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跨学科教学探索
——以“我是车辆工程师”为例

2024-04-07 10:31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标准劳动

戴 君

(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中心小学,浙江杭州,311419)

一、引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劳动课程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要注重劳动项目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注重劳动任务的综合化,将劳动实践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综合起来。[1]课程标准对学校劳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在解读课程标准项目化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劳动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素,以项目主题及真实性问题链阶段性地呈现驱动型问题的认知路径和结构解析,激发学生在持续性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本研究以“我是车辆工程师”为例,探讨如何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跨学科教学。

二、设计要素

劳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需要跨学科知识应对真实情境中的挑战,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具有紧密而复杂的关联。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整合不同的课程知识,构建统一的知识结构,并将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劳动课程的实践特点是问题应基于生活、源于生活。

项目开发要从劳动课程的综合性出发,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2]项目开发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基础,正确处理劳动课程的关系,以强化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李刚等人指出,劳动课程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体验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就感。[3]郝志军主张在劳动课程中,紧密结合各学科的特质,巧妙地融入相关内容,以跨学科为基础,推动劳动项目的开展,并鼓励教师围绕劳动相关内容进行创新性的主题设计。[4]专家学者的解读给教师理解项目化学习,把握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启示。

(一)以真实情境为源头,创建驱动问题

真实的劳动情境是劳动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具有真实性和实际意义。学生参与真实场景中的劳动实践,可以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通过课件、课堂或作业进行劳动的虚假情境,项目化学习强调基于真实生活逻辑的劳动。

(二)以自主学习为载体,建构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劳动项目化学习应避免形式化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构建,同时,运用劳动项目学习工具协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占主体地位,自主制定合理的设计、加工工艺方案或设计图案,并应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劳动实践,从而实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劳动主题的选择和劳动内容的构建,并通过自主实践操作,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以动手实践为支架,助力素养落地

实践是新形态劳动项目的最终目的。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单向快速的输出方式,新形态劳动项目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劳动实践,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劳动项目方案。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通过实践,学生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实践举措

基于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素,本研究对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下“我是车辆工程师”进行劳动跨学科教学实践,具体举措如下。

(一)源于情境·基于课标——细化劳动项目任务

学习应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落实劳动项目化学习,教师要结合学情进行整体设计,细化劳动项目任务。

1.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劳动项目化学习通过构建逼真的生活场景,强化学习内容、个人经验、真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点燃学生对劳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提升核心素养。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了解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而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也来发挥创意,设计、制作一辆环保小汽车吧”。教师将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注重实践

劳动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保跨学科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要求紧密相扣,这有助于细化任务,使每个学习环节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深化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项目化学习活动,需要应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设计和制作模型。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引与内容要求,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任务中共设计了“拆解玩具车”“设计环保小车”“环保小车我来造”三个任务,每个任务有对应的目标、子问题以及活动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任务设计

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实践中,教师通过情境导入、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实践,有助于提高劳动项目的教育性和有效性。

(二)跨科融合·设计迭代——制定劳动项目框架

跨学科融合是提升劳动项目效果的关键,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迭代是优化方案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课程标准,强调跨学科和实践性,以“劳动+”为模式,构建跨学科的“同心圆”,推动劳动教育创新性发展。

1.跨学科融合:从单一学科到关联学科

跨学科融合是指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强调劳动项目的跨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1]劳动跨学科项目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中,学生在参与“选择绿色环保动力系统”“撰写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小车制作材料”等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跨学科知识地图

在小车材料选择上,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材料;在小车设计和制作上,学生需要运用工程和技术知识;在小车性能测试上,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跨学科综合学习实践贯穿项目实践的全过程。在劳动项目化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探究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设计迭代:从理论设计到实验验证

设计迭代是通过实践、设计、实验、分析和改进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标准强调劳动项目设计和实施应为迭代过程,学生需不断调整和改进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理论设计方面,跨学科教学需处理学科之间的关系,使跨学科成为单学科的支撑点,并立足学科基础,实现跨学科的拓展与超越。课程标准强调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通过打通学科壁垒,使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和层面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车辆工程问题,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实验验证方面,在环保小车的制作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数据分析、模型优化等步骤。通过不断地设计和迭代,学生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提高劳动成果的质量。

(三)素养立意·任务导向——逆向设计项目任务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劳动素养是劳动课程核心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涵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等多个方面。[1]多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劳动素养的内涵。逆向设计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强调在明确预期结果前提下,反向推导应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在劳动课程中,逆向设计有助于理解和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1.素养立意,细化培养目标

劳动素养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石,同时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劳动课程中,跨学科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劳动情况进行融合性目标设计、学情分析、跨学科活动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我是车辆工程师”三级任务素养目标设计

2.任务导向,深化劳动实践

任务导向的项目化学习以学习成果为中心,反向思考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设计劳动跨学科教学时,可以先明确素养目标,再运用任务导向、前置评价和学科逻辑,减少主观性。

在任务三“环保小车我来造”跨学科教学设计中,教师从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成果发布三个环节出发,确定项目任务内容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表4所示。

表4 “环保小车我来造”逆向设计项目任务表

逆向设计项目任务需要从素养立意和评价前置两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素养立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评价前置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结果,规划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四)注重过程·多元评价——提升劳动体验

系统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开展劳动课程至关重要。在评价反馈的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时间上,评价反馈要及时给予,并跟踪反馈,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1.量规引领,落实过程评价

为了实施过程性评价,教师应结合劳动项目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劳动素养要求,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中,教师依据劳动项目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如表5所示。

表5 “我是车辆工程师”评价量规

教师在活动任务中将劳动实际表现的量规标准具体化并提前设定,劳动过程可视化、易于教师评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展开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统计评价结果。过程性评价量规能实效性地推进任务,是评价目标达成的有力工具。

2.多元评价,促进小组合作

选择并运用评估手段应着眼于利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与深度发展。推广劳动项目成果是此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公开呈现和解释物化创新成果,有助于学生回顾项目过程并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在“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中,学生以6人一组的形式展开劳动实践,根据不同动力系统与外观设计命名小车,如“电动风力小车”“电动易拉罐小车”“太阳能小车”“太阳能月球车”“盐水动力车”等。在产品发布会准备阶段,各小组讨论如何组织推介语言、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把控介绍的时间等。在产品发布时,学生根据产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思路、成果特点等展开评价,并评选“最佳设计”“最佳动力”等奖项。通过海报制作、产品演示、推介交流、相互点评的基本流程,学生可以体验劳动实践相关知识,从多元评价中获得激励。在劳动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跨学科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我是车辆工程师”劳动项目融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成果会不断扩展和延伸。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课程标准劳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