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定格动画创新发展的当代困境及破解对策

2024-04-07 08:20井维泉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影视动画定格动画

井维泉

(浙江传媒学院)

定格动画因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新奇的视觉体验、材料的无限延展为世界动画领域注入了持续创新的艺术活力。具体论及当前我国定格动画的创新与发展,则需要在定格动画“发展的可行性”“面临的当代困境”“境外的启示借鉴”及“具体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我国影视动画创作现状及创新发展定格动画的可行性

自2004年起,我国动画产业化的施行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我国影视动画既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样备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国产动画新IP,也有像《魁拔》《秦时明月》这样拥有一批忠实拥趸的作品。虽然也不乏一些低劣之作鱼目混珠,但随着动画市场、技术革新、传播方式及受众群体的不断迭代升级,我们仍欣喜地看到诸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等一个个打破纪录、刷新数据的佳作陆续问世。我国影视动画创作历经二十年风雨兼程,坚持做到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始终是其持续不变的目标。我国影视动画创作正从初期的探索阶段逐渐地走向当前的稳固发展阶段,只要努力朝着这个态势发展,中国动画的复兴之日也必将到来。

在肯定二十年来我国影视动画创作所取得的成果之时,我们也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当前我国影视动画创作的艺术形态,依赖于电脑制作的数字三维动画居多,数字二维动画占比相对较少,而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力的定格动画艺术形式的影视作品最为稀缺,甚至有捉襟见肘之感。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讲求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讲求的是多样化、差异性。就好比桑德斯(Sondes)说到的那样:“如果没有定格动画,就好像我们只活在一个除了油画别无他物的世界里,定格动画是另一种影视创作手法,一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林黛妘认为当前中国动画过于依赖手绘和电脑制作,形式单一,在受众“视觉审美疲劳”的当下,应继承和创新传统定格动画优势,丰富动画形式。[1]孟佳文指出定格动画虽然并不主流,却在数字技术的包围下,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大量占据院线的形势下,正在积极创新并越来越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2]

当前我国影视动画总体发展也需要定格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作为有益的补充。众所周知,上世纪,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制作单位曾创作出无数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动画作品,其中就包含木偶、剪纸、折纸、皮影等大量脱胎于民间工艺美术为基础的动画影片,如《神笔》《孔雀公主》《张飞审瓜》《西岳奇童》《狐狸打猎人》《葫芦兄弟》《阿凡提》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是那个年代中国动画得以被世界认可的代表性力作。然而进入90年代,国产动画生产创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定格动画这种耗时长、要求高、见效慢的艺术形式逐渐地被“舍弃”,久而久之,观众心中便汇聚了些许的困惑,那就是当下中国影视动画概念范畴里,还有定格动画吗?如果有,是谁在做定格动画?有什么知名的定格动画代表作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传递出我国当前的影视动画生产创作方式是不“健康”的讯号,是亟待改善的。今天,依靠4G、5G的发展,人们在移动端便能在屏幕前观看动画,动画的传播方式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动画艺术的形式也日渐丰富。比如在2023年火爆全网的《中国奇谭》系列短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北京偶燃定格动画公司徐宁导演创作的偶动画《玉兔》(图1);也在2021年《向着明亮那方》里看到了刘高翔导演及杭州蒸汽工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团队制作的剪纸动画《哼将军与哈将军》(图2)。这些作品既是传统定格动画创作的一脉相承,也嵌入了数字时代背景下新的技术技巧与创作理念,让当下的观众能够感受到定格动画不同于二、三维动画独有的艺术魅力。这对于整个动画创作体系的完整性而言,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也更加有利于整个中国动画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图1 动画片《中国奇谭》之偶动画《玉兔》,导演:徐宁,2023年

