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价值与策略

2024-04-07 10:31权如烟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童话素养语文

权如烟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将其培养成与时代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同样遵循这一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也明确表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1]这表明核心素养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着教育理念的最基本层面,同时也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其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价值,梳理童话课文的分布,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相应的童话教学策略。

一、童话教学的价值

童话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成长的儿童文学形式。[2]因为童话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考方式以及观察力和描述技巧,甚至是面部表情都有益处。[3]此外,童话故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显著的推动效果。[4]因此,童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视野,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童话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童话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童话故事中的语句反复、悬念设置等都与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相吻合。由于童话故事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呈现方式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二,童话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童话故事情节设定离奇,并且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对许多问题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或固定的思考方式。童话教学提供了一个奇幻的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探索、想象和创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灵活的思考方式。

二、童话作品的分布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作品的数量及选文情况如表1所示。许多适宜学龄初期儿童学习与阅读的童话故事都被收录在一到二年级的课本里,这些故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审美需求。虽然随着年级的升高,被选入教材的童话作品数量有所下降,但在中高年级仍然能够看到部分经典童话作品的入选,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这表明在教材选编的过程中童话的价值被编者所接受和认可,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且也顾及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这些童话作品可以被分为科学知识类18篇、人际交往类4篇、感受自然类2篇、人生哲理类12篇、培养情操类10篇。

表1 童话作品分析情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童话教学策略

(一)指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要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1]在积极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以童话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中。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他们对蕴含于童话中的文化元素的理解,进而逐步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例如,《纸船和风筝》展示了文化的包容性;《在牛肚子里旅行》表达了友谊的力量;《一块奶酪》体现了树立榜样、平等待人、关爱弱者的价值观;《蜘蛛开店》蕴含着做事有始有终、迎难而上的道理;《巨人的花园》传达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海的女儿》包含了仁爱与奉献的文化内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领悟童话所隐含的文化因素,而不是采取直接向学生讲述的方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真正融入童话故事,使童话中的文化价值在他们心灵深处生根发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童话作品具有不同的主题,因此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5]在文化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教师以某篇童话故事的文化主题为出发点,组织群文阅读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童话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不同的童话故事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对主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童话文化价值观的主题引导,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和模仿中自然而然地继承和提高文化素养。这种方式可以筑牢学生的文化自信根基,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在童话教学中,角色演绎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一块奶酪》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蚂蚁首领”和“小蚂蚁”两个角色,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关于“蚂蚁首领”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方面的描述,揣测“蚂蚁首领”的心理活动,并进行角色表演。通过反复的表演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言传身教、公正对待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文化理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中,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再如,当教学《狐假虎威》时,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故事主要内容和角色特征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生动演绎狐狸“仗势欺人”和“小人得志”等行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个故事的内涵,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童话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扎根学生心底,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文化自信。

(二)指向语言运用

语文是一门以应用为终极目的的语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童话文本的应用不应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创造出生活化的语言应用情境,以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梳理出课文结构,使童话故事的情节和脉络更加清晰,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打下初步基础。学生参与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应针对童话的具体内容和人物特点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己讲述故事的切入点,帮助他们找到运用语言的契机。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蝌蚪是如何逐渐蜕变为青蛙的,然后请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引导,学生能够按照“甩着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的顺序叙述小蝌蚪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对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产生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提炼关键词的同时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概括与总结能力,并逐渐构建起语言运用框架。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如插图、板贴、录像、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关键字自行讲述故事。例如,在教授《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播放预先制作好的3D动画,使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石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的情景。学生在了解了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后,就可以按照乌鸦为何喝水、如何喝水以及最终是否喝到水的顺序来复述整个故事。在教授《小毛虫》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的图解,更加清晰地引导学生按照小毛虫到蚕蛹、再蜕变成蝴蝶的过程来讲述故事。再如,《动物王国开大会》这篇课文是以“是什么——谁来了——说了什么——发布通知——谁来了——说了什么”的结构反复展开的。教师可以首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通过板贴讲等方式将关键信息按照情节的起承转合、事情发展的顺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主线和作者叙述的节奏,还可以实现故事结构的可视化,为后续学生自己创设故事情节夯实基础。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与协助,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活动可以显著提高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效果。《雨点儿》是一年级课本中首次引入分角色朗读方式的课文,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来说,角色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角色进行分配,并进行示范,使学生明确哪些部分是角色所说的,哪些是旁白;同时,学生也要了解每个角色都在讲述什么、实际做了什么,对角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进行点名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雨点和小雨点在声调上的差异。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可以组织小组朗读、男生与女生分别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掌握不同角色的朗读技巧。最后,教师可以利用静态的动画影片,让学生分别为大雨和小雨配音,让他们在各种角色的朗诵中全面融入童话世界。这种逐步深入的朗读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分角色朗读的技巧,提升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还能让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三)指向思维能力

童话作为一种能启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创作故事。在教授童话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语文的核心素养为根基,将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其联想、想象、分析和评估等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相互转化,从而全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考虑到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特点,结合课后作业的要求,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例如,对于《蜘蛛开店》这样的故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续写故事,想象蜘蛛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如,续编《雪孩子》的故事时,教师应以原文为依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探索雪孩子还可能会帮助什么小动物。通过续编故事,让雪孩子这一乐于助人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在《宝葫芦的秘密(节选)》里,王葆的奶奶向他讲述了许多关于宝葫芦的传说,每个在故事中获得宝葫芦的人都将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模仿课文来续写故事:王葆得到宝葫芦了吗?他的生活又因为宝葫芦而发生了哪些改变呢?在创编童话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又能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指向审美创造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童话类文本寄寓了人民群众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企盼以及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6]这些童话类文本博大精深,言简意赅,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审美教育价值。然而,审美教育价值通常是隐含的,不是显而易见的。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可以以审美创造为着力点,从童话类文本特征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情感美的熏陶和影响,避免直接进行价值判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品味童话中的真善美,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在审美方面,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鉴赏文中如“像一支小小的蜡烛”“奇异的火光”“暖烘烘的”“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等生动描写,并带领学生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图景,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在对优美语句的赏析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象中的美好情境与她的现实处境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现实的冰冷残酷与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移情”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童话中蕴涵的情感之美。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的是一座即将坍塌的老屋总是好心同意小动物们请求的故事。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老房子的感受,通过沟通交流,他们将深刻体验到老房子对待小动物的慈悲与关怀,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如,《雪孩子》以童话形式叙述了友情、奉献和离别,它不仅以诗一般的手法展现生与死这一宏大主题,同时也融入了关于水形态变化的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景。通过连续的想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创造方面,在教授《小猴子下山》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创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他们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创意。然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技巧,帮助学生展开创作,如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构思情节、塑造角色等。课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为所编的故事配上简单的插图,完成一本《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展示。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获得一种完整的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总之,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是教师进行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童话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关键路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童话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而达成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童话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