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中植物形态的造型研究*

2024-04-07 08:29戚泽清
陶瓷 2024年3期
关键词:雕塑陶瓷植物

戚泽清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陶瓷植物雕塑的演变

在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起,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装饰工艺品。从宋代开始,陶瓷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陶瓷雕塑艺术的不断进步,陶瓷雕塑艺术中植物形态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植物形态造型在陶瓷雕塑中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在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美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

在原始的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多被绘制于陶器上,例如花瓣纹彩陶盆(见图1),纹样多用弧线描绘,最流行的纹样母题是圆点、弧边三角形,也包括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表达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敬畏之心。后来,植物纹样在陶瓷上的装饰逐渐立体化,例如宋代采用陶瓷刻划花的装饰技法(见图2),剔除土坯表面的多余泥料,以增加阴影效果,突显出纹饰的立体感,体现植物纹样的朦胧感与细腻感。又例如,熟知的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鸭熏(见图3),动物与植物如莲台组合造型的香炉,更添加了一丝动态的氛围感,花蕊上立着一只精致雕刻的动物,巧妙优雅。再到后来出现了植物仿生瓷的文房摆件,例如在清代文房用具中,苦瓜造型非常多见(见图4),寓意着“苦尽甘来”。随着发展到今天,现代陶艺中的植物形态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抽象、写实,综合材料结合创作等,在注重作品造型、色彩,质感等表现形式时,更多的注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植物是一面镜子,通过创作,照射抒发艺术家个人心性与感情。

图1 花瓣纹彩陶盆

图2 刻划花器皿

图3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鸭熏

图4 苦瓜造型仿生 瓷

2 陶瓷植物雕塑的表现形式

2.1 仿生写实性

陶瓷雕塑中的植物形态仿生,是对植物客观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进行塑造,但是写实并不意味着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刻,而是在尊重客观形象的前提下,利用材质特性并借助表现技法将其转化为雕塑形式,同时融入作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情色彩,赋予其灵魂深处的精神价值。

例如陶艺家Hitomi Hosonod(细野仁美)的作品(见图5),Hitomi Hosonod出生于日本有“森林之国”美誉的岐阜县,从小生活在被瓷砖、陶器和稻田包围的乡村环境之中,她喜欢在花园里研究植物形态,被植物繁复而迷人的外观深深吸引,她检查叶子的脉络、边缘的形状、花瓣的层次,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她渴望找到植物美丽的本质,将叶子的美丽和细节用陶瓷材料表达呈现出来。她设计的新型装饰器皿以自然界的植物标本为灵感,采用植物元素,将雕刻出来的叶子花瓣,通过模具大面积的覆盖于坯体上,精致的瓷花和叶子层叠使器皿瞬间展现出灵动的生命力,并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素雅、宁静细腻的美感。

图5 Hitomi Hosonod的作品

又例如艺术家Sarah Rayner(莎拉)生活在被植物群和灌木丛环绕的丛林中,Sarah 从澳大利亚本土植物中汲取灵感,面对人类的影响,自然世界的脆弱性和微妙的平衡是Sarah 创作中最重要和反复出现的主题。她特别感兴趣的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主要是雌蕊群,雌蕊群是种子植物的雌性繁殖器官,位于花朵中央,用于花朵发育成果实和种子。Sarah仔细检查并剖析植物生殖器官中错综复杂的结构,检查接缝、纹理、形状和质地,深层剖析植物内部的生长方式,植物的泥士气息、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腐殖质、腐烂和生命周期都通过陶瓷材料呈现出来,白色的作品表达出种极致宁静的美感,陶瓷的易碎性也起到了隐喻作用,强调自然世界的脆弱性(见图6)。

图6 Sarah Rayner的作品

2.2 抽象性

陶瓷雕塑中的植物形态,不仅拘泥于具体的写实塑造,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敏锐的观察,对植物形态进行概括提炼,加以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表达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例如南非艺术家Astrid Dahl(阿斯特丽德·达尔)受卡尔·布洛斯费尔特的植物照片的启发,以植物之美为灵感,创作出一系列雕塑抽象的陶艺作品(见图7),她的作品呈现出各种自由的花朵造型,捕捉一层层柔软的花瓣状态,奔放中充满一丝温柔之意,Astrid Dahl很重视对材料的表达,她一直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对植物进行仔细观察,探寻发现植物造型的独特魅力,由于粘土的相对“柔软”,她可以花几个小时打磨,创造出超细的边缘、锋利的尖端和丝滑的感觉,白色的粘土在她手中成为创作出夸张形状、光线和阴影的完美媒介。