图2 动画片《向着明亮那方》之剪纸动画《哼将军与哈将军》,导演:刘高翔,2021年

总之,在我国影视动画创作的当前现状下,发展定格动画是可行的。我们应该把上世纪老艺术家们探索的定格动画创作传承下去,让新世纪的受众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神奇魅力,这既是国产动画自身发展的使命使然,也是当下影视动画创作模式逐渐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它既符合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势。

二、我国定格动画创新发展的当代困境

在我国当前影视动画创作的大语境下,我们一方面认可发展定格动画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分析定格动画创新发展的当代困境。认清这些现实困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对应的改进办法与解决策略。概而言之,我国定格动画创新发展的当代困境主要包括创意不足、领军人才匮乏、技术尚需改进、产业链不完善等方面:

第一,创意不足。创意毋庸置疑是一部作品的核心要素。实际上,谈及创意,不单单仅仅只是定格动画面临的问题,其他动画艺术样式,或者再将视野放大一点说,整个影视产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这里所指的创意不足,是指中国动画讲故事的选材立意仍然不敢脱离传统,虽然国产动画取得了一些票房成绩,赢得观众口碑,但冷静思索,一些故事的讲述仍然围绕着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如白蛇、哪吒、悟空等展开,虽然也在故事情节上添加了新的创意,但总有新瓶装旧酒之嫌,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英国阿德曼定格动画公司的一部名为《小鸡快跑》的电影,是导演尼克·帕克在参观鸡肉加工厂看到了无数只挂在机器流水线上等待被做成美食的鸡而产生的联想,于是一个让小鸡们逃跑的计划应运而生。整部电影幽默诙谐、给观众带来快乐。深圳的方特动漫向来以《熊出没》这一IP家喻户晓。独立于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人组合之外,方特又在近些年新开发了《俑之城》《奇迹少女》等新IP,不得不说是全新的尝试与探索,这种敢于突破自身舒适圈的做法本身就很珍贵,也是当下国产动画创作切实需要的一种精神态度。所以,定格动画的当代创新发展与大环境下的整体动画是密切相关的,这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喜的是,无数从业者已经迈开了这一步。

第二,领军人才匮乏。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动画说到底是文化创意,它的一切内核离不开人才的统领。中国定格动画的专家能手在经历上世纪体制变革以及数码时代冲击的双重影响下,纷纷转行,梯队断层,人才流失。[3]虽然当前定格动画也有许多从业者、爱好者,但知名人才还是相对较少,无法形成人才矩阵合力。与境外一些知名导演如威尔·文顿、尼克·帕克、亨利·赛力克、蒂姆·波顿、特拉维斯·奈特、亚当·派瑟帕恩、韦斯·安德森、彼得·洛伊德等在业界的影响力相比,我国定格动画创作的行业尖端人才仍显匮乏,这也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

第三,技术尚需改进。传统的定格动画拍摄技术周期长、见效慢、返工率高,而科技的嵌入已经为科技和艺术打开了融合跨界的可行性,全彩3D打印技术,后期抠像合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都是传统的纯手工逐帧逐格的实拍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定格动画的创作发展史也是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史。目前,我国定格动画创作的尖端技术与境外先进国家知名公司、工作室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就需要从业者不断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在无数次的创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完成技术上的升级,从而更好地服务创作。

第四,产业链不完善。经历数年的产业阵痛后,今天的国产动画开启了“全龄段”“合家欢”观影模式,创作内容更加多元,迎来市场青睐和持续扩大的受众群。但是,定格动画却在满屏数字动画的今天仍然被贴上“小众化”的标签,市场和受众知之甚少,而其背后的产业链更加不完善,手工和精细加工制造业不够细分、不够专业化。以笔者为例,为了满足学生创作需求,在制作黏土动画时,需要使用压泥机,而市面上所能购买的都是日常吃面条所使用的面条制作机,没有专门针对黏土动画创作的压泥机器,因此,在经费报销时,经常需要去解释说明,增耗许多精力。而笔者在与杭州蒸汽工场的总经理成伟芳女士交流时,她谈到,有次该公司需要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同一人偶不同面部表情变化的可替换零部件,而对接的商家都以该“活”太小,不值得接这个单为由而拒。这些小问题汇聚到一起,便成了阻碍定格动画创新发展的大问题,也反映出动画产业链发展的不完善与不成熟。

