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对15位教师的深度访谈

2024-04-07 10:31倪煌驰李思雯赵子怡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轮岗家校交流

倪煌驰,李思雯,阳 涛,赵子怡,柳 燕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一、引言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其关键。《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指出,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1]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将“深化落实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提升当地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相继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试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教育理论常被定位于为教育实践提供一种法则性的认识,教育实践则被定位于教育法则或教育理论的具体应用。[2]教师交流轮岗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政策完善和实践深化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界定、政策分析、现状调研等方面,然而,从轮岗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的研究相对不足。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如何从轮岗教师的视角出发评估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效果;第二,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是否存在共性问题,如何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5名已经进行轮岗或正在进行轮岗的教师进行深入访谈。采用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以确保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和多样性。受访者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中小学,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访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内容基于访谈提纲并适度扩展,时间上将集中和灵活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内容聚焦于轮岗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成效、教师自身发展、存在问题和轮岗建议等方面。访谈力求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完整的情感事件,从轮岗教师的视角出发,在对访谈资料匿名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法进行深入剖析。基于访谈对象对具体轮岗现状的描述,挖掘教师交流轮岗的突出问题,提取主题词,形成一级编码。将上一步建立的主题词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其间的各种联系,以形成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3个二级编码。最后结合轮岗教师的工作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提炼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现状的共性特征。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以上15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整理和归纳访谈内容,发现教师交流轮岗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系列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根据原始材料的相关词条提取初始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不断进行比较、整合与概括,形成11个一级编码,分别为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家校沟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沟通平台、保障机制、教育理念、教育情怀和专业能力。基于已形成的一级编码及其“关系”,继续提炼和归纳出3个二级编码,即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交流轮岗的显著成效

调查发现,教师交流轮岗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首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轮岗学校的教学品质;其次,激发教师团体的活力,助力轮岗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强化轮岗教师的责任担当。

1.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轮岗学校教学品质

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最有效的手段,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访谈发现,教师轮岗能有效提升轮岗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班级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班级管理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还能促进学生专心学习,长期以来备受教师关注。部分轮岗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民主管理机制,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增强后进生、学困生的主人翁意识,唤醒学习信心。

教师7:在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协助老师的工作,能够激发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1: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对“收服”那些“捣蛋鬼”有一定帮助,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到新学校后,我给他们每个人都安排了“任务”,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都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的一分子,比如管前后门开关的叫“掌门人”,负责监督学生、不让学生在教室吃零食的人叫“食神”。

(2)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访谈发现,部分轮岗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各类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他们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活力课堂,推动教材生活化和实用化,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命体验。此外,轮岗教师还将当地的风俗民情引入教学,巧妙地将地方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地方认同感,还推动了轮岗学校课程教学的革新。

教师1:语文课上,我把他们带到学校周边“找春天”,乡下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野趣,学生笔下的春天,有许多我之前都没注意到的动植物。这次活动无论对于他们还是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教师10:我带的(学生)是少数民族,有侗族和苗族的,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促使我在备课过程中了解相关信息,利用这些当地资源进行授课。

(3)构建民主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轮岗教师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窥见新世界的窗口,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促使他们乐意与新教师保持亲密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满足学生对于爱与尊重的需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学生厚植学习热情。[3]访谈发现,轮岗教师与学生普遍建立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5:农村的学生可能底子薄,但正因为这样,我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有更浓烈的渴望,对美的创造有更强烈的向往。相对城市的学生,他们具有不一样的童趣天真,也非常特别。

2.激发了教师团体的活力,助力轮岗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共同体由学校推动或教师自发组织而形成,是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一种专业性团体,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学改革。[4]访谈发现,部分专家型轮岗教师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水平。高领导力的轮岗教师个体通过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活动,介绍最新教育教学理念、模式等,能够有效增强教师团体的活力,激发教师团体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轮岗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部分非专家型轮岗教师较为顺利地融入教师群体并秉持虚心学习的心态,深得原有教师青睐。此外,艺体类轮岗教师在丰富教师共同体的功能和职能上作用尤为突出,其组织各类艺术体育活动,积极带领学校参与各类比赛,有效弥补了轮岗学校在此方面的不足。

