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研究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

2024-04-07 10:31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学习者

康 婧

(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21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新兴教育形式如慕课、微课等相继出现,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成为时代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的新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2]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内外研究者针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验证了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等有一定的提高。然而,要想超越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并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还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更为细致的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这门课程也是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必考科目,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但由于该学科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多,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急需改变。虽然我国学者对学前教育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课程教学、课程价值取向、教材建设等方面。部分学者将研究聚焦于线上教学的实证研究,发现线上教学面临的众多挑战,但仍缺少对该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思考和尝试。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课程建设角度,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进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的相关讨论,探究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路径。

二、理论基础

随着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国开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并在混合式教学实践、理论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我国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起步稍晚,主要集中在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平台使用、教学效果等方面,但也在逐步加强研究与实践。

2000年,Garrison等人共同创建了探究社区理论模型,提出混合式教学的三个关键要素,即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教学临场感。[3]这三个临场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共同运作,创造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4]社会临场感(社会存在)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情境中,通过网络通信设备与他人进行联系、互动,并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表现真实自我的过程,包含情感表达、开放沟通和群体凝聚力三个类别。[3]教学临场感(教学存在)是指教师或部分学习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对话、直接指导,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意义建构和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包含教学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和直接指导三个类别。[4]认知临场感(认知存在)是指学习者在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探究社区中,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讨论,获得意义构建与理解的过程,认知临场感由四个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是触发事件、探索、整合和解决。[5]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对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产生了重要价值,这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例如,兰国帅等人对英文版探究社区量表题目进行翻译,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删减与修改,开发了探究社区中文量表,对开展临场感检测产生了重要价值。[6]陈鹏宇等人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构建的两种不同的在线学习者临场感水平分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我国临场感评价的研究和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7]本研究主要以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为理论依据,探究学前教育学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针对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与学生缺少情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批判性思维不成熟等情况,提炼了课程设计原则,如表1所示。首先,开启摄像头,进行破冰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建立归属感,提高社会临场感。其次,教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可实现的学习路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相应支持,提高学生独立学习与反思的能力,提高教学临场感。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提高认知临场感。

表1 课程设计原则

(二)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周2学时,一学期共计36学时。通过课程学习,学习者能够形成对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发展学习者的各种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进行了学前教育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线上课程利用学堂在线平台,基于东北师范大学姚伟团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资源,补充幼儿园实践案例等内容,以丰富多样的线上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设计思路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设计思路

(三)具体课程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

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课程资源结合起来,而是要将传统课堂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将课程内容以具体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呈现,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

通过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学前教育概述、学前儿童发展与儿童观、学前教育目标、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学活动、学前儿童的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教师、幼儿园班级管理、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小学的联系等章节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按照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职业理念、教育衔接四个维度重整知识结构,突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按照前期准备、线上阶段、线下阶段三个层面,确定学前教育学各部分知识点中的教师任务及学习者任务,按照课程内容确定线上阶段、线下阶段不同的知识要点,构建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该课程的主要学习单元、学习项目和任务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学习内容与任务要求

2.教学活动安排

将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按项目进行重新建构后,教师需根据具体任务要求设计活动,结合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建立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并进行教学活动的详细安排,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计。同时,基于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本课程采用双层深度学习的课程形式,即每周建立“视频学习—组织讨论—知识点归纳—完成作业—答疑”的第一层学习和每三周按照“内容回顾—习题练习—交流反馈—归纳总结”进行的第二层学习。实现“学习—回顾—学习”的循环模式,巩固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1)课前

首先,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导学资料,增进学生对课程的了解与认识,详细说明学习通平台和学堂在线平台的使用方法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以便后续的学习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其次,教师通过提供破冰活动,帮助学生打破彼此之间的陌生感,通过互动、交流建立社会临场感,继而形成学习小组,为课程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教师需要将每次课程所需的学习任务、课程视频、习题、讨论活动等上传到相应平台,明确时间要求,定期进行提醒,及时回收任务,并提供反馈。

(2)课中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线上课程视频、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讨论活动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其次,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重难点知识及学习者存在疑问的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线下教学活动,讲解重难点,组织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其教学临场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课后

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片、文字、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归纳,并将最终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展示,鼓励小组间互相学习与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围绕课堂知识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与探索,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与反馈,提高学生的认知临场感。

3.教学评价设计

王利绒等人指出,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遵循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等原则,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不断调整。[8]因此,学前教育学混合式教学评价综合使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线上学习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和参与度,如视频观看情况、在线讨论参与度等,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与此同时,线下学习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直观感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即时反应,同时通过现场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学习情况,本门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由线上视频观看情况、课堂小组互动效果和线下期末测验等共同构成。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需要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还需要通过幼儿园实践案例了解当代学前教育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各种能力。因此,针对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内容,采用终结性评价,进行标准化考试,对整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针对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内容,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在学生每三周一次的第二层深度学习中,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查,综合两种方式的评价结果,判断学生学习状况。

(3)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他人评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更全面地进行评估。因此,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批评,增强自我认知,另一方面要鼓励组内同伴或小组间开展同伴互评,以此获得对学习效果的更全面认识。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能够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9]本研究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进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本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重点关注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应增加对照实验,进行学生三种临场感水平的前测,通过多轮混合式教学实践进行反复验证,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以提高混合式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学习者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