上述四点问题是当代定格动画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瓶颈问题,只有直面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才能倒逼改革,找寻破解之策。

三、境外定格动画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说起境外定格动画创作,不得不简单地回顾其历史。境外定格动画创作一直可以追溯到威尔斯·奥布莱恩、雷·哈里豪森甚至比他们更早的初代探索者,直至上世纪初。那时的定格动画还不是纯粹的动画概念范畴,而是应用在电影中的一种技术,结合玻璃遮绘、微缩模型、遮罩法等技巧,实现了满足当时人们观看特效大片的愿望,如电影《失落的世界》(1925)、《金刚》(1933)、《辛巴达的第七次航行》(1958)、《泰坦之战》(1981)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技术革命大大地催更了电影生产制作的模式与效率。定格实拍技术与电脑技术相糅合,也使得定格动画能够逐渐地脱离于服务电影特效功能的身份而独立出来,这时的定格动画才可以说是真正地从属于动画领域了。如定格动画短片电影《文森特》(1982)、《对话的维度》(1982)、《超级无敌掌门狗之月球野餐记》(1989)等以及长片电影《圣诞夜惊魂》(1993)、《飞天巨桃历险记》(1996)、《小鸡快跑》(2000)等。有关定格动画创作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详实,部分公司与工作室,比如莱卡与阿德曼,可以研发专用的软件,制作专门匹配创作需要的粘土及特制骨架,与之相关的周边手工制造业也都在不断创新变革,互为促进,满足需求。这方面在新世纪以来的定格动画影片中均有所体现,如《超级无敌掌门狗之人兔的诅咒》(2005)、《鬼妈妈》(2009)、《神奇海盗团》(2012)、《小羊肖恩》(2015)、《魔弦传说》(2016)、《犬之岛》(2018)等。这些定格动画经典作品获奖无数,给世界动画电影增添了丰富的元素,是人们感知动画原理与魅力最直观的方式,直至今天,定格动画依旧散发着其独有的艺术光彩。[4]

如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即境外国家定格动画创作经验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与借鉴?归纳来说,体现在传承、探索、传播三点。

首先,传承。境外定格动画最初作为电影拍摄的一种辅助技术,逐渐独立出来,与二、三维动画共同构成了动画艺术的三大基本门类,正是无数电影人、动画人代代传承的结果,正如雷·哈里豪森对威尔斯·奥布莱恩的传承。这些动画大师们在创作时,同步拍摄纪录片,出版后续作品集、整合创作花絮,这些无疑给后来的继任者们提供了丰硕的参考依据和直观的一手资料。是后续创作者的研究基础,如全彩3D打印技术的普及应用也正是基于时代的受限,昔日尚不成熟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慢慢研发问世。这种传承的模式恰恰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国定格动画早期从业的先驱们在创作之余,也有相应的理论梳理总结,如靳夕、虞哲光等导演都有相应的文章记载。比较惋惜的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对于定格动画的创作手札、文献记录、视频花絮等几乎无处可查阅,就导致进入本世纪以来,形成了近二十年的一个“空档期”。这也是为何当前定格动画创作全靠从业者“自学摸索”的原因。故而,我们要总结这样的经验教训,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

其次,探索。境外定格动画创作者受益于电影工业创作体系的大环境,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资源供给,因此,产业链相对完善。在创作定格动画的前、中、后各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工作室团队加盟,而每一位成员都满怀哲匠的精神去认真对待作品,力求精益求精。他们共同开拓新的未知领域,探索钻研,填补空白。与之相比,我们的定格动画创作,在从业人员基数这一块相对最少,绝大部分动画人才都在做游戏与三维动画。从事定格动画的几乎凤毛麟角,而国内较好的公司和工作室也屈指可数,产、学、研无法形成一股合力,也就导致无法开展具有前瞻性和高端深入的科研探索,技术落后,自然就无法促进创作效率的提高,这也是我国总体的电影工业体系尚需建设的一个缩影。

