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石形象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

2024-04-07 08:29
陶瓷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石陶瓷艺术家

董 芮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山石形象的缘起与演变

1.1 山石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

中国的山石文化源远流长。郭熙《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石是天地的骨头,骨头贵在坚深而不浅露,它作为天地的精华与骨架,承载着大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之物,也被人们视为尊崇的神灵。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随处可见山石的身影,它们寄托了先民对世界起源、宇宙奥秘的认识。

山石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人们长期与石为伍,石开始被制作成锐利的工具,用来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也促进了石制装饰品的发展,一些装饰品在旧石器后期出现,如钻孔的石坠等,用于美化人们的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以名山大川作为天地的代表,进行原始宗教活动,以石制器,以石敬神。山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它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被广泛使用,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2 山石形象在古代艺术中的运用

在古代艺术中,山石形象经常被用作背景或元素来装饰画面或表达特定的主题。在中国画中,山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云:“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群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这时的山石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技法简单,山石只勾勒大型,没有任何皴法。有关山水画的著述较多,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逐渐的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的山石已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形象,并且形成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风格迥异的流派。

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写生,使得山水画逐渐成熟。这一时期山石技法逐渐完备,摆脱了以前的简单技法,根据山石结构,创作出了以点、线为主要特征的皴法。

此外,在古代园林中,山石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被用来创造自然景观,模仿真山真水,给人们提供一个观赏点。

1.3 山石形象在现代艺术中的创新与发展

山石形象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表达方式和观念上也有所创新。

当代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探索不再执着于架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自然就成为了艺术家的实验地,随着艺术家思维维度的扩张,艺术家在大自然中将石头、水以及其它自然物质建构来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之间的问题,他们利用山石将雕塑形式的艺术品与景观相结合,大地艺术应运而生。

另外有一些艺术家使用塑料、金属等非传统材料来创作山石形象,这些作品充满未来感与现代感,而且也能重塑人们对自然山石的认识。

2 山石形象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陶瓷艺术中的山石形象通常以两种方式呈现:①作为装饰元素出现,用来表现山水风景或寓意自然之美;②以雕塑手法呈现,用来表现巍然的山石精神。

2.1 山石形象以彩绘手法呈现

在陶瓷器物上,艺术家们通过彩绘、刻划等方式呈现。山石纹饰在元、明、清不同的时代多是作为其他纹饰的衬底,但也有作为主体纹饰的。瓷器上的山石纹饰,有的轮廓圆润,有的皴染复杂,或层次分明,气势磅礴,或浅描淡染,悠然典雅。

而现代艺术家,例如白明的釉下彩作品《青山仁爱》(见图1),山石形象就被用来作为主题纹饰,营造出山水画般的意境。他把瓷与石两个安全不同的物类,也是不同的技术观念放到一起,化解自然与人工的对立。在他的山石一系列作品里,以石头造型为装饰主题,打破视觉界限,把立体转化为平面,硬度转变为柔和(见图2)。

图1 白明《青山仁爱》

图2 白明《红灵石》

2.2 山石形象以雕塑手法呈现

另一部分艺术家通过雕塑手法来表现陶瓷艺术中的山石精神,自然山石的形态和纹理是艺术家们可以借鉴的灵感来源。通过细致观察和研究自然山石的状态,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作品。

黄胜的《逍遥游》用大体量概括出深远的隐者山水,可见作品中对于“道”的思考,《观山》(见图3)营造了一位对山沉思的名士,图中的名士与山对望,无意间也长成了山形,也有了山的壮阔。黄胜以大写意粗放洒脱的笔法营造出文人的山石风骨,具有强烈的省思意味。

图3 黄胜《观山》

王京成崇尚“石”的精神,他的作品《大风歌—力士》将陶瓷材质回归到自然山石的本真状态,借由传统洞窟人物石刻的意象,体现默默无闻、傲然屹立的山石风骨。

此外,陶瓷艺术家也尝试将山石形象融入到装置艺术中,通过技术与陶瓷材料的交融,创作出独特的山石形象作品。总之,山石形象在陶瓷艺术中以多种方式呈现,并被赋予了寓意和象征意义。

3 山石形象在陶瓷艺术中的象征意义

山石形象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山石一直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3.1 山石形象与人文精神

山石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自然的形式存在,不受人工的干预。人们欣赏山石的形态、纹理、色彩,感受自然之美,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通过亲近自然、欣赏山石,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山石虽然高大雄伟,却总是默默无闻地屹立在原地,这又体现出了谦逊与内敛的品质。与此同时,面对山石这种宏伟的自然景观,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无力。这种敬畏之心反过来促使我们思考自身的存在意义,我们究竟为什么存在以及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敬畏山石的同时,我们也会开始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责任,努力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总之,山石中蕴含的人文思想极其丰富,包括崇尚自然、追求品格、感悟人生、情感寄托等方面。这些思想和我们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相互呼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观察自然之美以及人生意义的重要视角。

3.2 山石形象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山石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爱表达的题材之一,古代文人们喜欢通过山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喜好沿袭至今,陶瓷艺术家以石为题,将它们作为载体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唐代的白居易就曾写到:“有自然之声,有自然之色,有自然之气。”

山石形象还被艺术家们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石被视作“道”的象征,在道教经典中,有许多关于山石的描写和传说,如老子在《道德经》里关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论述就强调了山石与水的和谐共处的关系。“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的就是山石的形象,其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在道教中,山石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自然之道的物质之一,人们可以在观察山石的过程中领略到自然的真谛和道的法则。同时,道教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对于山石的解释有着重要的影响,山石的形象和色彩的特征都被认为是五行思想的体现。例如,山石的形态通常被分为阳石和阴石,阳石刚健,象征着阳刚之气;阴石柔润,象征着阴柔之美。这些特征与阴阳五行的思想相呼应,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与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视角。在陶瓷艺术中,山石形象是艺术家们的心灵寄托,他们相信在山石中蕴含着智慧与神灵,通过与之交流可以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安宁。同时也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追求。

4 结语

在陶瓷艺术中,山石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不仅在造型、肌理、色彩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美学特征,还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中,通过将山石形象与陶瓷造型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更具层次感呢和立体感的作品;通过将山石形象与陶瓷绘画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更具情感与意境的画面。山石的自然之美、细节肌理、壮阔雄伟以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等特征,都在陶瓷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山石形象还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成为陶瓷艺术家们表达对自然、历史和文化认知的重要媒介。山石形象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还体现了人类对文化、历史和自然的感悟与认知。通过将山石形象与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还可以为现代陶瓷艺术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路,推动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山石陶瓷艺术家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全山石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