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仪·懂礼貌·讲文明

2024-04-07 11:00韩珠玉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午休文明礼仪礼仪

韩珠玉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被盛赞为“礼仪之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礼仪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礼仪主要包括礼节和仪式,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要规范自己的形态、仪容仪表、举止行为、语言行为等,以表示对对方和自己的尊重。此外,礼仪还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尊重、信奉、敬畏,是人与人交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祈求中形成的一种礼仪文化、礼规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礼仪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作为一种隐形教育资源,对人们的行为举止和认知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幼儿。3-6岁是幼儿形成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可以使幼儿知礼、学礼、懂礼、遵礼。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幼儿就是一张白板,纯洁无瑕,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后天的教育与生活经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规范自身的礼仪行为。可以说,文明礼仪教育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文明礼仪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而且对社会文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再加上自身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会对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并内化成自身经验,满足自身成长需求。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的生活需求,让他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与交往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在一日活动中养成各种生活习惯。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交意识的形成

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幼儿文明礼仪习惯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社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沟通,使其明白在交往中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选择正确的交往方式,规范自身的交往语言和交往行为,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让幼儿快速融入社会生活中,适应新的环境。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师要将民族传统优秀品德与思想融入其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让幼儿主动思考并参与各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成长为茁壮的“祖国花朵”。而幼儿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正确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一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仪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有利于幼儿转变思维态度,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承担起该责任,从小就向他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二、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一)交往礼仪

我国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且悠久的人文理论以及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在社会交往与道德行为规范方面一定要重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文明交往礼仪。交往礼仪内容很多:第一,使用礼貌用语。幼儿在交往中,要正确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问、可以吗等礼貌用语,要友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可以使用粗鲁的言辞;第二,尊重长辈。幼儿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要礼貌,不大声吵闹,遇到问题与大人商量,不无理取闹;第三,友好合作。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当同伴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要积极参与,与同伴一同合作完成任务;第四,尊重他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以随意拿取他人的物品,也不可以随意触碰他人的脸颊、头发等。

(二)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行为习惯,如用餐礼仪、仪容仪表、公共场所礼仪等。第一,用餐礼仪。幼儿在用餐过程中要保持餐桌整洁,食物垃圾放在骨碟盘里,用餐结束倒进厨余垃圾桶,并主动清洗碗筷;要节约粮食,吃多少拿多少;吃饭的时候保持安静,不大声说话,也不动手打闹。第二,仪容仪表。幼儿要保持衣着干净、整洁,不随意在衣服上乱写乱画;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规范坐姿和站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保持个人物品整洁。第三,公共场所礼仪。爱护环境,不随意扔垃圾,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不随意踩踏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花草;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大声喧哗。

(三)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中需要保持的文明行为习惯。第一,上课以后,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教师;第二,课堂上不大声喧哗、打闹,教师说话的时候不随意插话,举手回答问题;第三,同伴回答问题的时候认真聆听,不抢话;第四,按时完成作业;第五,保持座位和教室卫生的整洁。

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一)在园中创设文明礼仪环境

除了家庭以外,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就是幼儿园,为此,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文明的礼仪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明礼仪。

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首先,在物质环境方面,教师可以将文明礼仪宣传语、礼貌用语的标语、三字经儿歌和图画等张贴在园中的走廊、教室、楼梯间,让幼儿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这些文明礼仪内容,无形中养成文明礼仪。此外,在园中的各个区域,如班级阅读区、表演区、娃娃区等,也要张贴上使用要求的图画标识,让幼儿懂得爱护公物。其次,在精神环境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为幼儿树立榜样形象,让幼儿学习教师的行为举止。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幼儿,监督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用语,成为班级文明礼仪的维持者。在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幼儿会逐渐将文明礼仪内化为自身品质。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可以将其渗透到一日活动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1.在来园和离园中渗透。

来园和离园的时候,幼儿会接触更多的教师和同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渗透文明用语,如早晨入园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幼儿问候“早上好”,幼儿回复:“老师,早上好。”看到同伴的时候,幼儿可以说:“xxx,早晨好。”入园以后,幼儿向家长说再见。下午离园的时候,幼儿要向教师和同伴说再见。长此以往,幼儿会将这一文明用语和问候行为深深刻在脑海中,遇到长辈的时候也会主动问候,如“爷爷,中午好”“奶奶,下次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培养他们文明礼貌意识的时候,语言方面不要有过多要求,避免适得其反。