教师12:在轮岗期间,我在学校做了四次语文组的培训,还有学科方面的语文集训,如中考题型以及得分分值的分析、试卷讲解的分析,还有教育教学方法的指导等。

教师4:我负责教研,组织了全县科学老师的实验操作培训以及新教材的解读培训,这是他们前所未有的。

教师6:有的乡村学校没有音乐老师,但是区里比赛又要参加,所以需要音乐老师去帮忙(指导)。我过去之后,他们音乐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参加区里的合唱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六一儿童节汇演时也把一些演唱演奏的节目搬上了舞台。

3.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强化轮岗教师责任担当

访谈发现,交流轮岗使教师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有所提升。很多轮岗教师深知教育对乡村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乡村学生带来改变。这种认识加强了轮岗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强化了自身专业情意素养,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并决心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一员。

教师1:我自己成长了,不管是教学还是其他方面都有所成长,特别是和家长打交道这一块提高了不少,也在不断优化教学管理。

教师11:对自身有一定锻炼。学校给予我们的机会比较多,很重视我们,能够使我们比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挺好,学校对于轮岗教师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

(二)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虽然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扎根本土,有效推进了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的实现,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制度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1.家校合作存在多方障碍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属于微观系统,而家校合作则体现了家庭和学校两个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处于中间系统的范畴。家校合作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实现这两个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协调。[5]家校合作成效一方面受教师自身素质、观念与意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家长观念的制约。

(1)轮岗教师缺乏有效开展家校沟通的能力和经验

从乡村学校轮岗到城市学校的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都较之以往有明显增加,学校和家长对其能否胜任轮岗学校的工作十分关心。一方面,面对骤增的工作量,轮岗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家校沟通。另一方面,由于轮岗教师在轮岗前并未接受相关培训,导致缺乏家校沟通经验,这也阻碍了家校沟通的正常开展。

教师1:当时是有家访的意向的,但是由于语言不便以及周围的同伴并不支持这件事情,然后就被放下了。

(2)家校合作受当地实际制约,存在现实困境

由于轮岗教师不了解流入校所在地的民俗和文化,与家长存在着文化观念的差异,双方的沟通受到障碍。一些家长的沟通意识较为淡薄,导致与轮岗教师的沟通不畅,使得家校协同育人难有成效。部分轮岗教师为规避陷入家校沟通的困境,选择减少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甚至逃避参与家校合作。此外,一些家长忙于生计,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轮岗教师建立教育伙伴关系。同时,承担隔代教养任务的长辈因其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掌握儿童的信息也不充分,难以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

教师12:刚开始跟家长接触,我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觉得挺不顺利的。慢慢熟悉之后,摸清当地民风民俗的大概情况了,再跟家长交流起来就好很多……主要是心理方面的落差。

2.教师轮岗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完善的保障机制

轮岗教师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轮岗教师缺乏获取学校一手资料的渠道和平台,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缺乏了解,在轮岗伊始便存在信息壁垒。

教师交流轮岗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编制的教师往往流动较少,较难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访谈发现,轮岗学校对轮岗教师工作安排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存在“专业不对口”等情况,导致轮岗教师需要面对与以往有较大差异的教学、生活和人际环境,急需适应当地习俗和新的工作内容,使得轮岗教师在家校工作上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大打折扣。

3.教师共同体中存在阻碍轮岗教师融入的坚壁

访谈发现,城乡轮岗教师在互换环境后,都面临着难以快速找到教学平衡点的问题。轮岗教师与原有教师之间存在沟通障碍,难以构建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由于不同学校拥有各自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对教师的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轮岗学校教师群体的稳定性特征阻碍新教师的融入,导致轮岗教师的能量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相对于城市教师,乡村学校教师更倾向于守旧封闭的心态,导致其长期处于教学舒适区,缺乏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与创新,阻碍了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双向循环,难以在短时间内与轮岗教师建立合作关系。[6]乡村学校注重成绩的教学观与城市学校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在教学效果上具有较大差别。部分城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匹配,给学生带来一定负担。而部分乡村教师也被认为无法适应城市创新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而被委派较为次要的教学工作,导致其在教学岗位上的价值未被充分认可。