最后,传播。说到底,定格动画要想发展得好,要靠受众的传播与推广。第一,我们可以学习境外定格动画的创作模式,依靠院线长片打磨精品,树立口碑,优质的作品是传播的第一步;第二,创作短片,参赛力争获奖,在业界为定格动画持续发声;第三,转变创作模式,依靠移动端口,依托各类短视频平台,不要仅仅局限只是制作冗长的剧情故事片,也适当创作小而精的微视频;第四,拓宽传播渠道,高铁、地铁、公交、飞机、电梯等各类公众场所均可以播放定格动画类型的作品,可以是公益类广告,也可以类似PES(亚当·派瑟帕恩)那样妙趣横生的广告,或者是有趣搞笑的系列短片均可。重要的是让人们增强对定格动画的兴趣和了解,关注的人多了,自然就会增添许多契机,也就有利于定格动画的传播与推广。动漫专家宋磊以日本NHK电台播放黏土定格动画为例,他谈道:“NHK电视台是日本播出非主流动画的主流电视台。它专门设有一些5分钟的小栏目,用来播出这些很难出现在其他电视台上的定格动画片或实验动画片。这个空间虽然不大,却给了那些特殊动画——比如包括黏土动画在内的定格动画的制作者们,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5]这不免让笔者想起多年前CCTV3一栏目叫《快乐驿站》,是把经典的小品、相声等通过动画的形式重新包装,让人们重温经典、捧腹之余时,也领略到动画艺术的非凡魅力。这在当时很受大众欢迎,不知为何慢慢消失了。人们其实不是不喜欢定格动画,而是不知道在哪里能够接触,除了B站等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更大影响的电视台、地方卫视或可重新审视运用定格动画的形式演绎经典,给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色添彩。

四、我国当代定格动画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扶持人才。我们应在现有已出台各类动漫政策基础上,大力扶持优秀的定格动画从业者,帮助其成长为行业领袖。2023年《中国奇谭》系列短片中《玉兔》单元的导演徐宁就是这样的专业人才。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毕业之后,徐宁远赴美国深造,继续攻读硕士,更是参与了特拉维斯·奈特导演的定格动画长片电影《魔弦传说》。在该片中得到了充分锻炼的徐导带着雄心壮志回国创建自己的定格动画工作室。这样的一支青年队伍无疑给定格动画的当代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动力,令人期待。

其次,创新内容。内容是动画的灵魂,定格动画亦如此。在题材选择上,应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要过于局限。应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题,如科幻、悬疑、奇幻等。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此外,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小说、漫画、游戏的联动,为定格动画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再次,攻坚技术。技术是推动定格动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鼓励集合跨学科人才,发挥团队科研攻关的能力,自主研发相应软硬件,积极探索新的制作手段。将前沿高端的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创作中,既能降低制作成本,又能达到实现简化制作流程之目的。

最后,完善市场。要积极拓展定格动画的市场份额,细化专业分工等问题。通过新媒介平台宣传和推广优秀的作品,不断地向公众输送信息,扩大影响,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和认识定格动画,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最终形成产业合力,达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五、结语

我国当代定格动画的创新与发展存在创意不足、领军人才匮乏、技术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应从扶持人才、创新内容、攻坚技术、完善市场等方面找寻破解对策,践行其方法论。定格动画的创新发展,能给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加一个新的传播载体,更能丰盈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而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影视动画定格动画
定格美好瞬间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定格生死瞬间
浅谈镜头设计在影视动画中的影响
幸福定格
“翻转课堂”在影视动画实践教学中的探讨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