想辍学,请求班主任向父亲讲明道理。班主任得知黄某的情况后,与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张律师一同来到黄某家中,向黄某父亲讲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并说明黄某作为未成年人,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保护,黄某父亲这样做是一种违法行为。黄某父亲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行为,决定讓黄某继续上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在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情境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掌握法律的运用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假如有一天你遭受了校园暴力,在此过程中无力反抗,对此你感到非常委屈,接下来你会怎样做”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当“以牙还牙”,找朋友们打回去;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告诉家长和老师;有的学生害怕惹祸上身,因此选择隐瞒此事……教师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结果:“以牙还牙”的方式是犯法的,不应采纳;隐瞒此事只会让施暴者变本加厉,加深对自己的伤害。当遭受校园暴力时,应当请求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也可以直接报警,让施暴者接受法律的制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法律的作用,明白依法维权的重要性,任何违法行为在法治社会都应受到严惩。

(四)积极拓展学习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在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其阅读法治类课外读物,积极拓展学生的法治学习。拓展学习并非放任学生,教师应当为其推荐法治类课外读物,使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拓展学习中得到强化。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可以将拓展知识渗透其中,将教材知识与拓展知识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师需要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拓展学习活动。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图示,向学生解释“110”的作用以及能够求助“110”的场景,使学生明白“110”是自己行使法律权利的帮手,当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求助“110”维护自身权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10”的作用,教師可以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给孩子的第一本法律启蒙书》,该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法治故事,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故事中的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110”是如何处理违法行为的。每个故事的结尾处都会用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从法治角度对故事进行解读,使读者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法治知识。教师向学生推荐此书,使学生的法治意识在阅读中得到增强,了解了“110”的作用以及求助“110”的场景。

(五)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实践水平,教师应当组织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将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法治理论与实践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零散信息进行整合,向学生展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安排,组织适量的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活动,包括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间休息时组织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课间可以自由活动。课堂上,教师对教材中人物翻窗、追逐、逆行的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间是否存在类似行为,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规定,还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存在上述行为的学生应当反思自己、改正自己,提升自身行为的规范性。教师借助学校的秋游活动开展《课间十分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秋游期间观察周围是否存在翻窗、追逐、逆行等行为,发现上述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劝导当事人这些行为会危害自己,是违法行为。

除了教学实践活动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教学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拓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更精准地学习法治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更多“课间十分钟”的行为,让学生了解其他学校的学生在课间存在哪些违规行为,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实践能力。

(六)意识跟踪评价

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实质性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结束后,运用多元化手段对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跟踪评价,通过评价分析学生法治意识发展程度,以及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不足,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哪些行为违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学生可以将生活中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违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对这些现象的想法。本次课后作业可以考查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掌握情况,通过阅读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不足。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生应当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道德与法治对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规划教学途径,使学生的法治意识水平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得到提升。为了使学生具象地理解“法治”概念,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意识到法治对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引入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意识到法治对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掌握运用法治的正确方式,借助教学拓展、资源整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法治知识,并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法治意识状况进行跟踪评价。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