教师3:有时候我们一起支教了一年,但还是没感情,我也不好去过多地打扰那些班主任,班主任也不会太理解我们作为副科教师的难处,所以这样两边对冲,我们就更难上课。

教师7:一般是校长、书记说话,其他人没有发言的权利,根本听不到普通教师的发言。

教师9:我在轮岗的时候,一些比赛,他们不会推荐我们这种轮岗教师去参加,只会推荐自己学校的教师去参加。

四、研究建议

针对在教师交流轮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家校合作障碍、教师交流轮岗的沟通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教师共同体构建中的坚壁等问题,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激发家校合作内在动机

轮岗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成就动机理论表明认知的内驱力是最重要和最稳固的。[7]因此,需要激发轮岗教师对轮岗意义的深层认识,培养其家校合作的意识和热情,适当强化外部动机以促进认知内驱力的培养。

建立健全轮岗教师业绩考评机制。访谈发现,部分轮岗教师未能充分理解政策意义,仅仅将轮岗任务视为评选职称的必要手段,缺乏家校合作的内在动机。因此,需建立健全轮岗教师业绩考评机制,将富有成效的家校沟通列入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清单,将提升轮岗教师的制度性认识作为教师培训的关键环节,促进教师个人理想和制度理想的紧密结合,赋予教师家校合作以内在动能。

成立一对一的教师成长互助组。针对部分轮岗教师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的问题,建议轮岗教师与原教师建立专业伙伴关系。通过利用原教师的经验优势,帮助轮岗教师熟悉学校环境、班级情况、工作安排、家校状况,促使轮岗教师顺利融入。同时,轮岗教师也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原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转型升级。轮岗教师与原教师构成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消除部分家长对新教师的犹疑和抵触,增进家长对轮岗教师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减少家校沟通的阻力。

(二)建立教师轮岗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机制

相关部门应建立精准化的轮岗匹配机制。一方面,原学校应对轮岗教师展开详细调查,通过档案分析、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收集教师专业能力、轮岗意愿等基本信息,并据此撰写轮岗教师情况报告书,为相关部门合理分配教师资源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合理评估轮岗学校需求,通过多种渠道掌握轮岗学校教师缺口的具体信息,并结合轮岗教师的自身情况进行妥当安排,力求实现教师轮岗专业对口、意愿一致。

轮岗学校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应结合轮岗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灵活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师专题讲座和培训,介绍学校教学情况、工作计划和本地风土民情等,以加速轮岗教师对新环境的适应。

轮岗学校内部应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轮岗学校应构建轮岗教师和原有教师的有效交流平台,积极组织教学经验分享会、专题研究会、教师联谊会等活动,为教师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充分发挥轮岗教师优势。同时,积极倡导轮岗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组织教研活动,营造教师之间相互争鸣的氛围,让轮岗教师成为激发原教师教育热情的催化剂。

(三)建立教师轮岗的有效保障和支持机制

建立轮岗教师支持机制,为轮岗教师发挥作用提效增能。针对轮岗教师在轮岗过程中存在被动交流、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首先,轮岗学校和原教师要注重轮岗教师的情感需求,有意识地开展各类活动以消除轮岗教师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帮助轮岗教师融入学校大家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轮岗学校应建立民主参与机制,以教师为治校育人的基石,充分尊重并吸取轮岗教师建议,为其营造开放、信任的工作氛围,增强轮岗教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激发其教育热情。最后,针对轮岗教师离家远、回家难等问题,相关部门应依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宜的物质保障,尽量减少教师的环境顾虑,从而集中心力于轮岗工作,突破教育资源浅层移植的困境。

五、结语

教师交流轮岗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家校沟通、沟通机制和教师共同体构建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从激发家校合作动机、完善沟通机制和建立支持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但由于收集样本有限,导致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有待提升。后续,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关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推动教师交流轮岗的理论研究,为其实践提供更有益的指导。

猜你喜欢
轮岗家校交流
家校距离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常态化教师轮岗谨防“过客”心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