2.在晨间活动中渗透。

一日生活从晨间活动开始,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在晨间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如做早操的时候播放与文明礼仪相关的歌曲,并将一些文明礼仪动作融入早操中,让幼儿边跳边掌握礼仪知识,让早操充满趣味性。教师可以将《弟子规》《团结歌》等编创成早操,带领幼儿在唱跳中掌握礼仪知识,从而形成文明行为。

3.在午餐和午休中渗透。

进餐与休息也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渠道,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午间进餐与休息的作用。

第一,午间进餐方面。挑食、浪费粮食等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幼儿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进餐前为幼儿播放故事《森林进餐大会》,让幼儿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模仿,如小猫不挑食、小兔子专心吃饭、小狗主动道谢、小猴子不浪费食物等,以改正幼儿挑食、浪费粮食、拿到食物不道谢等不文明行为。午餐中的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持续开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还可以在盥洗环节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让幼儿养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的好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盥洗礼仪内容编创成儿歌,如小朋友,要记牢,饭前洗手很重要;没有细菌不生病,讲卫生,好宝宝。让幼儿明白餐前洗手的原因,从而养成餐前洗手的好习惯。

第二,午间休息方面。很多幼儿无法独立午休,甚至部分幼儿不喜欢午休,会发出一些声音影响其他幼儿。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和午休礼仪,教师可以播放一系列午休童谣,让幼儿听着童谣进入睡眠;制定午休公約,告诉幼儿午休期间必须保持安静,做任何动作的时候都要“轻”;采用比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比谁先进入睡眠状态。这样,幼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并遵守午休礼仪。

4.在学习中渗透。

幼儿在家里接触学习方面的文明礼仪的机会较少,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保持正确坐姿;回答问题的时候先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再站起来回答;在其他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不随意插话;别人说话的时候不随意打断……之后,教师可以播放与学习礼仪相关的动画,让幼儿边观看动画边学习其中的文明礼仪。需要注意的是,动画只是发挥启蒙的作用,后续还需要教师的规范与监督,让幼儿逐渐掌握学习礼仪。此外,教师可以将关于学习礼仪的图片张贴在班级墙上,时刻提醒幼儿注意自身礼仪。

(三)在教育活动中践行文明礼仪教育

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践行文明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掌握文明礼仪的同时能够具体运用,加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

1.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十分常见的一个方式,从确定活动主题开始,围绕主题进行深度构建,将文明礼仪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文明礼仪,形成礼仪行为。例如,教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幼儿表演小品“新西游记”,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在公共汽车上、上学路上、吃饭过程中不同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第二,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对比正反两个行为,明白文明礼仪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更多的误会,让彼此的相处更加和谐。第三,幼儿表演小品“在车站”,主要内容是一个人在车站的各种文明行为。第四,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生活中的文明礼仪行为,然后用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学礼仪、用礼仪,要重言,更重行,文明礼仪伴我行。”

2.礼仪表演活动。

为了加强幼儿对文明礼仪行为的掌握,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礼仪表演活动,深化幼儿的记忆。表演活动是一项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让幼儿实现“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成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情境:小明和小雪是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先在小明家集合,然后一起到老师家拜访,请分别扮演小明、小雪、老师以及小明的家人,完成这一情景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明白,到好朋友家中以后,如果好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家,那么要先问好,再和好朋友一起出门;拜访老师之前,要先和老师打好招呼,避免打乱对方的行程安排。如此,幼儿知道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礼仪水平。

3.品行评比活动。

为了提高文明礼仪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开展品行评比活动,激发幼儿优化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并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制定评比表,幼儿每养成一个礼仪行为习惯,就可以在评比表中相应的行为习惯下画对勾,最终根据评比结果评选出“文明礼仪小标兵”。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成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4.亲子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父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在交往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并在活动中与幼儿一同学习文明礼仪。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开展“和孩子一起文明用餐”活动,让家长教授幼儿餐桌礼仪,如夹菜时使用公筷、公勺;吃多少点多少,不浪费粮食,共同成为文明餐桌的倡导人。

四、结语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还是城市素养、社会道德的体现,也是国民综合素质水平的体现,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幼儿阶段是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该阶段打好基础,后续的教育就会变得轻松,且成果显著。为此,幼儿教师要提高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度,将文明礼仪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午休文明礼仪礼仪
文明礼仪润童心 养成教育伴成长
光影视界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疯狂编辑部之午休时间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午休小插曲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被网游点燃的午休时间
不懂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