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2024-04-07 11:54刘杰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动语文教育

刘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元素,合理安排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通过实施与劳动生活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实际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实践。这种融合教学法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际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融合劳动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前瞻性的教育策略,这种融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全面成长。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教学,缺少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而劳动教育的引入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使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接了解社会的多个方面,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深入贯彻全人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深入贯彻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全人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取,还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劳动是一种德育过程,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此外,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劳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会和表达美的感受。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全人教育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

(一)情景设计,实践中学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融合教学中创设相关情境。情境设计策略主要侧重于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实践背景,以使学生浸润在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语境中,利用教材图片和多媒体等资源设计富有生活气息和实践性质的学习情景。此外,情境设计有助于突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劳动的价值,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有机结合。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图片创设情境。以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悯农(其二)》的教学为例,教材插画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展示了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情景,這种直观的视觉表现形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劳动的艰辛。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作,从而进一步理解诗句“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停留于文字和语言表面,而是更深入到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去,挖掘劳动的真正价值。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悯农(其二)》一课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农民的劳作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借助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劳动场景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勤。比如,播放描绘农民如何在田间耕作、播种、收获的短片,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更深入地感受劳动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农民的劳动情景,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劳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多媒体还可以用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演变等内容。例如,展示古代和现代农民使用的不同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方式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多媒体的丰富展示和情景再现能够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劳动观念。

(二)任务驱动,目标引领

任务驱动、目标引领策略强调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该教学策略侧重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同时,有助于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课程标准》提到,1—2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包括“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时,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指导,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体会粽子制作的劳动过程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教学任务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探究粽子的制作流程,从选择材料、清洗、浸泡糯米,到包裹、煮熟,每个步骤都涉及劳动的投入和技能的运用。任务的进行可以设计成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活动,比如邀请家长或粽子手艺人来学校,现场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劳动成果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份劳动成果背后都包含着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付出。同时,在学习粽子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样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共同感受劳动的魅力。这样的教学策略和任务设计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而且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互动交流聚焦于营造丰富的师生、生生交流环境,通过开放、平等的对话,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价值的传递。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考,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这种策略有助于劳动教育的融入,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分享劳动体验,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方面,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以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落花生》这篇散文中的劳动内涵和人生哲理。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种植和收获花生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家人都做了哪些劳动”“你认为故事中的花生和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本,更好地感受劳动的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鼓励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每个小组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或者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角度,围绕《落花生》这篇散文进行讨论。比如:“同学们知道种花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围绕这一主题交流自己对种植花生或其他植物的理解,彼此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有的学生分享:“我认为种植花生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土壤环境,注意浇水和施肥。”有的学生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我之前种过绿豆,发现温度和湿度对植物生长都很重要。”通过生生交流,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不同的视角,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分享给予适当指导和反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实践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深挖教材,资源整合

利用教材内容发掘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元素,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深度的学习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劳动的情感和价值可以被更好地传达。同时,结合其他教育资源,如相关文献、视频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劳动的意义。这种策略有助于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等古诗自然地融入了丰富的劳动元素和情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之美和劳动之情为教师深入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良好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劳动情感,感受劳动带来的喜悦。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紧张劳动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辛勤和收获的喜悦。《清平乐·村居》通过描绘农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家庭成员在劳动中的角色以及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在深挖教材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和价值的传递。例如,在《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通过这些具体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农村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还可以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举办“我眼中的劳动者”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近距离接触劳动者,了解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劳动的真谛。

(五)作业设计,强化实践

作业设计在强化实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动手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因此,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作业设计应紧密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付出,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学生回家后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做饭等,亲身感受劳动的过程,并在劳动中体会父母日常的辛勤付出。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通过亲手做家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辛勤劳动,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完成家务劳动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感悟记录下来,以作文的形式呈現出来,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其劳动实践和感恩教育的反思。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一种富有创新和实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限,使教学方法和内容多元化,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劳动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