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师型”教师共同体的行为逻辑

2024-04-08 05:10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双师型胜任

张 璇

(沈阳大学 人事处,沈阳110034)

1 “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理念下“双师型”教师成长诉求

1.1 对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又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1]。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支持下,教育领域也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高素质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师能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他们需要能够跨越学科边界,将多个学科融合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对于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深入理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创新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有趣、更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

1.2 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教师要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一是教师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例如,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在线批改作业、参与在线讨论等[2]。二是拓展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更多自我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2 “互联网+”及“双师型”对高校教育改革内在的逻辑要求

2.1 引导主动学习,丰富课堂的授课方式

“互联网+”和“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理念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内在逻辑要求,明确强调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丰富课堂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而新的教育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这也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核心要求之一,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在实现主动学习方面,一些高校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阻碍,使学生在课后以及家中也能自主学习教材和视频,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另一种则是使用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2.2 完善课程设置,实现专业课的精品化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精细设计,为了让学生在更为开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高校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丰富课堂的授课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3]。一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形式。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方式进行授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二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学科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时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内容。比如,引入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高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和实践成果,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2.3 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师生实践能力

高校教育改革中,强化校企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高校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和项目,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取行业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创新点。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理念和技术要求,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4 构建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管理体系

2.4.1 确定“全面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体系”

首先,在确定“全面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机制,为高校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这包括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发展机会和培训资源。其次,确定“全面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需要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环境、教学任务和教育需求,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科学而全面的估算和分析。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贡献程度。同时,还需要考虑教师的实践经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评估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最后,确定“全面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还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确保其能够真正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4]。因此,在确定“全面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以确保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2.4.2 明确“分析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体系”

在明确了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的目的是了解该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在现实中的表现情况,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可以识别出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优化改进提供依据。在进行分析时,需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在问卷调查中,可以通过构建量表来收集受访者对于各个教学胜任力要素的评价[5]。在访谈中,可以与高校“双师型”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教学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数据分析中,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和解释,揭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影响。通过对“估计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某些要素的权重设置不够合理、某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等。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将为进一步完善模型提供依据,使得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实用。同时,分析的结果也可以为高校制定更加有效的师资培养计划和教学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4.3 落实“最佳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体系”

首先,落实“最佳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需要在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贯彻,包括招聘、聘用、培训和评价等方面。在招聘环节,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在聘用和培训环节,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评价环节,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定机制,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其次,落实“最佳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需要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进行规范和标准化。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考核,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教师的职业发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障。最后,落实“最佳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需要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高校应该积极与产业界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备产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校双师型教师。

3 “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理念构建“双师型”教师共同体的行为路径

3.1 三级培训主动作为,强化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3.1.1 国家级培训基地构建,实现资源的整合

国家级培训基地是高校教师三级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资源整合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加系统、全面和科学的培训方案和内容;国家级培训基地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加优质、专业和丰富的培训资源;国家级培训基地还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灵活的培训服务;国家级培训基地还可以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国家级培训基地,可以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强化国家及培训基地构建,应综合利用多种平台为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开设线上培训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在培训中整合培训内容,将原线下培训改为线上视频教学与在线答疑,整合相关专业培训资源,并建立相应信息化资源库,方便教师进行资源的获取和查询。

3.1.2 市级培训基地:改变方式推进计划

首先,市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应该突出本地特色和优势,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每个地方的文化、教育背景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建设市级培训基地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建设,可以将本地的文化、历史和教育资源纳入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其次,市级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理念,将培训资源进行数字化和在线化,提高培训的便捷性和效率。再次,市级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与高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合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市级培训基地应该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比如,可以通过高校师资力量的支持,提高市级培训基地的师资水平和质量。最后,市级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建立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对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通过教师评价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师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反馈及建议,以更好地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3.1.3 校本级培训:强化多方合作

首先,校本级培训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应该建立在多方面合作的基础上,包括与其他院校、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个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其次,校本级培训需要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校本级培训应该围绕教师的实际需求展开,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制定教师培训课程,并且需要定期评估教师的学习成果。通过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校本级培训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再次,校本级培训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校本级培训也需要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方式,实现教师的远程培训和在线学习。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是保证校本级培训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校本级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培训效果,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需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培训档案,将培训成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和奖励挂钩,激励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效果。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双师型胜任
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认证实践的特点与启示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的启示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