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育人研究

2024-04-07 10:31莹,谢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技能

石 莹,谢 凡

(1.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23)

一、引言

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作为事关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核心元素,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提出了更加常态化、系统化的要求。在劳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在体育方面,坚定的信念、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2]吸引青年学生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当前,技能型的劳动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展,社会对其职业体能的要求日益提升。因此,将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路径的创新方式,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用好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和体育两个重要载体,探索二者融合育人的积极作用,创造出“1+1>2”的育人效果,最终达到树立劳动意识、提升职业体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淡化、实践层次低、体验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劳动素养课程未被纳入核心的“四课”(安全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军事理论)范围。劳动教育内容淡化也是导致学生劳动理念缺失、劳动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技能型、劳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劳动教育内容淡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重专业轻人文、重传授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继承轻创新四个方面。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受系统的、入心入脑的劳动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大多为清扫校园、除草倒垃圾等单一、机械化的劳动。[3]此类劳动已在小学阶段开展过,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劳动技能等高层次体验的需求,使得劳动教育实施过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想教育未能充分贯穿到学生的职业素养、执业理念中,甚至会淡化学生的劳动意识,降低其主动性。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而影响劳动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体育教学理念滞后、方法单一、资源不足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体育教学未能针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缺乏职业体能的针对性培养,大多停留在传统体育教学层面,主要在线下课堂为学生讲述运动知识并进行课堂练习,与高中体育教学水平差别不大,导致学生的体育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受限于户外场地和多媒体器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多未能实现信息化教学,缺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体验。学生在体育课上仅仅接收到有限的理论知识,缺乏充分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态度较为漠然,仅仅是应付表面,而非深入思考和消化。最后,缺乏教学资源。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学会如何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进行自主锻炼。然而,高职院校提供的体育选修课程资源往往过于单一,如篮球课只注重篮球技巧、羽毛球课只关注挥拍动作,缺乏对“大健康”和“体适能”等方面的拓展。这易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难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边缘化

相较于德育和智育,“体美劳”在高职院校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境地。该现象的客观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按照要求(如思政类、军事理论等)逐年开设、增加,教务管理部门只能通过“削减”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等课程来平衡总课时,以满足公共课程的开设要求。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习节奏快,需要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知识,学生往往选择放弃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等“边缘”课程,以增加专业知识学习时长。然而,在学生“德技双修”生涯中,劳动教育和体育是“德”和“技”最直接、最密不可分的元素。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不但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体魄的重要途径。由于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边缘化,学生可能会出现劳动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强健的体魄和职业体能。这可能导致其与岗位技能需求不匹配,缺乏与岗位体能要求相符的能力,从而影响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三、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入科教兴国战略。[4]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重要地位的确立体现了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性,对国家民族复兴、高校立德树人、个人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劳动的理念,使学生厚植为国家和社会劳动的情怀,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报效祖国的热情,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果来之不易、耕耘才有丰收、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等价值观。体育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增强其体质,涵养其团队协作、勇攀高峰、终身锻炼的优秀体育道德品质。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育人目的具有一致性,育人内容也具有相似性,都需要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熟练度的支撑。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将动作技能演变为劳动技能;而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同时促进身体、动作、体能协调发展。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对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产生积极作用。

(二)贯彻“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

“五育并举”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已成为各层次教育的共同导向。培养现代工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因此,学生的职业定位为“技能型”“劳动型”人才,需要更注重劳动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二者缺一不可。优秀的技能工匠缺乏强壮的身体和持久的耐力,就算有精湛的技术,也难以满足耐久可持续的工作需求。同样,徒有强壮的体魄,缺乏劳动的技能也无法应对复杂的劳动操作和精细的技巧需求。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贯彻“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从产教融合出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做好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德技双修”的技术型人才,为中国制造输送一批批的合格人才。

(三)推进“双高计划”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倡导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争创国家双高、创建职业本科”号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打造专业特色,构建校企合作品牌,培养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育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体育活动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能力训练,确保学生进行常规体育锻炼。这种融合育人模式相辅相成,为高职院校推进“双高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四、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育人策略

(一)提出问题——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效融合育人的契合点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劳动技能不足,基本生活技能如洗衣、烹饪等方面存在较大缺失,导致实践课程“挂科”现象时有发生。首先,需要通过数据搜集、案例统计等手段,分析体育教学对劳动能力提升的正向促进作用。如跑步、游泳等运动能够提升耐力,而乒乓球、篮球等项目有助于提升反应力和协作力。这些劳动技能都与体育教学的各种课程、练习密切相关。其次,需要观察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兴趣缺乏、应付式完成任务、没有机会参与体育劳动等。通过找到二者有效融合的契合点,建立相关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进一步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提出设想和构架,解决二者在育人途径上的契合问题。

