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理解?还原

2024-04-07 11:00周立春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钟表正方体卡片

周立春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主题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增加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主题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设计各种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还原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从感知、理解和还原三个维度探究数学主题活动,以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链接生活,感知数学

(一)生活中“找图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计以“生活中‘找图形”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学生能够感知各种图形,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联系,提高其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一)”为例,首先,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或者图片介绍的方式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这些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寻找图形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图形,如教室里的长方形桌子、正方形的黑板、圆形的钟表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指比畫或者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从而加深他们对图形的理解。最后,在活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所学图形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让学生将感知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各种图形的特征和应用场景,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生活中‘找图形”为主题的数学活动,学生能够在感知中逐渐掌握不同图形的特征,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主题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将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生活中“找运动”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感知运动,教师可以连接生活,设计以下具体活动:

活动一: 平移重合游戏。

教师准备一些卡片,每个卡片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将这些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尝试使用平移的方式将卡片上的图形重合。学生需要观察各个图形的位置和方向,然后移动卡片,直到找到能够重合的位置。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感知平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活动二:旋转创意绘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使用纸和颜料进行绘画。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图形旋转,观察旋转后图形的变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旋转,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完成后,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讨论旋转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掌握旋转的概念,培养艺术表达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生活中“找空间”

通过感知空间,学生可以理解空间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找空间”为主题设计活动,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一)”和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为例。

活动一:观察立体物品。

教师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立体物品,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并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形状,以及边和顶点的特点。学生可以用手触摸和旋转物体,然后描述物体的特点和形状。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感知到空间的特点,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和性质。

活动二:空间模型制作。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空间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所选模型的形状和结构,并进行合理拼接、组装。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感知空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依托活动,理解数学

(一)争做“小小设计师”

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小小设计师”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运动和变换,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一:平移拼接游戏。

教师准备一些彩色图形卡片,每个卡片上都有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学生使用平移的方式将卡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复杂图形。学生需要观察和比较各个图形的位置和方向,然后进行合理的平移操作。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平移概念的理解,培养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二:旋转设计挑战。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图形,如正方形、五边形等,然后要求他们使用旋转的方式设计出新的图形。学生自由选择旋转角度和方向,并通过不同的旋转变换出多样化的图形。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解释旋转的特点和创意。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理解旋转的概念,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争做“时间的主人”

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时间的概念和钟表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钟表和时间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一:钟表观察游戏。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真实的钟表,让他们观察钟表的指针、刻度和数字表示方法。学生需要观察钟表上不同指针的运动和表示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钟表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活动二:时间大作战游戏。

教师准备一些时间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时间,如8点、9点半、12点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教师随机抽取一张时间卡片,并宣布一个基准时间,学生需要尽快用指针形状的卡片在自己绘制的钟表上指向对应的时间。第一个完成的学生可以给自己的小组加分。通过这一游戏,学生能够加深对时间的理解,提高对钟表知识的运用能力。

活动三:时间管理小游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时间管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设定时间、安排活动等方式来管理时间。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吃饭、睡觉、做作业等,让他们根据钟表指示的时间安排并完成这些活動。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时间管理意识,并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绘制等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钟表结构和指针运动的理解,并培养观察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其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三、切换角度,还原数学

(一)图形运动,开展创作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中的“平移和旋转”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图形运动,开展创作”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活动一:平移对称创意图形。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如正方形、三角形等,每个图形都画有一条平移向量箭头。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箭头的方向和距离将图形平移,使其与原图形重合,并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创意图形。例如,学生选择正方形,并按照箭头所示方向和距离平移,最终创作出一朵花的图案。

活动二:旋转艺术设计。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星形等图形卡片,并提供一个中心点,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点将图形旋转,创作出自己喜欢的艺术设计。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五角星的图形,并以中心点为基准,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最终创作出一个花瓣形状的艺术设计。

活动三:图形运动故事。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图形运动的故事,并在故事中穿插一些图形平移和旋转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使用图形卡片进行实际操作,还原故事中的图形运动。例如,教师讲述一个关于风车旋转的故事,学生使用图形卡片制作风车,并围绕中心点进行旋转操作,以还原故事中风车的旋转运动。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还原数学概念,这样既可以促进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又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二)巧用拼图,解析几何

在“巧用拼图,解析几何”主题中,教师可以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设计一系列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一:拼图还原。

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拼图,其中部分拼图已经被打乱或缺失,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拼图正确还原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解释推理过程。例如,学生会收到一个三维拼图,该拼图由长方体和正方体组成,但是其中一些拼图块已经错位,学生需要观察每个拼图块的形状,通过试错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将拼图正确还原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二:解析几何设计。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纸和材料,让他们自行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需要使用已有的拼图块或自己设计的形状,通过解析几何的方法将它们组合成符合要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例如,学生可以用尺子、铅笔等工具在图纸上进行设计,并使用剪刀将有颜色的纸张剪成相应的形状,然后将这些形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进行组合,构建出符合要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三:展示与分享。

学生完成拼图还原或解析几何设计后,可以进行展示与分享,介绍推理过程、设计思路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并互动交流。例如,学生可以口头解说自己的成果,并分享自己在还原拼图或设计构建过程中的想法,也可以解释如何根据图形特征来还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展示作品,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以促进学习交流。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数学概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给予一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拓展其数学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眼之所向,心之所量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为例,在“眼之所向,心之所量”主题下,学生将参与各种活动,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感知测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准确测量。

活动一:发现测量的需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围环境中观察和探索,发现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会注意到一些需要测量的物体或场景,如身高、距离、时间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并分享想法。例如,学生可以观察操场上的直线距离,然后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得出准确的距离数据。

活动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学生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对不同物体的长度和高度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书本、铅笔、椅子等,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例如,学生选择一本书,使用尺子测量书的长度和宽度,同时观察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尺寸,通过比较,感知到物体的大小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活动设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知、理解和还原数学概念,能够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测量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组织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链接生活,感知数学;依托活动,理解数学;切换角度,还原数学的主题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钟表正方体卡片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一张卡片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藏起来的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