图7 Astrid Dahl的作品

又例如西班牙陶瓷艺术家Alberto Bustos的作品以抽象化的线条、色彩以及高度强烈的空间概念闻名,他的作品形态多变、造型独特、充满动感,有的风格张狂,有的柔软如草,有的像波涛汹涌的海浪,有的像风中草叶,细腻生动,他不断地实践和挑战,用陶瓷来呈现各种纤细多样的形态,并将其组合成多种三维形式的创作。Alberto 认为他最大的灵感来自于自然,更是来自于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森林大海的地方(见图8),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希望能与大自然为邻,只有与自然为邻,才能心情愉快,所以在Alberto的作品上,经常能看到整块白色雕塑被局部绿色点缀,作品上的绿色是他找到的出口,救赎着处在缺乏阳光和植被的城市中的自己,同时也希望为沮丧的人们带去一丝希望。Alberto用陶瓷材料展现出了永恒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向上破皮发芽的倔强,更是一种在逆境中生存的力量。

图8 Alberto Bustos的作品

2.3 装饰性

植物也可作为综合材料与陶瓷结合创作,极具装饰意味。

例如荷兰艺术家帕特里克·伯格斯玛(Patrick Bergsma)的创作与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Patrick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古董店,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培养了鉴别老物件的能力。除此之外,他的祖父还是一位鉴赏家和狂热的德国瓷器收藏家,这让他以开放的心态对瓷器产生了迷恋。他用破碎的古董陶瓷进行创作,将插花、盆景艺术与瓷器结合,他的作品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弹性,开花的树枝、粗糙的根部和茂盛的苔藓从发现的陶器碎片中破裂出来,捕捉到转变和生长的时刻。Patrick的"Expanding China Series"系列作品通过雕塑与花草的碰撞表达了蕴藏在古董中的生命和文化,同时揭示了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植物根植于瓷器内部自然生长,突破束缚,瓷器破碎,绿色枝丫破瓶而出,赋予了作品极强的生命力,同时破碎的瓷器带来了一丝凋零感(见图9)。

图9 Patrick Bergsma的作品

芬兰艺术家Kim Simonsson 的陶瓷雕塑具有强烈的叙事感,他的作品中充斥着金色的宇航员、小屋中的镀金人物和头戴羽毛头饰的苔绿色儿童,他创作了一系列长满苔藓的植绒陶瓷雕塑作品,这些人物漫步在林地和城市街道上。Kim 利用了青春的活力与苔藓自然生长在坚硬、静止的表面上这一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形成一种有趣的张力。Kim 将涂有柔软的植绒覆盖在陶瓷表面,这是一种将非常细的纤维应用于物体表面的工艺。他创作的大型陶瓷雕塑最初只涂有黑色的植绒表面,直到几年前,他尝试将粉碎的尼龙纤维涂在黑色上,经过混合它就变成了绿色,静电转移的尼龙纤维在人物表面上变成苔藓覆盖物,青翠的人物雕塑从此成长为他实践创作的基石(见图10)。

图10 Kim Simonsson 的作品

综上所述,陶瓷雕塑艺术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工艺美术的见证者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主题被视为陶瓷雕塑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陶瓷植物雕塑具有直观性、自然性、精神性等特点。因为它们展示出自然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无尽的美感和生命力,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植物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掘到这些生物所蕴含的美丽之处:生长过程、阳光照射下产生的柔和效果、空气流动带来的清新感觉以及人与植物之间的联系等元素都构成了植物美的核心内涵。因此,利用这些美丽的特性,能使现代陶艺家们拥有更丰富的创意空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供他们以多种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想法及情感,并为观者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雕塑陶瓷植物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哦,不怕,不怕
陶瓷艺术作品
将植物穿身上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