(二)实践探索——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效融合育人的方法路径

找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痛点和共同点,并对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在体育锻炼中引入劳动元素,将劳动体能、意识、品质、素养等劳动目标融入体育锻炼。通过引入劳动要素,让目前相对固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跃起来。二是在劳动教育中加入体育元素,将体育教学中的跑、跳、投、攀登、旋转、平衡、支撑、负重等元素融入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不仅掌握技能,还能锻炼身体,提升体能。通过诸如此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路径探索,高职院校可以在实践中选择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不断归纳总结,逐渐形成一套符合不同高职院校的融合育人方法路径。

(三)解决问题——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效融合育人的核心策略

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职教改革的进程不断变化,要因事而进,因时而新。因此,在打造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要以国家政策为准,不能一成不变。

体育教学以育人的普遍性为主。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的角度出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培养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每堂体育课设置值日生负责布置器材、收拾器具,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步是创意设计,如开展体育文化节、创意运动会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体育竞赛项目,如利用废旧饮料瓶设计“趣味保龄球”,用废旧轮胎和纸箱做“百米障碍跑”,用PVC管做跨栏架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第三步是自我组织,在学生培养了一定的劳动意识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以各类体育元素为载体自主参与劳动,如运动会前划线布置场地、清洁赛场、承担各项赛事的裁判长计时员等,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可以达到点多、面广、立意高、效果好的教学效果,适用于各类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

劳动教育以育人的针对性为主要目标,将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所处的校情、校史和专业教育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职业院校的劳动方向和劳动重点提炼出来,根据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及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重点,并运用在不同专业群的学生身上,使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例如,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攀爬搬运的劳动体能和识图施工的劳动技能。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体育教学可以引入以下内容:一是体育礼仪,如中华武术、太极拳等锻炼耐心、提升个人修养的基础练习;二是平衡敏捷,如翻越平梯、单双杠等锻炼协调、耐力的进阶练习;三是锻炼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如球类比赛、团队素质拓展等提高临场应变、团队协助的提高练习。

二者融合育人以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为主要任务,在高职院校打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劳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推动、促进作用。同时,建立四个等级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育人目标体系,如表1所示。创新二者融合育人的新方法、新路径,采用科学引导、分步实施、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节奏,重点解决劳动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育人中的质量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实现育人成效,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表1 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育人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可打造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发展“一体两翼”的实践路线,如图1所示。该路线图以二者融合发展、相互渗透为研究主体,以显性和隐性育人方式为研究两翼,适用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面向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专业,如路桥、建筑、物流、汽车、农林牧渔、护理等。各高职院校可使用教学诊改的“8字螺旋”路径在“实施反馈”和“选择二者融合点”之间切入诊改的小循环,搜集反馈、动态诊改、总结提升,不断改进该模式。图中显性和隐性两翼所列举的内容仅为参考,还可以根据地域、气候、城市条件等各类因素引入滑雪、攀登、网球等多种体育项目。在隐性教育方面还可引入线上教育、校本教材、体育社团、二课教学、体育协会等广泛路径。高职院校可根据图1提供的思路,在体育教学上进行科学分类,各专业可“对号入座”寻找符合专业学科劳动要求的体育教学方向,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为打造劳动型人才提供体育方案。同时在体育教学、锻炼中设计各类劳动场景、劳动体验,将劳动意识融入体育锻炼的全过程,增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劳动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二者融合发展、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

图1 “一体两翼”实践路线图

高职院校可总结和提炼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的育人模式和经验,示范推广应用。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实际,通过制定方案、形成制度、推广实施等手段,将上述做法形成稳定的、可复制、易推广的育人新模式,将奋勇拼搏、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运用到技术劳动中,将吃苦耐劳、自我服务等劳动精神发扬到体育锻炼中,真正做到既锻炼身体,又提高劳动技能的良性循环,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提供新途径。

五、结语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发展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挖掘校园文化、地域特色、生源、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特色运动等多方面的元素,将二者各自独有的育人功能细致化、规范化,再将这些元素进行科学的混合、编排、重构、搭配,充分发挥劳动和运动两个育人元素的合力,形成“1+1>2”的育人效果。这种融合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崇尚劳动行为,养成锻炼习惯,锤炼品格意志,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劳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技能
高级技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