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南山水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2024-04-07 08:29
陶瓷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水画江南山水

詹 彬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在陶瓷绘画艺术中,根据陶瓷的绘画形式可以把瓷器制品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青花、古彩、粉彩、新彩、颜色釉。相比绚烂夺目的粉彩、红绿分明的古彩、鲜艳明快的新彩、五彩缤纷的颜色釉,青花以其白底蓝花为主色调,在瓷板上的浓淡干湿变化和中国水墨画中墨色在纸上的变化一样,青花细腻的颜色尤为适合描绘江南的山水景色,因而青花常常被艺术家们用来创作山水画。

1 江南山水特点

江南风景秀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诗人和画家留下了为其创作的壮丽作品。这也是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势较为低平,气候温润潮湿,加上其经济和文化的持续发展与繁荣,造就了江南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江南又被称为水乡,因为其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江南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一个定义,也代表了一个文化符号。江南的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在美术创作的发展上也是如此。

笔者曾在江南水乡旅居半载,在苏杭丰饶莹润的物质和厚重文化的滋养下,看着历尽几百年沧桑的雨榭楼台,划过半个镇子的乌篷船,迷蒙烟雨中的秦淮河,吃着橘红糕和鸡头米,笔者明白了为什么江南总是激发着艺术家们创作的无限欲望。

江南的地貌形态以平原盆地丘陵等广泛分布,其中水网阡陌纵横水资源丰富,分布的植被形式和北方的不同,树木颜色种类众多,这也造成了南方秀丽鲜艳的山体,而与北方高耸冷峻的山体更为不同的是,南方山型平和圆缓、绵延不断,因而文人画家描绘江南的画卷多为草长莺飞、天真烂漫的内容,江南的建筑被划分为包合式、外敞式的布局,包合式的建筑又被划分为三合院,外敞式的则多被置于河边,亭、台、楼、榭等建筑居多。因江南多雨、气候潮湿,因而用于房屋建构的榫卯、斗拱等主要配件的结构多为木制,在此生活的人们也深受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温柔细腻的个人特质。

2 江南山水画特点

江南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湿润,降雨丰沛,因而给人烟雨瞳朦、缱绻氤氲的印象。在创作江南山水画时,画家大多通过濡湿水墨深浅晕染的形式去表现山水平夷远阔的空间感。造成艺术家们创作出飘渺隐约的江南山水的原因是江南朦胧的景色,而从本体中看,则是因为艺术家们更注重主观的审美意趣表达、洒脱提炼的创作形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主观加工提炼结合出的山水画卷是文人画家们内心对江南诗意山水最真我的表达。

从宋代至元代以来,不计其数的中国山水画家将眼光投射于江南水景之上,他们的画卷中构建出盈满如诗如画的曼妙江南。无论是质本高洁写逸气的倪瓒,抑或是江海寄余生的吴镇,他们将诗画结合做到了极致,在心中建造了一座属于自己、属于江南的绮丽幻梦水乡风光。南唐画家董源笔力沉雄,所绘的江南风景多为平远幽深的疏林远树,皴法为麻皮状,后人称为“披麻皴”,黄公望称:“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米芾评价其“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江南秀美的风景一直深受文人画家的钟爱,艺术家们从未停止对江南山水创作的脚步,南宋画家米友仁紧跟董巨二人的步伐,以落茄点创造了“米点山水”,他在继承了其父米芾的同时,更吸收了王维和董源画法创造的“米点皴”,又加以“拖泥带水皴”,奠定了“米氏云山”在山水画的地位,所描绘的雨后迷蒙的烟雨江南变幻之空灵,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米氏云山。在其众多流传的作品中,《潇湘奇观图》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此作是典型米氏长卷式作品。淡墨略带远山,在重重的云雾中透出暮霭的轮廓,极具动感美感(见图1)。

图1 《潇湘奇观图》南宋 米友仁

文人画家笔下的江南山水展现出平淡天真、水光潋滟的样貌,表达古代江南文人对安详静和、淡泊致远的生活方式的憧憬和向往。江南秀美的山水景色不仅在纸绢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在陶瓷上书写了新的篇章。

3 江南风景瓷画

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中国的山水画不仅在笔墨技法上不断变化,而且在刻画新时代江南面貌画卷上更是从未停止过探索。艺术家们跟随着时代的变迁,以新的表现形式技巧展现江南山水的空间印象,将新时代新面貌融入传统江南小景的山水画作品中。谈到陶瓷绘画艺术,其实陶瓷中“陶”与“瓷”是两个概念。在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中,陶器皿诞生的时间比纸本帛绢出现的时间早得多,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于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而现今的陶瓷绘画作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艺术的观赏、审美欣赏的重要媒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下,艺术家们将江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建筑历史充分描绘,展现新时代江南山水的唯美画卷。江南山水景色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也愈发丰富。

当代艺术家罗小聪创作的《云上人家》展现乌镇西栅石板桥边流水的景色,画面充满神韵,白墙灰瓦间充盈着浓重的雨雾气,他用大块面的青花晕染自然产物,如天地、山川、云霭、雨雪,和传统陶瓷绘画方式不同的是,他以剔青的技法精雕细琢出房舍、树木、路桥及人物,虚实相生、收放得宜。积青之处密密缝织以求画,空白之处寥寥简笔以求意,精炼概括出江南房屋的古朴儒雅、山水的清明水秀。

罗小聪在瓷板创作中刻意不以具象精细的江南建筑来表现当地房屋形象风格,刻意弱化,而是通过主观的分割处理去表现画面,采取剔青的手法去表现江南民居房屋建筑,使得画面中产生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交叠重复的影子,在瓷板中以中国传统水墨的形式概括组合出白墙黑瓦的民居特色,湿润的水墨感传达出他对美好江南生活的无尽向往。青花作为颜色纯净的陶瓷颜料,更加深化了江南山水的朦胧意境(见图2)。

图2 《云上人家》罗小聪

艺术家虞锋波的作品《忆江南——水影之四》以突破传统瓷画的形式,将画面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以淡淡的草绿色水纹和叶影在瓶体上叠加重复,以色彩明丽的新彩颜料描绘出两只缱绻的鸟儿慢慢往前飞舞,背景则由一块瓷板分割出瓶体的形状安上镜子,镜子旁则是中国传统园林诗意化窗口的形式,有点似借景裁剪风景的取景框,在有限的范围中增加空间的渗透与层次感,从而增加空间的景深。框景成画,亦窗亦景,富有情趣(见图3)。

图3 虞锋波《忆江南——水影之四》

4 结语

在地理位置上,江南水乡具备着天然的优势、相宜的自然居住空间与人文情怀襁褓。江南作为有着源远流长历史的城市,在中国文化里成为了一个符号,江南山水在中国的书画水墨艺术中也理所当然成为了一个符号,它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中不停为之提供燃料和动力,因而也造就出琳琅满目的经典艺术作品,在冗长的历史银河中闪闪发亮。而现今江南作为中国传统书画中儒雅浪漫符号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深沉的人文温情。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新时代,艺术的创作形式也被触发出更多的可能,我们要在这如火如荼的时代中扎根当下,也要跟上节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在飞驰的社会中探寻出自己的那片乌托邦。笔者认为江南的山水文化便是一种能包容现代社会浮躁的诗性净土,回望那片宁静淡泊的静默水乡,她低头不语,只是无尽的散发出缠绵蕴藉的柔情。我们应在江南山水中探索更多的人文风情建构出新时代的新江南山水诗意性艺术的形式表现。

江南山水不仅是一个地理上冰冷的概念,也涵盖着厚重深层的中国传统古典儒雅的文化内核。白墙黑瓦隐匿着他自由丰饶的灵魂,渔舟唱晚呈现出他活泼率真的性格,春秋梧桐展现出他淡泊宁静的状态。江南的水乡展现出的浓厚的诗意空间,囊括着当地宜居的理念和人文精神。陶瓷作为不同寻常的绘画媒介,它具有永恒与脆弱、丰润和质朴等矛盾的特质,是具备厚重历史感的一种物质,相比传统纸本山水画,江南山水在陶瓷上擦出了流光溢彩的火花,他们一同在火中被铸就,一同成为神秘釉色下浪漫儒雅的东方国度的理想之物。

猜你喜欢
山水画江南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